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预言家,艺术祭司,宫廷弄臣,抑或是现实世界的见证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追忆童年岁月及其写作事业的发展历程,探究小说作家和诗人用来解释或者为他们的写作活动找到理由的种种比喻,审视作家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戏服和为自己精挑细选的演出角色。玛格丽特在最后一章回答了本书标题蕴含的挑战:如果认为一个作家“天资聪颖”,那么是谁赋予了他这种天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引经据典,兼收并蓄。以在世和已故作家的创作经历为鉴,同时以自身在加拿大和国际文坛创作生涯中的逸闻趣事现身说法,两者相得益彰。玛格丽特以轻松的笔调彰显她对写作目的和写作乐趣的严谨态度,以及对西方文学的迷思及传统深刻的洞察力。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年出生于渥太华,成长于北魁北克、安大略和多伦多先后在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学位。她创作的诗集、小说和散文有25部之多,其中又以长篇小说最负盛名。
如《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猫眼》、《强盗新娘》和《别名格雷斯》。2000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凭借《盲刺客》获得布克小说奖。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擅长对个体生活和世界问题进行精湛刻画,为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她的作品已被翻译为35种文字出版,包括日语、土耳其语、芬兰语、朝鲜语、冰岛语和爱沙尼亚语。
新书预告:
《与逝者协商》
Margaret At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3-6
《与逝者协商》发端于那六场系列讲座,针对不同背景的听众:有年轻的也有不太年轻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文学专业人士和学生,还有一般读者,但讲座的主要对象还是资历尚浅或年纪比我小的作家们。
在将讲座语言转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中我力求保留原有的口语风格,不过我还是删除了其中一些老套的俏皮话。听过讲座的人可能会看出我对材料出现的位置做了调整,对有些段落做了扩充和澄清(希望如我所愿)。然而,比较凌乱的文献引证是我的思维方式使然,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它做好,但效果仍不大理想。这种古怪的爱好和判断方式是我个人造成的。
本书的形式保留了讲座的风格,因此各章之间没有逻辑严密的先后关系。虽然整本书围绕的是几个共同的主题,比如作家、作家的媒介和作家的艺术,但前一章和后一章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
第一章更多是自传性的,也表明本书的参考范围,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作家通常要在阅读和创作的初期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二章讲述后浪漫主义作家的双重意识,我认为我们仍然深受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或者多少仍受其影响。
第三章探讨作家是该侍奉艺术还是追逐商业利益,任何一个把自己当作艺术家的作家都避不开这对矛盾。
第四章讨论作家是社会和政治权力中的幻术师、工匠和参与者。
第五章探讨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永恒的三角关系。
第六章,也是最后一章,讲述叙事的漫漫长路及其黑暗曲折的过程。
概而论之,本书力图求解困扰许多作家的矛盾,既包括我认识的如加利福尼亚人所说的生活在此凡尘俗世的作家,也包括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而认识的作家。写作要克服种种困难与掣肘,在本书中我要谈到的就是其中一些。
新书目录提前看
引言:踏入迷宫
开篇
第一章定位:你以为你是谁?
何谓“作家”,我又是如何成为作家的?
第二章双重性:双面人格以及靠不住的两面派
为何绕不开双重性
第三章献身:文笔之神
阿波罗与财神:作家该祭拜谁的祭坛?
第四章诱惑:普洛斯彼罗、奥兹国巫师、梅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