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明生死线》、《地图里的人类史》、《谁在世界中心》等书的作者温骏轩。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
西升东落——杨坚父子与北齐三杰
北周开国就换了三个皇帝,总归不是一件好事。幸运的是北齐那边在这个问题上,也好不到哪去。宇文邕即位这一年,高演、高湛两兄弟,合力把刚继位的侄子高殷给废了。自己把自己吓死的高演当了一年皇帝,又把皇位给了高湛。
如果说在皇权争夺的问题上,双方是乌鸦不要笑猪黑,那么在体制尤其是军队建设上,宇文泰就明显做得比高欢好,对柱国集团的扩充,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将领们的积极性。
从公元563年北周与突厥第一次联合入侵北齐,到公元577年灭齐的这十四年间,杨坚父子与段韶、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这五位将领的起起伏伏,决定了这两个王朝的命运。
关西人还是武川人,这是一个问题
在这个讲求出身的时代,杨坚的父祖是谁、祖籍在哪比他自己是谁还重要。说起来杨坚这个籍贯认定,还是挺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即可认定为是关西人,又可认定为是武川人的双重出身成就了杨坚。只不过不同的时期,要强调不同的身份罢了。
杨坚的六世祖叫杨铉,曾经担任后燕的北平太守。后燕为北魏所吞并之后,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被安置到武川镇戍边(任职司马)。这个经历倒是跟宇文泰的四世祖宇文陵一样,从后燕降魏后被迁武川镇。不过宇文泰家族就此在武川镇扎下了根,杨元寿则把家安在了东面一点的“树颓县”(今内蒙古清水河县东)。再往后一直到杨坚的祖父杨祯这代,都在北魏担任着郡守或者杂号将军。
要是光有这个出身,倒也算不上什么高门。不过史书中认定杨震是杨铉的八世祖,这要是真的那可算是个不得了的出身。
杨震是东汉中期的名臣、大儒,人称“关西孔子”,儿子、孙子、重孙,加上杨震自己都做过东汉的太尉。其所属的家族,为以司马迁女婿杨敞为始祖的“弘农杨氏”。后来因为恃才傲物为曹操所杀的杨修,也是属于这个世家。
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话,杨敞的曾祖父杨喜,经历就更为传奇了。当日项羽自刎乌江,尸体被五个骑将分割,并都因此被刘邦加封为列侯。这当中就包括被封为赤亭侯的杨喜,论功的话在所有开国列侯中排名第一百零三。不过杨震与杨铉之间的传承缺乏更多的证据,因此后世很多人怀疑杨坚家族并非出身弘农杨氏,而只是河北的普通人家。毕竟一直到后燕复国于河北,杨铉才算是有了官身。
事实的真相并不重要,而强调这个出身不仅意味着杨坚的民族认同是汉人,同时还是关西人。考虑到关陇集团形成于关西,弘农杨氏的出身无疑能够让杨坚赢得更多的民意。无论他想做北周第一权臣,还是自己搞个王朝。不过就北周时期的情况而言,将祖籍追溯至关陇都还是次要的。关陇集团的一等身份标签是宇文泰、贺拔家族、独孤信家族世居的武川镇,就这层身份来说,杨坚相对来说就弱了一点。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关陇集团创始成员之一。六镇之乱时,杨忠的父亲杨祯官职为“宁远将军”,是一个没有军权的散号将军,于是便带着一家人逃往河北中山避祸,结果还是没能逃过。六镇之乱被平息后,大量镇民被东迁至河北就食,又发动了一拔拔的叛乱。杨祯则在组织义军平乱的时候战死(公元526年)。
叛乱再起之前,杨忠已经南下前往泰山游历,算是没有跟着父亲一起赴死。不过他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去,北魏这边一乱,那边梁武帝当即组织军队连续北伐。虽然最后没能光复中原,但也在战争中劫掠了不少人口回去,这其中就包括年仅十八岁的杨忠(公元525年)。
四年之后,梁武帝决定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回洛阳争夺帝位。已经二十二岁的杨忠,则作为元颢的部下一起回到了洛阳,并因被任命为直阁将军。这个职位不光是个实职,还是负责禁军的,非宗室或者皇帝亲信不能担任。
杨忠出身将门,又跟元颢一样有南渡北归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之前还没有官职。这么一看,还挺挺合施恩培养为亲信的。只可惜回到洛阳没几个月,元颢就被尔朱荣攻杀,陈庆之也败回了南梁。因此在这之后,杨忠就又成为了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度律的部下。
尔朱氏被各方剿灭之后,杨忠转投独孤信,与后者一起跟着贺拔胜出镇荆州。此后杨忠的命运便与独孤信紧密捆绑在了一起,包括后来跟着独孤信去关中安抚贺拔岳旧部、一起去洛阳报信,一起跟着贺拔胜败入南梁。三年后(公元537年)又一起回到长安,接受宇文泰的领导。
虽然几易其主,但杨忠的官职倒是一直在升。从元颢到孝武帝、梁武帝、宇文泰都很喜欢他。一是因为长得好,史书的描述是“
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
”,基本就是一个不红脸的关羽形象;二是“
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
”。宇文泰甚至因为喜欢杨忠的勇猛,横刀夺爱的把他留在了帐下。有一回跟着宇文泰在洛阳龙门狩猎,一头猛兽撕咬杨忠,反被他挟着猛兽的腰把舌头给拽出来了。为此宇文泰特意给杨忠起了个“揜于”(猛兽的意思)的表字。
杨忠的崛起
事实证明,杨忠也的确对得起看好他的那些主公,无论跟着谁都能立下大功。纵观杨忠的一生,他所立下的最大的两个功劳,一个是在南梁战场上;一个是在北齐战场上。而这两场战役都成为了两大战场的转折点。
公元550年,杨忠率军攻克荆州城(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并在江陵扶植依附于北周的西梁政权。这场胜利彻底打破了南北平衡,使得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先天不足。杨忠前后在南梁呆了八年,单从熟悉南朝风土人情的角度来说,也没有比他更合适这个任务的了。只不过杨忠肯定也没想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居然是为子孙打江山。
另一场让杨忠声名鹊起的战役,发生在公元563年-564年。
在突厥已经取代柔然成为草原之主的情况下,新生的北周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巩固和延续与突厥的盟友关系。为此宇文邕即位后就不断派出使者,提出由自己来完成这个政治任务
。而突厥这边虽然答应了联姻,但却迟迟没有把公主送过来。原因很简单,高湛那边收到消息后,也派人送人重礼,提出了联姻的请求。
鉴于北齐那边给的钱多,刚继位的宇文邕又不知道能不能稳定局面,木杆可汗甚至一度产生了将北周使者送给北齐的想法。最终在使者说明利害,尤其上次宇文泰没有首鼠两端,把末代柔然可汗交给了突厥的情况下,木杆可汗还是决定跟新生的北周结盟。
既然结盟,那就要有实际行动了。公元563年冬,双方约定在阴山北麓的武川镇会合,然后一起南征北齐。
鉴于要绕到阴山之北南下,北周这边商量下来的结果,是至少得准备十万人才能够打这场仗。已经升任柱国和大司空,并加爵随国公的杨忠则表示“
师克在和不在众,万骑足矣
”。军队能够取胜重在内部是否和谐,而不在人多,有一万骑兵就能打这场仗。
于是最后的计划是两路出击:杨忠带着一万人在武川与南下的十万突厥骑兵会合,同时由达奚武率步骑三万从河东北上,然后双方在晋阳会和。
这次征齐对于杨忠及其家族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前面说了,杨忠的祖先虽在归顺北魏后,被安排到武川镇戍边,但却并没有在武川世居。为此这次杨忠主动请缨去与突厥合兵,并且把地点选在了武川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从武川出兵路过自己的祖宅时,特意大张旗鼓的祭祖。一则有衣锦还乡之意;二则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武川出身。
这一战,杨忠和突厥骑兵一路从平城杀到晋阳,攻下了20多座城邑。北齐这边则在段韶、高长恭的指挥下,集结精锐救援晋阳。同时由斛律光在河东阻击达奚武。由于达奚武听闻是斛律光前来迎战,遂主动撤退。突厥人这边临阵又主动北撤,导致杨忠在苦战之后不得不撤了回去。
虽然未取得全胜,但这一战还是成为了攻守易形的分割点。以至于这一战之后,高湛赶紧把一直被扣留在北齐境内的宇文护的母亲送回来,以示求和之意。
《资治通鉴》中对于攻守易形的变化,有过更生动的描述“
齐显祖之世,周人常惧齐兵西度,每至冬月,守河椎冰。及世祖即位,嬖幸用事,朝政渐紊,齐人椎冰以备周兵之逼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洋在位的时候,北周因为担心北齐会入侵,一入冬就在黄河、汾河上凿冰。高湛即位不久,形势就倒转过来了,北齐变成了凿冰御敌的一方。
攻守易形不光要感谢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终见成效,还要感谢晋阳之战,把突厥人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没有硬杠北齐主力的突厥人,在回去的路上抢了个盆满钵满的,激动到一直催促北周这边乘胜追击,再来几次联合行动。
虽然宇文护觉得北齐那边刚送母归国就打,不太好,但这种事情上是没有办法即要又要的。于是紧接着,杨忠又两次会同突厥,在北线出击北齐,宇文护则亲率二十万大军东征洛阳,打了第二次“邙山之战”。至于宇文邕,亦如愿在公元565年正式与突厥公主完婚。
这轮战争固然是宇文邕和北周的立国之战,却同时也是杨忠的立威之战。晋阳之战时,杨忠在突厥临阵撤军的情况下,自率领亲兵七百步战,以阵亡十之四五的代价,打得齐军不敢追击,第二次征齐时,更是用计收服了在河套草原游牧的杂胡部落,使得他们为周军提供了充足的补给。
毫不夸张的说,经过这两年对北齐的三次出击,杨忠成为了北周第一名将,他的部曲也成为了北周最能打的部队。以至于迫使北齐不得不在雁门关一线,又修筑了一道长城。反观宇文护声势浩大的东征洛阳行动,却被段韶、斛律金、高长恭三将合力击退。
公元568年,六十二岁的杨忠去世,长子杨坚得以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四年后(
公元572年),做了十二年傀儡皇帝的宇文邕终于动手,在宫中亲手打晕了宇文护(再由侍卫斩杀),拿回了北周的主导权。
此后宇文邕的最年长的弟弟宇文宪,取代了宇文护的地位,并向哥哥宣誓效忠。不过宇文宪之前是宇文护最得意的副手,为防皇权再次被宗室架空。之前就非常为宇文护所忌惮的杨坚,旋即被宇文邕选定为抓手,具体的做法则是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立为太子妃。
北齐三杰的陨落
杨坚被宇文邕选定,首先肯定要感谢父亲为他打下的基础。视角抬高你会发现,杨忠从武川打到晋阳的突破,还对北齐政权的结构造成了直接影响。公元565年,做了四年皇帝的高湛,在汉臣祖珽的劝说下传位给太子高纬,自己做太上皇。理由是有彗星出现,天象显示要换个皇帝。背后的原因则是攻守易形之后,北齐急需个操作提振信心。
类似的操作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一般的操作是换个年号,就跟老百姓觉得运势不好了,重新改个名字一样,比如汉武帝就先后换过11个年号。像高纬这种换皇帝的做法却是绝少的,可以想见现下的北齐有多么的不靠谱。鉴于高纬这一年才十岁,所以一直到四年后(公元569年)高湛去世,高纬才真正执政。
换皇帝这事看起来好像是起了点作用。此后北周这边一直想拿下洛阳,打开直通中原的通道,却一直未果。双方围绕着洛阳西南的宜阳城展开了长期拉锯。不过与其说是换皇帝合了天命,倒不如说是以武立国的北齐,还是有几个能打的鲜卑将领。具体来说,就是在第一次邙山之战中合力取的段韶、高长恭和斛律光。探究这北齐三杰的背景,你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皇亲国戚。
三人中段韶母亲是娄昭君的妹妹,高欢起兵后就一直跟随表哥左右,还在第一次邙山之战中救过高欢的命;兰陵王高长恭则是高澄第四个儿子,第二次邙山之战时,作为中军统帅的兰陵王,曾亲率五百骑兵两次突破周军的封锁线,进抵洛阳城外的军事据点金墉城。由于为了威慑敌人,高长恭作战时一直戴着面具,城头上的守军不知道城下来的是谁。当兰陵王把面具摘去,露出他的面容时,这张俊美的脸顿时成为了鼓舞城内齐军士气的利器。以至于大捷之后的齐军,专门作了一曲《兰陵王入阵曲》,以示对他的敬仰。
斛律光则是高欢手下第一名将斛律金的儿子。从军二十余年,鲜有败迹,先后击败过尉迟迥、宇文宪、王雄、达奚武等北周柱国级将领。尤其是在第二次邙山之战中,亲手射杀了北周的柱国王雄。军神级别的表现,使得从高洋到高湛,北齐每一任皇帝都将斛律光的子女视为联姻对象。高洋将公主嫁给了斛律光的长子,高演则将长女立为太子妃;高湛即位后,同样将斛律光的次女立为了太子妃,并在高纬即位后升级为皇后。
作为洛阳前线的主将,斛律光在双方反复在宜阳拉锯的情况下,斛律光决定放弃并不重要的宜阳城,转而在汾水之北筑了十三座新城,试图用在河东开辟第二战场的方式,扼制住北周的进攻势头。而对于北齐会在河东有所动作,玉壁城主将韦孝宽本已经提前想到,并汇报给了宇文护,希望提前在汾水之北筑城防御,只是没有得到重视。
最终在公元571年,北齐三杰联手在汾水之北,与北周打了一场漂亮的攻防战。先是斛律光击败了前来阻止他筑城的韦孝宽。后是前来支援的段韶、高长恭,打败了北周这边前来增援的宇文宪。夺取了北周在汾水以北控制的姚襄城、定阳城。
然而这次汾北之战,却不幸成为了北齐三杰最后一次联手,先是段韶在战役期间染病,回到邺城后便不治身亡。次年斛律光则被高纬以谋反罪,满门操斩。
斛律光之死被视为整个周齐之战的转折点,以至于三年后宇文邕在攻陷邺城后感叹道“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北齐损失了一个统帅,而在于背后的原因透露出北齐已经无药可救的现状。
三个人要对斛律光的死负责——韦孝宽、祖珽、穆提婆。韦孝宽的作用,是编出“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
”“
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的儿歌,并派人到邺城散布。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代指皇室,槲树指的则是斛律光家族。整个谶言的意思是指,斛律光的命数显示他能够打败北周,但却会因为这一大功而代齐建立新王朝。
命数这种东西是信则灵,不信则无。不幸的是高纬是非常相信的,毕竟他自己就是因为天象而提前接班。为此高纬特意找来当日帮他上位的祖珽,来释读儿歌的含义,而这正中祖珽的下怀。因为这两句谶言就是祖珽让人传到高纬耳朵里的,甚至为了加大药效还加了一句“
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
”
祖珽之所以要这样做,背后隐含的则是北齐汉臣力量的最后一次努力。
祖珽与大家熟知祖逖、祖冲之一样,都出身于范阳祖氏,父亲做过北魏的护军将军,加上自幼便因才情而为世人所推崇,祖珽一直认为自己是当丞相的材料。然而这在鲜卑官员掌控朝堂的北齐,这个抱负却几乎不可能实现。哪怕祖廷为了这个抱负,努力学习做到了精通鲜卑语。
纵观北齐历史,担任丞相的不是皇亲就是国戚。以地位更高的左丞相来说,斛律光死的时候就是左丞相,在他之前是段韶,而段韶又是补的斛律金死后的缺。
从高欢到高洋、高湛,祖珽都没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还多次因为贪污受贿被治罪。高洋甚至一见到他就戏谑的叫他是“贼”。只不过每次治完罪又会放回来用,毕竟祖珽还是挺多才多艺的。用现在的话说,祖珽之于北齐皇室就是个工具人。
既然历经六主都不能得尝所愿,祖珽便决定剑走偏锋,用“算命”的本事帮自己上位了。高湛提前把皇位传给高纬,就是祖珽说服高湛的宠臣和士开,一起操作成功的。不过对于祖珽来说,更多是想借此实现自己宰政天下的抱负。因此借传位之事,得到高纬、高湛的信任之后,就开始收集他认为的那些奸臣(包括和士开)的罪状,准备对北齐官场来次彻底改革。甚至在高湛责备他,为什么要诋毁自己的宠臣时,去历数高湛的错处,表示高湛不用自己,就像项羽不用范增一样。
历史上有很多诤臣直言,反而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典故。只可惜祖珽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自己的价值。最终的结果是差点被暴怒的高湛亲手打死。虽然用不把他打死,皇帝可以得到好名声,同时自己还有炼丹药的理由保了命,被判了流放。却被那些看不惯他的大臣,授意用草药把眼睛给熏瞎了。
高湛死后,高纬重新又启用了祖珽。这次祖珽学乖了,极力讨好高纬的乳母陆令萱。后者在高纬心目中,俨然已经取代了自己的生母胡太后,陆令萱的儿子穆提婆,亦因此成为了高纬最亲密的宠臣。包括和士开等宠臣,也都被陆令萱收为义子。
结盟之后,祖珽对外宣传陆令萱是自女娲之后最厉害的“雄杰”。陆令萱也投桃报李的夸赞祖珽是“国师”、“国宝”。然而无论是一个乳母做太后,还是让这样一个名声不太好的汉臣做宰相,在当时都是一件不被接受的事,而最大的障碍就是斛律光。之前穆提婆曾经求娶斛律光的庶女,以此来求得这个北齐第一旺族的支持,却被后者断然拒绝。
韦孝宽制造的谣言,给了祖珽一个绝好的机会,他自行加上的那句“
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
”中的“盲公”指的是自己,“老母”指的则是陆令萱。这种做法,就将二人与北齐的国运捆绑在了一起。
最终在祖珽和陆令瑄母子的合力劝说下,原本并不相信斛律光会选择的高纬,还是下令诛灭了斛律光的九族。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斛律光的治军风格和父亲与高欢一脉相承,治军严谨但对部下非常好。“有过小罚,有功必赏”,有错的话只用杖刑,极少处死,有功的话是一定要奖励。
汾水之战后,斛律光带着军队返回邺城。结果迟迟没有接到朝廷封赏将士的诏书,反而接到解散军队的敕令。担心就此让大家回家,会寒了将士心的斛律光,便继续带着军队返程,同时秘密上表请求封赏。虽然高纬最终接受了斛律金的要求,却了心生了斛律光尾大不掉的担忧。
斛律光一死,祖珽如愿当上了北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汉人左丞相,并开始施展抱负,开启一系列政治改革。虽然这位瞎子宰相的口碑不行,上位的手段也挺小人的,但为清除积弊所实施的改革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选拔名士为官的做法,让北齐官员的称职度直线上升,并让汉官和世家看到了希望。
此外为了证明自己那些小人之举只是权宜之计,祖珽不惜又一次背刺盟友,试图结束高纬被陆令萱母子(包括干儿子们)的现状。这种做法高纬在陆令萱的劝说下,将他刻意贬至徐州前线送死。最终这位被贬作徐州刺史的瞎子宰相,虽然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顶住了南陈军队的围攻,却一直到死也没能离开这座城。
只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了,因为紧接着北齐三杰唯一幸存的高长恭,也很快在公元573年被高纬赐毒酒鸩杀。
这个结局并不让人意外,对于皇室近支来说,在军中特别有威望并不是件好事。如果能斛律光这样的世代忠良都能被怀疑谋反,身上流着高欢的血就更是原罪了。事实上早在段韶病重,高长恭接管他的军队后,就预感到危险了。以至于刻意受贿敛财,试图用自污名誉的方式,避免被堂弟高纬猜忌。汾北之战胜利后,愈发觉得自己会功高盖主的兰陵王,甚至到了有病也不去医治的地步,就怕再被派去前线领军。
然而所有这一切做法,都没有避免悲剧的来临。临死前心知高纬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解释的高长恭,只能跟王妃关氏感叹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一个王朝其实就靠三股力量支撑:宗室、文臣、武将。斛律光的死,让以鲜卑人为主力的北齐军队失去了军魂;祖珽的死,让汉人士族官员浇灭了最后一丝希望。而兰陵王的死,则代表着北齐不可能再有能够挺身而出的宗室了。
三股力量都没有,北齐的覆灭就只在旦夕之间。公元575年-576年,宇文邕先后以洛阳与河东为突破口发动灭齐之战,并最终在公元577年正月攻入邺城,灭亡了立国二十七年的北齐。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