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美国大选
上线第五年, Snapchat 迎来了它的新用户——希拉里·克林顿,后者在 2015 年 8 月注册了 Snapchat 的账号。因此她还在 Twitter 上遭到了川普的嘲笑:你说我不是当总统的料,不过你要知道 16 岁的女孩子们可不能投票。(因为 Snapchat 被看成是青少年的社交产品。)
希拉里没有受到这则评论的影响,在总统大选最后一场辩论举行的前一天,她还接受了 Snapchat 原创视频节目「Good Luck America」的采访。和 Snapchat 的新闻负责人彼得·汉比聊了聊她年轻的样子、少年的梦想以及怎样度过大学时光。
听上去是和当总统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事情。
Snapchat 可不这么认为。早在今年 2 月份,Snapchat 就推出了「Good Luck America」的原创视频,主要关注美国的政治,他们甚至请来了政治圈的资深记者彼得·汉比担当负责人,给年轻的选民们提供知识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告诉他们候选者和他们的团队是谁,参与其中的记者和选民又是哪些人。
这是 Snapchat 第一次在政治事件中的亮相,也让 Snapchat 这个一直以来面向年轻人的产品开始走向主流。
梳理美国的科技史不难发现,美国的每次政治大选都会捧红一些科技产品,Google 也好,Facebook 、Youtube 也罢,都借着备受瞩目的大选,走进了亿万人的视线。
Youtube 的一跃而起
有着 10 亿月活跃用户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也曾通过美国大选走向主流。这也被外媒看来是 Youtube 发展的重要关键节点。
2007 年 6 月 14 日 ,Youtube 宣布和 CNN 合作,共同播放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总统参选人的辩论。几天后,总统候选人的希拉里、奥巴马等 8 人开始了他们的首场辩论,现场同时还接入了选民对于候选人的视频问题。
现场以视频接入的方式向候选者提问
彼时,Youtube 才成立不到 2 年,候选总统的辩论一下子把它推入了风口浪尖,让它从以往充斥着搞怪娱乐的视频网站,变成了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第一站。
有媒体统计,截至 2008年11月6日17时,在 YouTube 的 Video 搜索栏中输入「election」,一共出来 320000 个视频,其中,点击量最高的一条,上传于 2008年8月27日,视频中是一名失去一条腿的伊战士兵,支持麦凯恩,点击量高达1298.8万,评论达 3251 条。
这在主办方看来,是新媒体的一次重要突破,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 1960 年美国的首次电视辩论。
不管谁赢,Facebook 都不会输
除了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也是政治人物赢得选民的重要阵地。从 2008 年开始,Facebook 、Myspace 等就在总统候选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时,Facebook 网站推出了鼓励人们讨论候选事宜的论坛,并和新闻网站 ABC 合作,为用户呈现辩论信息。
奥巴马的 Facebook 页面
最先意识到这点的候选人奥巴马占有了先机,在 Facebook 上,奥巴马的页面吸引了超过 25 万的用户,相比之下,希拉里的状况就比较糟糕,当时人们在 Facebook 上发起了「阻止希拉里」的倡议,她的页面也只有 3200 个浏览。(以上数据来自 US News)
选举结果显示,奥巴马赢得了 70% 25 岁以下美国年轻人的支持,这很大部分得益于他在 Facebook 等各个社交网站上的积极策略。一些人甚至把奥巴马的成功说成是「Facebook 效应」。
到了 2016 年,Facebook 的网络效应在大选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两年前,Facebook 对人们在其平台上发送的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得到人们关于各个总统候选人的不同态度,这成为投票选举的重要补充。
Facebook 所分析的用户政治态度,图片来自 Buzzfeed
在近年的政治广告投放中,广告主也越来越重视 Facebook 匹配用户的能力。Facebook市场部门的报告显示,有 85% 的用户在看电视时会同时刷Facebook网站,美国参议员泰德·克鲁兹的竞选团队数字总监约翰·汤普森就曾表示:「在社交网站上实时讨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选民动态,让候选人能更好地表达大多数人的心声。」
可见,不管谁最终赢得选举,掌握了用户动态的 Facebook 都会成为赢家。
题图来自网络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