李相荣
1
郎颖
1
张丽虹
1
李汶广
2
汤榕
1
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2.河北传媒学院信息技术
与文化管理学院
【
摘要
】
目的
探析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动态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妇幼保健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5—2016 年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构成以及孕产期保健项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项保健措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2016 年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为22.40/10 万人,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高危孕产妇比重不容乐观,产科出血是主要死因。各项孕产妇保健项目均呈增长趋势,且与孕产妇死亡率呈负相关。住院分娩率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显著因素。
结论
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需控制。
【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影响因素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中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 万人以下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1]
。孕产妇死亡率的增减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2]
。通过大量文献复习,从地域角度来说,多数学者对孕产妇死亡率的研究集中在全国总体水平、东部省份、中部省份
[3-5]
。本研究的样本省份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山区居多,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卫生服务状况相比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本研究为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孕产妇保健工作质量,利用统计年鉴中关于妇幼保健的相关数据,解析2005—2016 年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构成、各项保健措施的动态变化,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为妇幼保健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3—2017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部分的数据,主要包括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因构成、孕产期保健项目。
1.2 研究方法
采用Spearman 秩相关探析孕产妇死亡率与保健措施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探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2.1 孕产妇死亡率以及主要死因构成的动态变化趋势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5—2016 年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 年的83.60/10 万人下降到2016 年的22.40/10 万人,下降幅度为73.21%。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16 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4.50/10 万人,农村为21.50/10 万人,二者相差较小,说明该省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在死因构成方面,产科出血、产褥感染的构成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单项占比最高,而内科合并症、其他及羊水栓塞在每年的死亡构成中占比也较高。见表1。
2.2 孕产期保健项目变化趋势及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2005—2016 年,该省各项孕产妇保健项目比率呈增长趋势,其中,住院分娩率从2005 年的48.70%增长至2016 年的99.0%,上涨幅度为50.81%。新法接生率从2005 年的93.60%增长至2016 年的99.90%。产前检查率从2005 年的88.20%增长至2016 年的94.80%,上涨6.6 个百分比。产后访视率从2005 年的84.20%增长至2016 年的93.40%,上涨9.2 个百分比。
建卡率从
2005 年的84.80%增长至2016 年的95.20%。系统管理率从2005 年的63.60%增长至2016 年的89.50%。2016 年高危产妇比重为11.60%,呈增长趋势。见表2。
该省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项孕产妇保健项目均呈负相关关系(
P
<0.05)。其中,住院分娩率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联性最为密切(
r
=-0.944),其次依次为新法接生率(
r
=-0.917)、建卡率(
r
=-0.916)、系统管理率(
r
=-0.867)、产前检查率(
r
=-0.832)、产后访视率(
r
=-0.818)、高危孕产妇比重(
r
=-0.568)。见表3。
2.3 孕产妇死亡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将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因变量,将各项保健措施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的筛选采用逐步进入法。研究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F
=1377.678,
P
<0.01),决定系数为0.996,偏回归系数t 检验结果显示,住院分娩率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β
=-1.224,标准化
β
=-0.996,
t
=-37.117,
P
<0.01)。见表4 和表5。
2016 年该省孕产妇死亡率为22.40/10 万人,高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的20/10 万人的目标
[1]
,但低于联合国《千年宣言》和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制定的35.33/10 万人的全球目标
[6]
。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省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前期(2005—2011 年)二者差距较大,后期(2012—2016 年)逐渐持平。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初期,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妇幼保健项目工作的开展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问题,农村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该省农村多为山区,受制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妇幼保健工作尚未真正完善。后期,政府大力对农村经济进行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加快了妇幼保健工作的建设步伐,从整体上提高了基层妇幼卫生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各级部门单位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孕产妇建档立卡、早期检查等保健项目,使农村孕产妇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6 年该省孕产妇死因顺位为产科出血(31.00%)、内科合并症(26.00%)、其他(24.00%)、羊水栓塞(13.0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00%)。仅仅前两位占死亡构成的57.00%。产科出血单项占比最高,是主要死因之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住院分娩率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关键要素,住院分娩率每增加1 个单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0.996 个单位。本研究结果仅仅显示住院分娩率对孕产妇死亡率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能表明其他保健措施没有意义,有其他学者的研究显示其他保健因素也对孕产妇死亡率造成影响。例如,田甜和李军
[7]
认为,新法接生率为孕产妇死亡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吴晓英
[8]
认为,产前检查率也是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该省,尤其是贫困山区,由于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孕产妇一般多会选择在家中生产,且往往采用旧法进行接生
[9]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孕产妇的相关并发症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延误了治疗时间,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做好住院分娩率的普及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接生方法与现代的接生方法天壤之别,重点区别在“清洁”工作上
[10]
,也就是指是否在生产过后进行有效的消毒。家庭接生的乡村医师由于没有接受过新的生产技术的培训,再加上生产环境恶劣,操作不规范,产后消毒不彻底,大大增加了孕产妇死亡的风险。因此,目前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大力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对乡村医师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6 年西部某省各项孕产妇保健措施呈良好上升趋势,与全国孕产妇保健项目变化趋势一致
[11]
。在各项保健措施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高危孕产妇的比重下降缓慢,2005—2016 年呈波动增长趋势。因此,要大力加强孕产妇保健工作,及时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家庭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宣传,为早期识别做好工作准备。
参考文献
[1] 祝丽玲,孟繁君,荣光影.2000—2014 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3):5817-5819.
[2] 姜威,姜萍,朱秋玲.1995—2014 年济南市孕产妇死亡的城乡差异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2):5496-5499.
[3] 张莹,邵文杰.北京市西城区2006—2010 年户籍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6):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