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量只能算是意外,而流量带来的中美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有趣互动和交流,才是真正的意外之喜。就像有些网友说的,这可能是历史性的一刻,一大批中美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时刻完成了会晤。
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突然站到了舞台的中央。
由于美国政府对TikTok“非卖即禁”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这两天,一批自称“TikTok难民”的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由此上演了中美网民友好互动的网络联欢。
互相分享“猫图”,中国网友请教英语作业,美国网友请教数学作业……各种夹杂着机器翻译的互动堪称抽象又有趣。
截至15日晚间,“#tiktokrefugee”(TikTok难民)这个标签的话题浏览量已经暴涨到4.6亿,937万讨论,笔记36万条,且一直处于上涨态势。过去两天,小红书也持续占据美国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免费App榜首。
小红书接到“泼天流量”的背后,是美国网友在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美国政府过度监管及政治干预的不满。
显然,正在焦急等待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的不止TikTok,同样担忧焦虑的,还有这些平台的深度用户。如果TikTok真的被禁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企业,还有这些当地用户及依附于平台的整个商业链条,或者说是很多生计。
对小红书来说,这波流量属实是意外,目前来看,这波流量和热度能持续多久还不好说。
一是TikTok还未有最后定论,一些用户转战至此是把小红书视为PlanB;二是语言不通等用户体验问题,会不会导致新鲜劲儿一过热度就降了?三是TikTok原有用户和小红书社区氛围是否匹配等?未来的走向,有些取决于外部因素,有些取决于小红书内部对“泼天流量”的判断和应对,总之,热度持续多久还需要观察。
流量只能算是意外,而流量带来的中美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有趣互动和交流,才是真正的意外之喜。
就像有些网友说的,这可能是历史性的一刻,一大批中美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时刻完成了会晤。大家惊讶地发现彼此年龄相仿、兴趣相投,万里之外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是有着诸多共同特点的普通人,大家相互之间有着“听不懂”又“听得懂”的语言,“那一瞬间甚至一万公里的地理距隔也不再那么遥远”。
意外之喜却也并不意外。
因为大家都有着彼此了解和交流的渴望,一旦有合适的契机,这种渴望就会蓬勃而出,让理解和看见超越国别和文化,让普通人之间产生共情和共振,了解会自然而然生发出亲近。
这和去年开始爆火的“China Travel”是一个道理,当更多的人来到真实的中国,当人和人之间产生真实的碰撞,另一个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再是遥远的符号,有血有肉的情感就会逐渐萌芽。
最近,还有一条视频备受关注——在北京天坛公园,美国儿童合唱团用中文合唱《如愿》,熟练的汉语,清澈的童声,让许多人直呼感动,在社交媒体获得百万点赞。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讲,这条视频广为传播、深受好评,再次表明加强中美人文交流是得人心、顺民意的
,“希望中美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不惧风雨,催生出更多促进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续写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乐章。”
正如《环球时报》援引《华尔街日报》对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现象的评论,“在美中关系紧张之际,新的中美友谊正在一个此前几乎没太多国际用户的应用上萌芽。”该报报道还援引一名32岁来自美国西雅图的用户的话称,“我希望两国走到一起。”
是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就在这一次次的互相交流、了解中生成。
新的一年,希望这样的“意外之喜”更多,希望《如愿》的歌声传得更远,“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