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面向未来!中国三十余位资深馆长策展人开启新锐对话
新锐对话:博物馆策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确认参会嘉宾(部分)
“新锐对话:博物馆策展与中外文化交流“
活动于
7月4日
在广西
南宁市博物馆
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新时代博物馆策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之策。
其中,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张成名
作主旨报告
《浓缩历史 呈现艺术——国丝环球展柜的国际传播探索》
,会后,
博物馆头条
对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张成名
进行了专访。
您认为目前国内博物馆开展国际传播的情况是?有什么特点?
现阶段,对于国内博物馆而言,国际传播大多都是依托于出境的国际展览。
就出境的国际展览而言,多为专题定制展,形式创新,内容广博而深厚,足见策展团队之用心。但在这背后,主办方往往面临着审批文物出境不易、找合适的场地不易等诸多问题,过程较为复杂,最后却多为一次性展览,展出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便结束了。所收获的国际传播效果也往往是浅传播、短传播、泛传播。
这便引申出对展览模式的思考,是深度定制还是成品待机,我认为我们把一个展览成品做出来,不断地去展出重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交流的效果还是博物馆策展人自己的收获,都会更好。
了解到贵馆的
国丝环球展柜
便是基于您所提到的展览成品的理念而推出的,可否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运行模式及后续计划呢?
中国丝绸博物馆之前也推出了很多一次性的、基于前期研究工作而反映不同方面内容的国际展览,一次性虽然意味着每次都有创新,但也意味着是可以替换抛弃的。我们认为这可能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径,所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2023年提出
国丝环球展柜
这一打造
国际巡展品牌模式
的概念,主要是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博机构、公共文化空间、高校,通过我们的小型的、模块化的、标准化的展览来来传播中国丝绸文化,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国丝环球展柜有固定的结构,
“数字展+代表性展品”
,每到一地,我们希望能和当地合作方的代表性展品有一个恰当的融合。我们希望它是
标准化、模块化、低成本,能够随意组合、对空间和软硬件需求低,容易布展,同时还要方便远程维护和更新数字展示内容的。
这样无论是在100平方米还是400平方米的空间都可以布展,仓库能做、高校也能做,更利于我们打造国际巡展品牌,提升国际传播。
“国丝环球展柜”巡展下一站是法国,预计在今年10月,敬请期待。
从
国丝环球展柜
的探索经验来看,您认为应如何增强国内博物馆的国际传播?有什么注意事项与建议?
首先,在展览策划上可以采用小体量的展览浓缩历史,再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呈现时,注意
动静结合、互动参与,这样会鼓励更多人进行传播。
尽量选择当地国家的主流单位作为展览的合作伙伴,在主流场馆举办,他们在本土的影响力会为我们的展览带来天然的流量。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国外的观众自发宣传,也要注重国外媒体的宣传,有道是“墙外开花墙内香”,外媒的大量关注也会引发境内传播,增加展览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
要做精馆内展览、做深国际交流、做实国际合作、做国际展览成品、设计参与互动、鼓励观众传播、重视外媒传播、合力打造国际展览交流平台,共享国际合作资源。
除了上述的出境展览外,您认为博物馆引进的入境展览在国际传播方面有什么作用?和来源馆的对接需要注意什么?
博物馆引进国外博物馆展览,其展品或者展览来源单位就相当于为我们做一次国际传播,提升国内博物馆在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来源馆有他们特定的渠道和传播资源,所在国主流媒体、newsletter订阅用户、观众自媒体,都会免费为我们做国际传播。体量大、渠道好,我们要把握好这样的传播机会,配合好来源馆,多为他们提供资料、照片,珍惜重视每一次的国际传播。
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国外大馆举办中国相关题材大展面向中国宣传的做法,与引进展览馆方的宣传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在当地进行长久而有效的宣传。
在博物馆引进的入境展览中,您如何看待面向在华外国人的国际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