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信
最高法司法观点、裁判规则推送平台;法律人实务技能、实用资讯汇聚平台。“法信”平台互联网版(www.faxin.cn)开放注册中,目前可以免费体验部分权限,全部权限开放时间请关注法信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点点又做了一款SLG?但这次感觉不太行 ·  13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18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18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AI语言学习的第一个独角兽,ARR ... ·  昨天  
白鲸出海  ·  字节即梦AI上榜,海艺SeaArt访问量超越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信

AI“法官助理”上岗,如何更好地服务司法审判?

法信  · 公众号  ·  · 2024-08-06 17: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法治的重要性,以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的上线运行。该系统的应用给传统审判工作带来了变革,提高了办案效率。文章还描述了AI审判系统的功能,包括辅助法官进行案情分析、生成案件存疑问题、监督法官自由裁量权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系统的自我生长性和未来的拓展应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决定》强调法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中提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正式发布,其中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并提到司法14次,表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上线运行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

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实现‘人工智能+审判’深度融合,以深圳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关键观点3: AI审判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AI审判系统可以辅助法官进行案情分析,生成案件存疑问题,监督法官自由裁量权等。此外,该系统具有自我生长性,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改善和提高。

关键观点4: 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系统的研发涉及到法官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经历了对AI大模型的系统培训后,根据案件进入法院的生命周期,梳理出85个关键节点,以此开始架构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和大模型辅助场景。

关键观点5: 系统的未来拓展和应用前景。

该系统将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从民商事案件拓展至行政、刑事案件等领域。作者表示希望这个试点能成为深圳样本,未来为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去服务。


正文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正式发布。


《决定》全文14次提到“司法”一词,并专门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在深圳,一项关于司法审判的重大突破,正在进行。由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于6月28日上线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实现“人工智能+审判”深度融合。


当人工智能技术延伸至司法领域,会给传统审判工作带来怎样的变革?来看深圳卫视《先行》栏目的深度讲述。


AI“助理”上岗

首个审判大模型在深圳启用



在市中级法院的法庭上,审判长付璐奇正在审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但与以往庭审不同,这次有了人工智能审判“助理”参与。


庭审现场


“在借款发生的时候,是否处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庭审有序进行中,法官提出了一个关于夫妻债务的问题。


据付法官介绍,夫妻债务问题,一直是庭审难点,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问题,需要在调查中结合许多细节进行研判。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则可作出详细的案情分析,例如夫妻两个人之间经济往来是否频繁、有没有存在共同经营的行为等,给法官提供参考,提升办案效率。


AI审判系统参与案件审理


随着庭审的推进,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将实时录入系统,AI“助理”根据专家法官预设的审查标准,现场生成了案件存疑问题。AI“助理”的出现,让这一原本可能需要多次开庭的案件,实现一次性、实质化解决纠纷。


然而,这样一个“智能助理”,要培养起来并不容易。付法官回想起刚加入推进办的场景时,不禁感叹:“在年初的时候,我对AI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网络上宣传层面,属于一个旁观者。加入推进办后,对AI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但是要想推开新世界的大门,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如何让大模型拥有

“法官思维”?



想要多强智能,就得前期付出多少人工。如何让人工智能系统,拥有“法官思维”,难度不小。在市中级法院21楼的会议室内,法官们时常就人工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展开逻辑梳理。


楼下庭审,楼上研发,7个月前,市中级法院成立了人工智能辅助审判应用工程研发中心,由法官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攻坚团队。


在经历了对AI大模型的系统培训后,法官们根据案件进入法院的生命周期,梳理出了立案、阅卷、庭审、文书等85个关键节点,以此开始架构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和大模型辅助场景。


法官助理孟天一在梳理结构逻辑


谈起搭建这一系统的初衷时,孟天一表示,这项工作的定位是一场司法改革,也是关于审判能力和审判方式现代化的改革,目的就是让当事人的案件办得更快、办得更好。资深法官把自己办案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步骤,用一套算法化的方式贡献出来,才能将其转化成各种人工智能运用的场景,建成一个系统。



监督法官自由裁量权

让司法审判有迹可循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判决如下……”


审判长宣布判决结果的同时,一份由法官核准信息、给出指令、认定结论之后的裁判文书,也随之生成。


AI审判系统正在根据法官提供的信息生成判决书


付法官介绍道,在设计系统之初就明确了一个原则,即落实司法责任制,案件结论必须由法官作出。AI“助理”只是辅助节省案头工作的时间,它可以帮忙整理出来一个框架,分析案情的要点、争点。


付法官说:“一些法官将此形容为,开发商提供了简单装修的房子。它的框架都是完整的,逻辑也相对来说是可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实际需求,再往里面添置软装,甚至进行改造。如此操作,使得工作更有的放矢。”


一位代理律师也在庭审后表示,在这次庭审上,法官们使用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快速抓取到了所提供证据的重点部分,提问也更有针对性,庭审效率更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