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蒜苗长
数码博主 微博新知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手机◎数码◎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深圳财政真金白银惠企利民促发展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孟凡利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扎阿比一行会谈 ·  昨天  
深圳发布  ·  抢票 | 杨洋、张放演绎肖斯塔科维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蒜苗长

聊聊vivo行业内其实有两个错误的观点,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另一-20241231140107

小蒜苗长  · 微博  ·  · 2024-12-31 14:01

正文

2024-12-31 14:01

聊聊vivo

行业内其实有两个错误的观点,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另一个则是拿来主义。前者认为,自研大于一切,后者认为,供应链就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我们说第一件事儿,自研不等于优秀

自研在中国的科技行业曾经并不是褒义词,甚至是一种包袱,哪怕是一些自己研发的技术和能力,也会习惯于去拉一些大品牌的合作者来背书。一些技术本身非常强大的企业,一直在做ODM工作,自己的技术贴上别人的牌子,才是完整的产品。

自研成为实力的象征,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科技和产业崛起之后的人民自信心的确立,但很多时候,过度的自信就是矫枉过正。

这种矫枉过正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自研概念的泛化,一些明明是供应链提供的技术和能力,随便包装一下,改变一下话术表达,就变成了自研,技术好不好,关键是技术,过渡强调所谓的自研,反而有欲盖弥彰的味道;

另一种是自研价值的扩大化,把自研等同于能力和领先。

在社会化大分工时代,合作从来都是主旋律,科技行业更是如此,哪怕是苹果这种现象级的科技品牌,它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合作伙伴来实现的,比如芯片生产一直是由台积电来负责,产品生产一直是富士康为主,屏幕主要来自于三星。

在国内,这样的案例其实更多,自研概念的泛化和业务范围的泛化,很容易成为产品最终表现的拖累,而不是优势,每个公司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边界的,过度的泛化不仅不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领先,甚至可能会因为战略不聚焦,导致各种伴生问题出现。

还是那句话,技术和产品行不行,关键在于技术和产品本身,优秀的自研能力才是优势,而不是自研本身。

再说第二件儿,供应链不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罗老师那句经典的“都是供应链的技术,装什么孙子”,传播极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还是苹果的例子,同样是富士康代工,但苹果产品所实现的品控质量和一致性保障,和富士康代工的那些千元机,不可同日而语。

供应链也好,自研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完成具体的用户体验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过程控制和整体投入,衡量的核心在于目标的完成度,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是同一个供应商,在不同的终端产品上,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而在国内,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vivo X80和天玑9000的故事。

vivo的旗舰机很早就在押宝天玑芯片,vivo X70搭载的就是天玑1200芯片,22年初,因为竞品平台的功耗问题,使得vivo抓住机会,基于天玑9000平台的X80系列真正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天玑9000并不是联发科给vivo的定制芯片,它就是一颗公版的,所有的品牌和产品都可以采用的芯片,实际上,那一年的友商,也推出了基于天玑9000平台的旗舰衍生品,但表现寥寥。

根本原因在于,vivo和联发科的深入合作,搞定了天玑平台的影像算法问题,实现了基于天玑平台的顶级影像能力。

靠拿来主义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vivo&联发科

“成也供应链,败也供应链”,我觉得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里的关键是四个字“合作共赢”。

vivo能够在X80系列上一炮而红,关键在于搞定了联发科平台的旗舰影像能力,彻底改变了“联发科平台影像不行的”形象,而今年的X200 Pro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代的旗舰机,各有特色,但如果单论影像,X200 Pro显然是综合能力最强的。

我用这台机子拍过很多照片,人像,风光、微距和扫街,表现都很棒。

X200系列是这一代旗舰机里最早发布的,且成熟度极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联发科和vivo的联合调校,芯片厂商更熟悉芯片的设计和指导,但对于面向用户的算法实现,是有天然的局限性的。

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合作,将面向终端的能力和芯片深度契合,可以实现更佳的产品体验,这个事情并不难理解。

在早期,vivo为了实现影像能力的更佳表现,自研了V系列影像芯片,而在天玑9400上,vivo将这部分能力贡献出来,天玑9400实现了vivo自研V2影像芯片的全部能力。

这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搭载天玑9400平台的机子,哪怕不做专门的影像优化,也可以有不错的表现。

这种联合调校和相互成就,我觉得就是当下分工协作里互利共赢的典范了。

vivo&蔡司

供应链不是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元器件组装,这在手机市场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同样的配置在不同的产品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在手机市场,没有小而美的存在。

vivo和蔡司的合作是另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手机镜头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叫做镀膜,尤其是低反镀膜。去年很多旗舰机手机上开始吹ALD镀膜了,而今年,我们也可以在vivo之外其他的手机厂商旗舰机上看到ALC镀膜了。

那么,vivo上,这两个东西,是啥时候应用的呢?

ALD镀膜在手机上第一次应用,是20年底vivo的X60系列;而ALC镀膜,在22年发布的X90系列上就已经实现了。

手机影像和传统手机厂商的联名案例很多,但这所有的合作里面,蓝厂和蔡司的合作是最深入和最持久的。

对于手机影像来说,最核心的几件事儿,cmos、光学镜头、处理器、审美选择和算法实现。

蔡司帮助vivo实现了手机镜头能力的跃升,在vivo联合蔡司之前,行业内对影像硬件的认知更多聚焦在了CMOS上,尺寸、像素数量和对焦能力等等,在之后,手机光学镜头开始飞速发展,镀膜、大光圈、玻璃镜片等相继出现。

以及,更重要的在于,对于vivo来说,蔡司的介入是帮助vivo实现影像能力的跃升,而不是取代vivo去做影像。

也因此,在X60系列开始蔡司合作之后,21年,vivo迅速推出了专门的自研影像芯片V1,实现了传感器-光学镜头-处理芯片的影像硬件铁三角闭环。

到24年,vivo推出自有影像品牌蓝图影像。

蓝图影像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某一项技术,某一个能力,或者某一个影像风格,它是vivo多年积累下,在影像上厚积薄发的全链路解决方案的集合。或者更简单点,蓝图影像就是一个无论你是摄影发烧友、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可以信赖的标识,一个全链路解决方案的集合,一个品牌的文化符号。

蔡司是蓝图影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是在蔡司的帮助下,vivo实现了手机光学镜头的能力跃升,但显然,vivo的影像不只是蔡司。

这个我觉得恰恰是终端厂商和供应链关系的另一个核心点,

对于终端厂商来说,实现伟大的产品必然是最终的目标,而在这个目标指导下,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技术和产品的高地。

术业有专攻,一台手机,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元器件,终端厂商是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很多时候,联合供应链做技术攻关,反而会是更高效率的选择。

比如当初vivo做屏下指纹,就是和汇顶科技联合实现的,而今,这个能力已经成为行业标配了,汇顶也成为了行业的龙头供应链。

手机行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又比如苹果的A系列芯片和台积电的合作,包括基带和高通的合作,为什么苹果不自己去搞半导体生产工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