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人加了我的微信,要谈商务合作,我问了是怎样的合作形式后,就忙带孩子和其他事情了,没有看微信。
第二天中午,我才看到对方的消息,他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回复我之前的问题,有关合作的形式,第二第三句是说“请问在吗?”“如果看到的话请回复我一下”。
于是,我便回复了他,结果发现他把我拉黑了,我没法回他消息了。
这个小事非常有意思,让我想到心理咨询里,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情。
我的来访者中有的人遇到一些情绪问题或者生活困扰,会给我微信留言,有的我会及时回复,有时我不会及时回复。这
主要取决于我当时是否有看到消息,是否有时间回复他们,以及我判断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三言两语的文字讲清楚。
总之,我是否及时回复对方的留言是一件很随机的事,但过一两天基本都会回复。
我问来访者A,当我没有及时回复你消息时,你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她答:我觉得你不太喜欢我,或者不太重视我,所以没有回复我的消息。我还会觉得你看到我的消息会感觉有点烦,感觉自己被我打扰了,因为你没有义务提供咨询之外的微信解答。
我问来访者B同样的问题。
她答:我觉得你可能比较忙,没有看到我的消息,或者没有时间回复。等空了自然会回复我的。事实证明,你后来确实回复我了。
A和我咨询的问题是人际关系不良。她总是和别人处不好关系,不是过度隐忍、压抑,就是压抑不住后大爆发,与对方大吵一架,然后关系闹得很僵。她一直以来身边都没有什么亲近的朋友。这让她觉得很苦恼。
B则没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她咨询的问题主要是职业发展上的困惑。
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会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同样的,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人生活的横截面,所以,他也会在其中展现出自己的模式。
心理咨询中有个术语叫“活现”,就是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在咨询关系中生动地演绎出来。
比如,A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不重视自己,甚至厌烦自己,在我这里,她也会这么认为。
还有一个术语叫“移情”,与“活现”有类似的意思。
“移情”通俗解释就是感情转移,一个人将过去的一段重要关系,转移到现在的咨询关系中。
比如A,她可能一直觉得咨询师不喜欢自己,不重视自己,她对咨询师有很多的不满,但是一直在压抑这个不满,然后开始激烈地爆发,和咨询师吵架,对咨询师充满愤怒,指责对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
我们来试想一下,假如A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别人不喜欢自己,会觉得自己很烦的想法,她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
1、她会去捕捉一些信息,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诸如那个男同事会和很多女同事聊天,却不和我聊天,因为他不喜欢我;那个女领导总是对我求全责备,对其他人就不会,也是因为她不喜欢我。
2、因为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比较紧张、不自在,会很在意别人和自己的一举一动,没法放松做自己。结果,呈现出来的自我状态就是这个人很别扭,不自然,做作,给人拘束、紧绷的感觉。
3、因为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甚至很烦自己,会更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敌意而非善意,那样也容易为了自我保护,对别人更多地展现敌意而非善意。别人捕捉到她的敌意,也会疏远她,或者对她有敌意。
这些的表现最终导致,别人真的不喜欢她,不怎么愿意和她交往,甚至讨厌她,对她很有敌意。
很多行为、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或者一个事情的解读却大相径庭。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女性,在超市排队结账,有个人在你的身后推了一下你的后背,通常情况下,你第一个反应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和伤害,很可能就有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产生。
你转身一看,原来是你的一个好朋友,小美,她跟你打招呼,笑着说:好巧啊,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
你之前的不满和愤怒便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温馨和快乐的感觉,然后可能两个人就交谈甚欢,还一起约着喝咖啡。
很多时候,生活中许多事件本身(A)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或者影响,而是我们预先对这件事的评价、观点、思维方式、认知(B)在左右我们,从而造成了我们不同的情绪体验(C)。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
回到文中开头的那个故事,我没有及时回复对方消息,有很多种解读,如果对方解读为是我是故意不理他,通过这种方式拒绝与他合作,或者解读为我这个人傲慢,对他缺乏尊重和礼貌。那他对我就会有敌意,进而可能就会产生拉黑我的行为(这只是我的猜测,他为什么拉黑我,我其实至今也不知道)。
卡内基曾引用罗马皇帝的一句话:
“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还有句话说:“没有事实,只有感受。”从心理学层面上讲,这两句话都是行得通的,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事实本身是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有什么认知,就有什么样的感受。
放在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也是同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对自己、对他人以及世界都存在着基本的假定。
有什么样的假定(认知),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假定世界是安全,美好的,他人是友善,值得信任的,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被人爱的,我们内心就比较安全、平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就会比较多,也更愿意探索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丰富的体验。反之,我们则感觉不安全、焦虑,消极、负面情绪较多,容易封闭自己,也不愿意更多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为什么有的会有积极的假定,有的人会有消极的假定,这与一个人从小被主要的养育者(可能是父母也可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对待有关,一个被爱、被认可、被欣赏,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世界就会抱着积极善意的看法,反之,对世界就抱有消极敌意的看法。
所以,这就是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成人为什么要善待孩子(爱孩子)的原因和理由,因为我们就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窗户与桥梁。被善待(被爱)的孩子才懂得善待(爱)自己,善待(爱)他人,善待(爱)世界。
有一个短片,叫《微笑的力量》,讲人们在被人撞丢了文件,被人抢了车位,被人泼了一身咖啡,被别人的脚弄脏后背时,可以有的选择,1、怒火中烧,想要抡起拳头说话 2、像孩子一样微笑以对,对他人保持善意与宽容。
如果我们觉得他人就是故意想要伤害我们,特意与我们作对,我们就容易对他人有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继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有矛盾冲突。
如果我们不用恶意去揣测他人,而是抱着一份善意,不做负面的预设,了解情况,与人沟通,我们就会获得同样善意的行为,人与人相处就会如沐春风。
就像的短片中,那个被抢车位的男人刚开始以为对方是故意要和自己抢车位,对方的行为是一种的挑衅,一种恶性竞争,他就会很生气,但是当他微笑以对,看到对方是个带着孕妇的年轻丈夫,还为自己抢了车位感到抱歉和不好意思时,他收获到的也是一份感激和善意。
你认为他人以及世界对你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这会决定你的感受,决定你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事情不能改变,但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可以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对人心怀善意,是一种选择。
愿你有一颗能够发现善意、感知善意的心灵,愿你被这个世界的善意温柔以待,也愿你能够选择充满善意地、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像个孩子一样,多微笑
注: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热门文章:
要到一点,是一点
当炮友终成眷属
做一点是一点
别让你的行动力被内心的噪音吞噬
每一个婚姻中的女人都需要一张自我关怀清单
听说,你想离婚?
“等我准备好了就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