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8
月
21
日)早上出版的“中国证券报”,在头版第二条的位置,发表一篇题为“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降低”的报道,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
银行购买地方债的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
20%
调整为零!
这意味着:金融监管层对地方债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限制银行购买地方债,变成了鼓励!
“中国证券报”的报道说: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既定下线,即在总资本既定情况下,银行风险资本总和不得超过既定量。地方债风险权重调低后,在总资本不变情况下,银行可投资地方债总量增加。
地方债风险权重调至零,
意味着在风险资产占比上,地方债将享受与国债、国开债同等待遇。地方债收益率高于后两者,对银行吸引力预计将显著提升。
几天前,我曾在专栏里发过一篇文章——
“财政部大喝一声:愣着干啥,赶快去发地方债!”
(点击查看)
,分析了财政部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只争朝夕的心态。
当时财政部下文,催促各地政府加快发行“专项地方债”,明确提出:
“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不受季度均衡要求限制,各地至
9
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
80%
,剩余的发行额度应当主要放在
10
月份发行。”
2018
年国家计划发行的“专项地方债”额度是
1.35
万亿,其中上半年发了
3000
多亿。剩余的
1
万亿左右的额度,财政部显然希望在
10
月底之前用完,尽早产生效益。
为什么这么急?因为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而之前的去杠杆、去产能、环保攻坚战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压缩了“地方政府
+
国企”的投资,让今年前
7
个月“国有控股”的投资增速急剧下滑到了只有
1.5%
。
其结果是,今年
1
到
7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
5.5%
,创下了
12
个月以来的新低。
中国是投资拉动的经济,投资增速一直显著快于
GDP
增速。上半年
GDP
增速是
6.8%
,而现在投资下滑到了
5.5%
,下半年经济怎么搞?经济增速上不去,失业率必然反弹!
正因为如此,从
7
月
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始,调子发生了重大变化,
财政政策上提出了“更加积极”。对于地方债、地方融资平台等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基建重新开始。而地方专项债融来的
1
万多亿资金,再加上地方平台从银行的贷款,就可以作为“领投资金”,来撬动更大的民间投资跟随,通过启动更多大项目,来拉动经济,保证就业。
说白了,通过大基建创造就业岗位,弥补对外出口损失的岗位。
但你要知道,财政部只能解决“地方债”的发行问题,谁来买呢?当然是银行资金充当主力军,这就需要央行、银保监会的配合。
银行买地方债的钱哪里来?老百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
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大约在
30
万亿左右。银行拿这些钱主要买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统计显示,地方债
80%
卖给了银行,其次是卖给了保险、货币基金等。
今天的这个大消息的实质是:在财政部鼓励地方政府发债之后,金融监管部门鼓励银行来购买这些债券。
而这些债券,又可以抵押给央行,获取中期借贷便利(
MLF
)、抵押补充贷款(
PSL
)。这是央行当前除了降准之外,最主要的发钞渠道。
此前,央行曾把级别较低的企业债列入合格抵押物。现在,地方债的风险权重降低了,再加上其利率普遍高于国债,而风险等级等同国债,那么银行肯定更喜欢购买地方债。
此外,这个利好还会继续传递。在地方债之外,还有依托地方政府的“城投债”,也会受到银行的欢迎。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1-7
月累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1679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16047
亿元,专项债券
5632
亿元;按用途划分,新增债券
7942
亿元,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
13737
亿元。
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
2018
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
209974.30
亿元。
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123789.22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86185.08
亿元。
截至
2018
年
7
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171557
亿元
,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
108481
亿元,专项债务
63076
亿元;政府债券
166463
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
5094
亿元。
这段话告诉我们,地方债的空间还比较大。
在今年年内还有
3.84
万亿的额度。如果经济需要,这些债券可以顶格(甚至破格)发行。
到了明年,还会有新的额度。
或许有读者会问:地方债规模如此之大,将来如何归还?
其实说到底,地方债只用“借新还旧”滚动下去就行了,不存在彻底归还并清零的问题。
其他国家也都是这样玩的。
国家之所以要公布地方债的额度,是要防范发债过快,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并杜绝道德风险而已。
财政政策,说到底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地方债、国债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货币发行而已。只不过财政政策更精准一些而已。
今天的这条新闻对实体经济是大利好,对大基建是大利好,对股市、楼市也都是利好。事实上,从政策从面来说,年内已经没有利空了,只有不断释放的各种利好!关于这一点,我此前已经多次点明了。
欢迎加入刘晓博的知识星球,参与互动!
如果你在买房中遇到难题,可以加入刘晓博在第三方APP“知识星球”上开设的栏目“刘晓博说楼市”,通过
支付年费
(每年1599元)
的方式,获得更详细的咨询服务。
“知识星球”原名“小密圈”,是一个知识交易的APP平台,是内容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