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乡金融报
全国性金融行业媒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记录者、传播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内蒙古  ·  锡林郭勒盟委网信办召开2025年第3次理论学 ... ·  昨天  
网信内蒙古  ·  锡林郭勒盟委网信办召开2025年第3次理论学 ...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李强会见文莱苏丹哈桑纳尔 ·  2 天前  
政事儿  ·  莎拉·杜特尔特被提出弹劾 ·  3 天前  
政事儿  ·  美方希望接管加沙地带,中方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乡金融报

历史洪流中的大江币

中国城乡金融报  · 公众号  ·  · 2025-01-04 07:58

正文



大江币的名字来源于皖中流域的长江。20世纪40年代,在新四军第七师的领导下,大江币在此诞生,成为一种地方性货币,主要流通于当时的皖中及其周边地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大江币却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及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敌斗争开办银行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皖江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的主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第七师在4年多时间里,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拥有180万人口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共与日军进行了2000多场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余处。



▲大江银行发行的一元大江币背面图。


为阻止日伪利用法币与伪币掠夺资源,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独立统一的金融制度。当时,皖江抗日根据地内的货币流通十分混乱,敌人的封锁和市场的掠夺造成市面币值不稳、各货币之间的比价随时变化,百姓深受其害。

新四军第七师根据时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的要求,在皖中行署所辖金库的基础上,成立以皖中行署财经处处长叶进明为行长的大江银行,向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广泛发行大江币,力图尽快将在抗日根据地流通的伪币和国民党法币挤出市场。

1943年夏,大江银行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在安徽省无为县团山大榆村正式成立。银行内设发行科、业务科、会计科,与金库合署办公,因此也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代理金库。大江银行的主要任务有代理金库,发行货币,配合货检、税收、外贸等部门掌握和调剂市场金融等。银行贷款分为日常贷款和专项贷款两大类。日常贷款包括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专项贷款主要有种麦贷款、灾民贷款、抗洪贷款、军属贷款、劳模贷款等。

大江银行农业贷款和工商业贷款都采取低息政策,灾荒贷款、种子贷款则不收利息。特种贷款不仅不收利息,还会根据损失分担政策承担借贷人的一部分经济损失。如果商人用特种贷款去敌占区购买28种重要物资中的一种或几种,在运回抗日根据地的途中发生了意外,银行将会承担一半的经济损失。

大江银行的成立和大江币的发行对日伪币及法币进行了有力反击,稳定了抗日根据地金融,缓解了抗日根据地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为抗日前线的经济供给提供了可靠保障。

作为成立大江银行的主要发起方,新四军第七师也成为当时全军供给最高的部队,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仅1943年一年,新四军第七师的财政收入就达2400余万元,支援军部的金额更是高达700多万元。到了1944年,新四军第七师的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支援军部的金额也升到1400余万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克服困难印制钞票

抗日根据地条件异常艰苦,大江币的印制与发行面临着诸多困难。为完成大江币的发行任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动脑筋,破解难题,因地制宜用各种土办法印制出一张张精美的大江币。



▲安徽无为县大江币厂旧址。


皖中行署主任吕惠生联系上海地下党帮助选派专家和技术工人建立地下印钞厂,深夜接应突破日伪占领区层层封锁、从水路“偷运”来的制版印刷设备、原料,安置技术工人。印钞厂厂长许开良曾是造纸厂工人,懂造纸技术,便在大榆村北面下胡里的山沟建了一座小型造纸厂,以楮树皮等为原料,以土法制作印钞纸张。钞版则采用木质钞版,以楮树、黄杨树等硬木为原料,由《大江报》美术编辑、青年木刻家吴耘负责设计、雕制。


大江币票面具有现代版画风格,在巴掌大小的空间中呈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战斗等诸多元素。有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的春耕图、秋收图及建造水闸、修建长江堤坝等图景,有描绘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战斗的站岗图、埋雷图和升旗图,也有表现军民合作的工农兵学商图,抗日根据地的山村、城镇、日出图等。

大江币开始发行时,由于技术原因发行量一直上不去,无法有效满足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需求,达到将法币和伪币挤出抗日根据地的目的。为扩大发行量,在皖江区党委和中华书局印刷厂的支持下,大江银行于1943年至1945年间先后发行了多种面额、版面的大江币。截至1945年9月,累计发行7种面额、18种图案、26种版别、39种不同色别的大江币,有木刻、石印、胶印三种印制方式,流通于皖中的长江南北和安徽芜湖地区以西的无为、巢县、庐江、舒城、桐城以及皖南广大地区。

大江币对法币和伪币形成了有力冲击。到了抗战后期,在新四军所属的驻地内,很多百姓都只认大江币,不认法币。由于大江币信誉高,人们纷纷把手中尚存的法币兑换成大江币。收上来的法币一部分用来到敌占区采购物资,一部分被上交给新四军军部,供地下交通急用。

加强保密严格发行

虽然条件异常艰苦,革命先辈们在印制、发行大江币时仍十分注重防伪与保密。大江币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楮树、桑树、杨树等树木的树皮以及苎麻、黄麻等。这种“土纸”质地粗糙,印钞时破损率大,但却有着不易被仿造的特点。

▲印制大江币的印钞机。

1944年,新四军第七师新建印钞厂,特意将厂址选在一处四面环水的地方,为的就是保密。印钞厂开始试机时,柴油发电机启动后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同时还冒着浓浓的黑烟。这极易引起在长江江面上巡逻的日伪军的注意,造成印钞厂的暴露,大家便决定停用柴油发电,改用人工手摇发电。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由20个壮劳力组成的印刷班。

为了躲避敌人,大江银行还想出了绝妙的点对点运钱路线。大量印制的大江币从造币厂出来后先储存在村民家中,再分批运到兑换点。为了不引人注意,运币都是选在清晨或夜晚人少的时候进行。运送时只有造币厂知晓,且都是单线联系。正是有了这一套保密措施的保障,大江币才得以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到1943年年底时,大江币基本占领了抗日根据地的金融阵地,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市场流通的唯一货币。

对外,大江币有着严密的保密措施;对内,大江币也有着严格的发行规定。在印刷和发行上,大江币遵守“三防一基金”原则,一防滥发钞票和粗制滥印,每批印发数量一定要经过区党委的批准;二防与法币、伪币混杂流通;三防伪造抗币。“一基金”指要有物资储备做基金。大江银行发行货币的实物储备,就是散存在老百姓家里的粮食以及集中在公家手里的食盐等物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签订了“双十协定”。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七师及皖江地区党政机关奉命北撤。为了让抗日根据地人民不受损失,皖江区党委命令大江银行立即停印大江币,标价拍卖大量公粮、公物和日用品,大量收回大江币并集中销毁。

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大江银行和大江币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它们不仅缓解了当时财政的压力,还驱逐了伪币,限制了法币,稳定了民心,更通过支持抗日根据地生产使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文:汪志

图片来源: “芜湖档案 ”微信公众号 央视财经



编辑:李彦赤 刘

编审: 胡蓉
责审:李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