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联社
最独家的财经报道(本微博凡注明独家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财联社所有,任何法人或自然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财联社,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突然大批涌现!有人几天收入超5万元,事关De ...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点评一下? 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微博视频 ... ·  2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一个人的底气,藏在读过的书里 ·  2 天前  
数据宝  ·  历史罕见,超11亿股封涨停,DeepSeek ...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超3600只个股上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联社

终止重组数量大幅增加 并购标的溢价率逐渐回归理性

财联社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20 07:10

正文



今日晚间,威尔泰、雄韬股份、宏盛股份、润达医疗、凌云股份等多家公司公告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终止重组主要是因为标的公司的交易价格、承诺业绩存在不确定性等原因。

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出现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终止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二是并购标的的溢价率正在回归理性,跟风式、忽悠式和盲目跨界式等重组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财联社通过iFinD数据统计,今年已有180家公司公告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在6月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之后,上市公司终止资产重组的数量骤增。其中,因标的公司完成承诺业绩存不确定性而终止重组的比例也进一步提升。

并购标的高溢价、业绩无法兑现等现象曾泛滥成灾

数据显示, 2016全年共有133起收购资产未完成业绩承诺,涉及上市公司121家,高达25%的并购标的业绩未达成预期。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未能兑现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事件也频频发生。截至目前,9个多月时间里A股市场发布了1200多条业绩承诺补偿的相关公告。

近年来,标的业绩难达预期已成为拖累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并购标的的溢价会积累到上市公司“商誉”这一会计科目,溢价越高商誉越大。当业绩无法兑现时会导致资产价值下降,并且直接拖累上市公司当期业绩,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以茂业商业为例,曾以664%、1168%、577%、1206%、709%的溢价率分别收购了和平茂业、华强北茂业、深南茂业、东方时代茂业、珠海茂业5家公司。一年后,其注入资产业绩仅完成当初曾诺的80%。今年5月茂业商业公告显示,因并购标的业绩无法兑现导致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并发布业绩补偿转赠股份计划,随后股价连续三个跌停。

市场上,类似茂业商业这种高达10倍的溢价并购案并不在少数,标的业绩无法兑现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新规频出监管趋严,溢价率逐渐回归理性

针对并购重组的不良现象,证监会在2106年6月曾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重组方不得变更业绩补偿承诺。今年7月,再次作出新的窗口指导,要求并购重组时所做的业绩承诺不可变更,不可调整,要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

监管新规一步步堵死了上市公司变更改业绩补偿方案的途径,同时也进一步遏制借助并购重组、非公开发行进行的套利行为。

并购重组新规出台之后,上市公司终止资产重组的数量骤增。8月份有28家公司宣布终止重组,9月以来也有20家上市公司终止了其并购案。其中,多家公司因标的公司完成承诺业绩存不确定性或交易价格无法达成一致而终止重组。

除监管层外的监督外,上市公司也需要努力维护自身利益。以山东地矿为例,今年9月13日的公告称,山东地利、北京宝德、褚志邦因为不兑现上市公司重组业绩承诺,被山东高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将业绩承诺补偿不兑现的相关方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是资本市场的第一例,也极有可能开创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先例。

财联社查阅深交所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2016下半年及2017上半年的重组方案中,标的资产平均溢价率分别为803%、580%和361%。今年118家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项目获审核通过。获通的并购重组项目中,业绩出色、盈利能力稳定的标的占比在不断提高。

在重组新规发布后,并购标的的溢价率正在回归理性,有效遏制了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








▲向上滑动


蓝鲸产品矩阵


财联社APP

蓝鲸APP

TMT APP



蓝鲸公众账号


财联社

财联社晚间内参

蓝鲸财经

蓝鲸INSURANCE

蓝鲸传媒内参

蓝鲸产经

互联网金融电讯

山东财经报道

蓝鲸浑水

蓝鲸edu

风度先生周刊

财经女记者部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