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共筑京彩——副中心规划建设优秀案例”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恽爽作“城市绿心诞生记”专题讲座。讲座由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施卫良主持,在副中心办公区的机关处室和委属单位现场参加讲座,全委其他干部职工通过视频会议和钉钉直播参与学习。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原文标题:《“共筑京彩——副中心规划建设优秀案例系列” 恽爽 | “城市绿心诞生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兼任河北雄安新区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研究院理事长、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曾主持过众多国家重大项目及课题,深度参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系列规划。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
恽爽以“城市绿心诞生记”为题,介绍了城市绿心从规划研究、规划编制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对各个工作阶段进行详细梳理和介绍,重点围绕“理念创新、全程伴随和协同平台”三方面展开介绍。
城市绿心位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东南角,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规划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以来,
第一个建成的面向市民开放的大型绿色公共空间
。城市绿心的规划定位为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规划本着
以人为本、融入城市
的原则,既提供优美的环境供人们享受,又有产品、服务和文化设施为市民服务,让城市亲近自然、让市民享受生活。
城市绿心中水绿空间占比达80%以上,通过开展大面积植树造林,将城市副中心内7%以上的面积打造成为大尺度生态空间,
实现森林入城
。城市绿心区域内种植乔灌木共计约100多万棵,同时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现状大树约5300棵。
这里原来有东方化工厂、3个村庄和一些村镇企业,拆迁疏解腾退后,
采用生态方式进行了污染治理,减少人工干预
,用自然的力量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针对原东方化工厂区域,规划建设了生态保育核,通过覆土和自然降解的方式进行先期治理,自然造林,营造多类型的小动物栖息场所,并融入自然观测的功能。
城市绿心地区不仅有北运河,还有运河故道和小圣庙遗址等古迹,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规划设计紧紧围绕运河文化展开,
通过景观设计手法示意性恢复运河故道景象、展示小圣庙遗址
。同时对原东方化工厂北门、造纸七厂部分保留的厂房等进行改造利用,保留该区域原有的工业遗存场地记忆。
城市绿心不仅是城市副中心内重要的生态空间,在补足城市功能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位于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的起步区已于2019年启动建设,该区域内规划有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和共享配套设施,以及地铁M101线和M104线的换乘站。
三大文化建筑以地铁为眼、以运河为魂、以森林为境,实现建筑群与山水自然之势融为一体
,预计2022年底将建成。城市绿心南部规划为体育组团,未来将建成体育综合体,既能承办专业赛事,又能满足大众体育、娱乐需要。
在城市绿心规划建设过程中,为实现森林入城,在建筑、交通、市政、园林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统筹,使各专业协调融合。
在建筑设计方面,坚持与周围景观相融合,
以建设城市中的森林,森林中的建筑为目标
。起步区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布局疏密有度,环抱绿心,犹如森林中散落的明珠。城市绿心其他配套建筑多为一层,局部为两层,建筑掩映在周围环境中,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城市绿心内部市政道路均采用了园林化的设计手法,在满足道路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道路断面形式进行了创新,
一是
将部分市政道路的人行步道结合道路红线外的绿地布置,与园路衔接,区域内人行步道可实现全线贯通;
二是
增加了市政道路中央绿化带面积,部分道路采用了渐变式中央绿化带,使道路景观更加丰富。
结合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绿心内部建设海绵绿地和湿地,通过河道和雨水花园构建蓄排水系统,实现
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绿心范围内控制氯盐类融雪剂的使用,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绿化带进行净化,有效控制道路面源污染。
城市绿心范围内的灯杆、座椅、花池、井盖、公交站台、指引标识的在造型设计和颜色方面,
注重与绿心整体园林绿化风格相统一
,使整体风貌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