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lvita威的生活便签
北京文艺活动信息邮件组“elvita威生活便签”,内容包括音乐演出,戏剧,艺术电影,纪录片,展览,现代舞,讲座沙龙等活动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13 小时前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13 小时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吉林检察  ·  【视频】剪纸潮年·非遗里的新春盛景 ·  2 天前  
吉林检察  ·  【视频】剪纸潮年·非遗里的新春盛景 ·  2 天前  
上饶新闻  ·  初六遇立春,迎春启新程! ·  4 天前  
邳州银杏甲天下  ·  大年初六,送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lvita威的生活便签

潜心酝酿13年,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最豪华小剧场戏剧《美杜莎之筏》

elvita威的生活便签  · 公众号  ·  · 2017-07-03 17:47

正文

话剧 《美杜莎之筏》 灵感

来源于一次真实的沉船事故

原作 乔治·凯泽 (Georg Kaiser1878-1945)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间离的现实


受籍里柯名画《美杜莎之筏》启发

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乔利 潜心酝酿 13年

根据二战时期的 历史真实事件 创作

充满 人性挣扎 的作品


《美杜莎之筏》

最豪华 的小剧场戏剧

这部剧会让人们第一时间想到当下的地中海。难民们常常冒险(为了穿越海峡偷渡成功)溺水于其中。导演托马斯·乔利借助这部作品所获得的成功不仅仅止于传递原剧本的信息。他用出色的导演向强有力的原著文本致敬,而该剧的原作者在被人遗忘前,曾经风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Journal-laterrasse Anaïs Heluin


画作《美杜莎之筏》(又译作《梅杜萨之筏》)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2016年7月17日首演于阿维尼翁戏剧节。导演托马斯·拉克·乔利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的特邀艺术家,小家庭剧团(La Piccola Familia)受到法国诺曼底大区文化局、诺曼底大区政府及鲁昂市政府的资助。


乔治·凯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负盛名的德国剧作家乔治·凯泽(Georg Kaiser),受到籍里柯同名名画灵感启发,根据二战时期的历史真实事件,创作出这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剧作。 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拉克·乔利(Thomas Luc Jolly)潜心酝酿13年,终于成功将其搬上舞台,带领广大观众走进那个迷雾重重的海上绝境,切身感受到四散漂流的恐惧和内心善恶斗争的焦虑。



与惯常 的战争纪录剧不同,本剧并未着眼于战争事件的记述,而是致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矛盾纠葛的挖掘和展现。这些来自斯特拉斯堡国立戏剧学院(The École du Théâtre National of Strasbourg)的青年演员们将他们的“能量、愤怒、想法、怪诞和渴望”全部展现在海洋中这个封闭的小空间里,生存在木筏上的七天使他们不得不变得像成年人一样,去爱、去思考、甚至去自相残杀;复杂冷酷的成人世界投射在这扁小小孤舟上,没有命运的逆转,也没有最终的救赎,宗教信仰也成为暴力和残忍的帮凶。此剧的创作赋予了神话和名画新的语境和意义,在依托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的叙事之下,一场针对天真与世故、战争与宗教、个体与世界的讨论被建构起来,使其主题得以延伸,进而取得观众的广泛共鸣。作为孩子们步步堕入成人世界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表演时都会感到内心激荡、难以自抑。



前沿剧评


Journal-laterrasse 作者 Anaïs Heluin

节选自原文《戏剧评论-美杜莎之筏》

感谢翻译志愿者 范煜群


社群的象征


这部剧作展现了一个 社群的象征 ,它有着自己的准则和阶级,同时,也连贯地展现了每个个体主角的形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和自己接纳外人的程度。



1940年9月,一艘本应将一些来自英国城市的孩子们运往加拿大的轮船在海上被炸毁。只有几个孩子因为爬上了小木筏而没有葬身大海。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其中一艘木筏上的孩子们的海上历险:13个孩子中的11个怎样最终获救,飞机为何对另外两个孩子来说却太迟了。

——话剧《美杜莎之筏》序幕


《美杜莎之筏》表现了 隔绝的痛苦、以及狭隘排外心理的运作机制 ,这些呈现是如此细微,让它们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因此,托马斯·乔利借助这部作品所获得的成功不仅仅止于传递(原剧本的信息)。


他用出色的导演向强有力的原著文本致敬,而该剧的原作者在被人遗忘前,曾经风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十二怒孩



虽然拥挤地坐在摇晃的独木舟中,演员们依旧展现了精准的肢体动作。一段机器的编舞呼应着暴力行为——最初他们希望借助暴力来避免人员的增多。


沉船的幸存者本应一起漂至加拿大;乔治·凯泽想象出的木筏的乘客们最初试图发明一条新的伦理:即 人性至上 。然而,在海雾之下——这海雾让人回想起托马斯·乔利之前的作品《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中的哥特恐怖气氛—— 这一伦理的努力注定要迅速失败



在发现有个红头发的哑巴小男孩藏身在船上后,他们变得残忍了。他们惊恐地发现船上人数增至了13个,这个陌生人的出现把他们的命运划分了开来。他们笃信的基督徒教义无力改变任何事,反而带来了相反的效果。


安: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个证据,因为一个像他一样的男人知道什么是危险的而什么不是。比起蛇和狮子,十三个人分享同样的食物和饮料更加可怕!

——话剧《美杜莎之筏》




根据对《最后的晚餐》的某种诠释定义了邪恶,疑问的群像揭露了人物之间的紧张感。托马斯·乔利不需要提供更明显的对当代宗教的暗示了:艾玛·列日瓦(Emma Liégeois)所扮演的女孩 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仇恨在美杜莎之筏中获得的胜利,它让人联想到今日一群被边缘化的年轻群体。而这样的解读,因为种种原因,落入了宗教激进主义。



受籍里柯名画《美杜莎之筏》启发

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拉克·乔利 潜心酝酿 13年

根据二战时期的 历史真实事件 创作

充满 人性挣扎 的剧作

最豪华 的小剧场戏剧


《美杜莎之筏》


第四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

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展演剧目展演剧目

皮科拉家族 剧团话剧

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联合制作


《美杜莎之筏》

Drama The Raft of the Medusa


2016年7月17日首演于阿维尼翁戏剧节


时间:7月12日-7月13日 19:30

地点:中华世纪坛剧场

(复兴路甲9号军事博物馆站)

票价:400元


2017年07月07日 19:00

哈尔滨大剧院


2017年07月18日 19:30

天津大剧院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只救生筏载着13名英国少年在北大西洋上漂流,他们来自一艘被纳粹击沉的航船。逃离战争硝烟,寻找和平家园的梦想几近破灭,这13个孩子背井离乡,成为了海上的流浪者,而更可怕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们:为了生存,他们将杀掉自己的同伴……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负盛名的德国剧作家乔治·凯泽(Georg Kaiser),受到籍里柯同名名画灵感启发,根据历史真实事件,创作出这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剧作。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乔利(Thomas Jolly)潜心酝酿13年,终于成功将其搬上舞台,带领广大观众走进那个迷雾重重的海上绝境,切身感受到四散漂流的恐惧和内心善恶斗争的焦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