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科研人员们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career informal mentorship in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and junior author performance
的文章,被多名学者质疑在宣扬性别歧视,NC杂志社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被批不是在搞科研而是在博人眼球,引发多名男、女科研人员的抵制。目前,该文章已被标黄,出于编辑再次审查和考虑中。
作者利用Microsoft Academic Graph数据库确定了300万对师生,及其论文发表情况和论文引用网络。随机抽取2000个样本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确实都可以从导师那里获得指导以及职业发展支持。
因为影响因素众多,作者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为两种:
导师的科学影响
(文中称Big-shot effect)
和
导师可建立合作的水平
(文中称Hub effect)
。
导师的科学影响
量化后的指标是:导师在指导学生之前的
每年论文平均被引次数
。而
导师可建立合作水平
的指标是:导师关系建立之前,导师在科学网络中的合作建立水平,即
合作导师的数量
。
学生发展
的量化为
累积五年论文引用次数。
分析结果表明
导师的科学影响
比
合作导师的数量
对学生发展影响大。导师的科学影响比例可达35%,而导师数量不超过13%。其实,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篇很正常的文章,但最后的分析,也是本文最具争议的地方就是,作者又分析了导师的性别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结果显示:
女性在男性导师的帮助下,会比在女性导师的帮助下发展更好。
这个结果背后的具体推动因素很多,例如女性导师投入与学生的时间要少等等。
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女导师如果与男学生一起工作,会比和女性学生一起工作获益更多。
增加女性导师,不仅会减少女性学生的收益,连导师自己的收益也会受损
。
作者分析称,以往的研究认为,选女导师会增加女学生留在学术界的可能性,但此类研究的研究对照是有/无女导师的女学生,缺乏有男性导师的对照组(女学生:有女导师vs无女导师vs男导师)。
作者声称,他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月19日,NC编辑部在该文章题目下添加了黄色的“编辑注”。黄色备注是有撤稿可能的提示。
读者提示:本文发表后遭受到了一些抨击,编辑们正在对本文的发表进行再次考量。这些批评针对的是作者对其数据的解释,即性别在研究生师生之间的指导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离间」女性导师及其学生的影响。我们正在调查该问题,并将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作出回应。
该文因存在“挑拨”女学生和女导师关系之嫌,一经上线,就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反对。
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学家Daniela Witten写道,
论文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性别对导师制的限制,但却告诉我们,统计学界需要更好地教科学家关于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及其混淆的知识
。
洛克菲勒大学和霍华德·休斯顿医学研究所的Lselie Vosshall甚至向期刊主编发布了一封公开信,
声称Nature Communications有撤回这篇文章的“道德责任”
。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遗传学家Oana Carja则讽刺NC杂志是在提醒大家,性别歧视至今仍在学术界弥漫。
许多活跃在推特的学者,对这篇论文的假设、结论、审稿过程提出质疑,向期刊编辑施压要求撤稿审查。
有科学家明确表示,今后不再给Nat Comm投稿和审稿;还有人成NC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家伙;虽然NC「黑料」很多,这无疑是最爆的一个。
NC的公关还是可以的,很快就感受到了众怒,并卖了一把乖巧,感谢发现问题并联系他们的同志,称自己墙裂支持和相信科研平等和多样化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