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春晚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纳博科夫的大满贯》(英)马丁·艾米斯 ...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过年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  4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我们的节日·春节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蛇年想发财,这几位财神要认得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31 18:30

正文


财神来到我家门前,喜气洋洋过新年,送你一个压岁钱,祝你好运年复年……


每一年的年味,总是先从超市里流淌出来。


而伴随着这样的单曲循环,无论是火红的年货礼盒,还是电视里闪过的拜年视频。


财神,总是妥妥的C位。


在中国人的心中,财神的地位可谓相当之高。


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福运的化身。


但你知道吗?


能让你发财的,可远不止财神。


今天,十点君就来和大家聊聊:


我们究竟有多少位“财神”?


蛇年到底怎么拜才能财运亨通?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及重要的事物总是充满敬畏,逐渐便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


而“钱”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管其的“财神”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财神起源的具体年代已经难以考究了。


但根据现在流传下来的各路财神,可以推测其出现的时间相当久远。


在信奉道教的中原地区,财神多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因其生前的德行和能力而一一被神化,比如:


直言进谏而被挖心的比干、春秋时期善于理财的范蠡。


因其象征着智慧正直及理财能力,被归为了“文财神”。


商末年的武将赵公明、三国时期的关羽。


则是勇气和忠诚的代表,因而被归为“武财神”。


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则将海神妈祖供为自己的财神。


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


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女子林默,因生前救助渔民和海商,死后被人尊为“妈祖”。


随着港口贸易的日益繁荣,人们不仅通过祭祀妈祖来祈求平安,也希望她能顺带保佑自己财运亨通。


除了上述大众熟知的“真人”财神。


中国民间也将“星宿”奉为了财神,即财帛星君,亦名“增福财神”。


相传,他是玉皇大帝座下的太白金星,属于金神,掌管天地间的金银财宝。


他的起源,来自于先民对天文和星宿的崇拜。


财帛星君通常被描绘为“身着华丽锦衣,腰系精致玉带”的男性,左手捧着金元宝,右手握着写有“招财进宝”的卷轴,显出无尽的富贵之气。


以上三位都是守“正财”的。



但“钱多不烧手”,正财有了,偏财当然也要跟得上。


五路神,就是民间公认守护偏财的神祗。


他们分别掌管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财运,尤其适合祈求偏财和意外之财。


而大年初五,就是五路财神的生日。


天刚放亮,鞭炮声便抢先入耳。


尤其是生意人,对接财神似乎更为执着。


初四晚上,便备好了祭牲、糕果、香烛等物,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地敬财神。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道:


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响彻天际的鞭炮声,不仅唤醒了新年的希望,也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无论是商人争相迎财神的执着,还是年轻人换上财神壁纸的俏皮,背后其实都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像文章开头写的,春节期间,流传下来的敬神传统,其实远不仅“迎财神”,还有:


敬灶神,以祈求来年衣食无忧;

祭祖先,传承家族血脉;

贴门神,保佑家宅平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进了腊月就是年。


家家忙着熏腊肉,灌香肠,晒鱼干,炸面点。


腊月二十三,是年关内非常重要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在土灶前,摆好供桌,点烛焚香“祭灶官”。


宋朝的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


不以穷富,皆备食饧豆祀灶。


可见,祭灶在当时是一项全民都参与的民俗活动。



比起高高在上的财神,灶神是神话体系中地位相当低微的地仙。


那为什么被烟熏火燎了一整年的他,这一天会突然受到全家人的恭敬呢?


因为他要回天庭述职了。


要知道,灶神不仅主管人间饮食,还考察人间善恶。


上天之后,他会如实向上奏明,神明也会依照他的说法赏罚主家。


为了请灶神为自己美言几句,人们不仅会摆出猪头、烧鱼这类硬菜,还要奉上糖瓜、糯米糖饼这类甜甜黏黏的东西。


意在让灶官甜嘴的同时,张不开嘴打小报告。


祭祀的结尾,还要在灶前燃烧松枝或麦秆,声音噼里啪啦,犹如恭送升天的爆竹声。


等到大年三十,灶神回府。


人们再在灶前贴好新画像,供以红烛,果盘,糕点,以慰劳灶神一路上的辛劳。



关于灶官的出身,从汉代以后有很多种说法。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关于灶神的描述:“灶神的名字叫隗,外貌如同美丽的女子。


还有一种说法:“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


更魔幻的传说:灶神是灶马(一种形似蟋蟀的昆虫)变的。


无论哪种,都是草根式的小角色,像极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虽不显赫,却肩负重任,平凡无奇,也在默默守护着一家人的温饱与平安。




“百善孝为先”。


祭祖是国人在除夕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


除夕晚上,全家人欢聚一堂,精心摆好丰盛的供品,虔诚地烧香点烛。


诚挚地请祖宗回家过年,以此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和尊敬。


祭祖时,通常会从辈分最高的祖先开始。


人们会在坟前恭敬地摆桌磕头,庄重地倒酒祭拜。


祭拜完毕后,饭菜会被埋进土里,象征为祖宗送上的年饭。


同时,还会烧化纸钱,当作是给祖先过年所用的零花钱。



当然,祭祖的方式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比如:


赣南客家人会放响“添丁炮”,欢欢喜喜地庆祝家里添了新丁;


山东高密地区则从腊月就开始,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祭祖事宜;


而台湾同胞祭祖时,则怀揣着隔海相望的乡愁与亲情。


这些祭祖习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家族情感的纽带。


如今,许多家庭依然坚持祭祖的传统,甚至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让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能参与其中。


祭祖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仪式本身。


它是对家族历史的铭记,是爱与责任的代代相传。




在请完所有的神仙后,在除夕夜开动年夜饭之前。


家家户户会郑重其事地来到门口,完成年前的最后一步:


贴上两位门神的画像。


他们用威严的目光审视着门外的一切。


将邪祟拒之门外,将福气迎进家中。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除夕,贴门神于户,以辟邪祟。


门神通常是两位威风凛凛的武将,如秦琼和尉迟恭,他们手持兵器,目光如炬,仿佛能震慑一切邪祟。



比起灶神的低调与亲民,门神显得更加威严庄重。


他们在门上的画像中,默默守护了一整年,经历了风吹雨打,却始终屹立不倒。


除夕这天,他们重新“上岗”,散发光彩,肩负一年驱邪纳福的重任。


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人们不仅会精心挑选门神画像,还会在贴门神时焚香叩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贴门神的结尾,还要在门前燃放鞭炮,声音震天动地,为门神的“上任”壮行。


在上古时代,先民认为:门虽能阻挡有形之物,却难抵妖魔鬼怪。


于是,在战国时期,人们会用桃木刻成“桃符”,写上咒语挂在门口来镇邪。


《山海经》中记载:


神荼与郁垒是一对擅长捉鬼的兄弟,他们将恶鬼擒伏并喂虎,后来人们将他们的画像绘于门上,左扇门画神荼,右扇门画郁垒,以此驱鬼避邪,这便是最早的门神。


而唐宋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兴起,门神画得以广泛传播。


《隋唐演义》中写道:


唐太宗李世民为成帝业,杀人无数,夜不能寐,常做恶梦。


魏征献策,让秦琼与尉迟恭两位大将夜守宫门,果然太宗当晚就睡了个好觉。


皇帝念其辛劳,就命画师绘制二将戎装像悬挂宫门,此后邪崇全消。


于是民间也纷纷效仿,秦琼与尉迟恭也成了最出圈的门神代表。



这一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驱邪避灾的追求,也体现了百姓对英雄的崇拜与敬重。


从神荼、郁垒到秦琼、尉迟恭,门神的形象虽不断演变,但其守护家宅、驱邪纳福的寓意始终未变。


现代人过春节,敬神祭祖的仪式似乎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


一边是科技发达的无神论现代社会;


一边是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


这种反差让很多人对敬神产生了困惑。


有人觉得这是迷信,有人视为文化传统,更多人则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参与其中。


其实,当代人敬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信仰。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敬神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仪式感空间。


当我们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内心涌动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这种情感寄托,与古人并无二致。


现代人敬神,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是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敬畏与感恩。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仪式来安放内心的期许,传承文化的根脉。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新年诗词祝福





作者 | 朴素的树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