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陶短房
旅加华人作家陶短房的公共号,暨听书合作伙伴陶短房和青溪发布听书合作信息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陶短房

苹果HomePod:用户会否再次“只选贵的”

陶短房  · 公众号  ·  · 2017-07-11 22: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北美当地时间 6 5 ,美国加州旧金山圣何塞,第二十八届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WWDC2017 )上,苹果 CEO 库克( Tim Cook )高调推出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苹果版智能音箱—— HomePod 。这款新产品将在 2017 12 月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3 国公开发售,随后在全球上架。

说“姗姗来迟”,一是因为人们早就预计并期待苹果版智能音箱的出炉,二是因为苹果的对手已先走一步:亚马逊 Echo 早在 2014 年就从 Lab126 实验室呱呱坠地, 2016 年结合 Alexa 平台大红大紫,而谷歌的 Google Home 则在 2016 年底面世,如今也算站稳了脚跟。在移动数码产品领域,苹果素以时尚、领先著称,如今却“缓了一步”,能否做到俗话所说的“好饭不怕晚”?

很显然,晚未必意味着不重视,而更可能意味着持重: HomePod 这款便携智能音箱也被普遍认为是继 2015 年苹果智能手表 AppleWatch 后,第一款真正全新的苹果设备,在“苹果语汇”中,这样的产品通常表明被寄托厚望,希望它能复制当年“ 3i ”的市场奇迹,为苹果开辟一片崭新的“主战场”。在 WWDC2017 上,库克高调宣称,将借 HomePod 这款便携智能音箱“重塑家庭音乐”,苹果全球营销总监席勒( Phil Schiller )更如一些测评圈人士所言,“宛如一名发烧友一般”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 HomePod 的各种功能细节,惟恐听众遗漏或听不懂,“嫡子待遇”昭然若揭。

正如许多分析家和发烧友所言,苹果此番推出 HomePod 时,再次驾轻就熟地选择“不走寻常路”,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和亚马逊、谷歌迥异的主攻方向。

首先,从售价方面看,苹果继续沿袭了“ 3i ”的高价道路,售价高达 349 美元,远远高于亚马逊的 180 美元 Echo 、以及谷歌 129 美元的 Google Home (就更不用说单价仅 50 美元的普及型产品 Dot 了)。这样悬殊的价差甚至在苹果以往推出主打产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其次,从功能上看,苹果未选择亚马逊和谷歌在智能音箱这个概念中“重智能、轻音箱”的路数,而是“重音箱、轻智能”,选择向市场和消费者推出一款“有智能的好音箱”,而非一款“可以当音响用的智能移动数码产品”。

如此选择,当然有苹果独特而现实的考量。

许多分析家都指出,亚马逊的 Echo/Alexa “抢了先机”,已拿下 70% 以上的现有市场,累计销量近 1000 万台,销售额据估计已近 10 亿美元,通过积极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和把自主开发的 Alexa 平台推为全开放平台;谷歌 Google Home 则充分利用谷歌自己 Assistant 平台强大的辐射力,及在音像识别等功能上的“一招鲜”,也已初步在“可以当音响用的智能移动数码产品”方面站稳了脚跟。苹果在平台开放和第三方政策等方面向来坚持自己的一套,势必不可能为一款智能音箱破例,让 Siri 也变成全开放平台,如果一味和亚马逊、谷歌拼“智能”,可谓既失天时地利(比人家推出晚),又很难在人和(第三方的“众人拾柴”)上讨到便宜。

但把切入点放在“有智能的好音箱”上就颇有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了。

首先,主打“音箱”二字,可以充分发挥苹果一虚一实两款音乐成功资源的现成优势。所谓“虚”指 Apple Music ,苹果经营多年,攒下多达 4000 万首歌的庞大曲库,且不存在棘手的音乐版权问题;所谓“实”指“ 3i ”中出道最早的 iPod ,原本 Apple Music 是借 iPod “上路”,如今 HomePod 同样可以搭一下便车。

其次,苹果素来走高价路线,但智能音箱的第一桶金是亚马逊 Echo/Alexa 掘出,现有市场的游戏规则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位先行者划定,从“亚军”谷歌 Google Home 的定价和 Echo 基本看齐且略偏低的情况看,若亦步亦趋地走亚马逊、谷歌老路,定价也只能在这个标准线上下浮动。如今苹果搞了一款“画风迥异”的东西,定价标准也完全两样,就不至于显得突兀。

第三,尽管 Gartner 去年 10 月报告认为, 2020 年全球声控智能音箱市场总量预计达到 21 亿美元,全球 3.3% 的家庭会拥有这种设备,但这样一块“大饼”,亚马逊、谷歌、苹果三头“大鳄”吃起来已嫌意犹未尽,苹果改变主打方向,显然希望另辟蹊径,“造”出一块“新饼”,而非仅仅和其它大鳄抢现成的口中食。

那么“新饼”从何而来?

智能数码产品分析师、 Ovum 的德雷内斯( Ronan deRenesse )等指出,和竞争对手比, HomePod 真正的卖点只能是更好的音质,它的目的正是避开和其它科技巨头去打价格战,转而和高档音响巨头(如 Sonos )去争夺高端音箱市场,希望通过高价高利润弥补销售量的不足。正因突出的是“音箱”、抢的也是“音箱大饼”,此次 WWDC2017 上,席勒才会 不厌其烦地介绍 HomePod 扬声器的音响调节功能,如声乐作品会自动突出中音,而打击乐则强调低音,这样消费者就不必为调音而手忙脚乱,库克也不会着重强调其扬声器音频效果精准,具备方向控制能力,不论把设备放在家中任何角落,它都能智能检测空间并调整音频质量,产生相同的、足以填满整个房价的音质音效了。

与之相比,苹果对 HomePod “智能”方面的介绍就显得一带而过,仅强调“能通过 Siri 做许多事”,但除了通过语音指令放歌、在线查找内容、查看天气、设置提醒外还能做什么则语焉不详,很显然,苹果在“智能”方面只希望给消费者和市场留下“谷歌和亚马逊能做的我们都能做”的印象即可,而将气力集中用于在“音箱”方面凸显“我们能做的任何别人都做不了”——相比 Google Home Echo HomePod 是更棒的音箱;和 Sonos 等高档音箱比, HomePod 又“更聪明”。

如今苹果业绩依然不错,但亟需一款新的“主打产品”: iPhone 系列虽好但已有些滞涨,曾被期待为“下一个 iPhone ”的 Apple Watch 只能说不温不火, 2500 多万台的销售量尚可,但远未达到苹果所寄托的期待,被打入“其他产品”的另册,而“其他产品” 2016 年总营业额占比也只有 5.1% (当然出现这一问题最主要的责任,似在于当初人们对整个智能手表的市场前景估计过高),因此苹果才会对 HomePod 寄托厚望,并煞费苦心地 “剑走偏锋”。

然而市场和消费者是否买账?已有人吐槽称, HomePod 和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比,它“并不显得更有趣”,而价格却“有点小贵”,音箱不是手机,买了不会说换就换,这或许会影响这款新产品的市场活跃度;还有人拿 Apple Watch 类比,指出当初库克也希望这款高价智能手表能和瑞士手表掰掰腕子,而不仅仅和当时铺天盖地的中低档智能手表抢现成,事实证明并不特别成功(当然也远未特别失败),如今 HomePod 故技重施,命运会否不同?

The Verge 上一篇署名 Dieter Bohn 的测评文章说得或许在理: HomePod 音响效果的确好于 Google Home Echo ,但它能否取得苹果所期待那样巨大的市场成功,关键却更取决于顾客购买智能音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 是一款带有一点人工智能的高档音箱,还是一款做音箱用音质还不错的人工智能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