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53年7月的一天,昆明的一位老牌古董商汪发科将几件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特点的纹饰青铜器送到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这些青铜器有短剑、矛、钺等物。
当筹备处的工作人员将这几件青铜器报送给主持筹备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李家瑞先生(1895—1975,白族,云南大理人)时,引起了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师从刘半农、董作宾、李济等学术界泰斗的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人的注意。
凭直觉,李家瑞先生觉得这些东西不是中原器物,有可能是云南本地出土的东西,便决定由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出钱收购。
事隔一年多后,在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李家瑞先生等几位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的同事和云南著名地方文献学家、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方树梅老先生谈及此事。方先生说,抗日战争时期,在他的家乡晋宁县小梁王山曾发现过一些青铜器,听说都被农民当成废铜卖掉了,他也没见到过实物。
1954年秋天,主持云南省博物馆馆务工作的副馆长李家瑞先生安排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熊瑛、蔡佑芬等同志专程去晋宁进行调查,找到了铜器出土的地点——石寨山。熊瑛等同志在晋宁县相关人员陪同下,在山下的石寨村农民手中又征集到若干件类似的兵器和一件磨制精细的石犁,并从农民口中了解到当年大批青铜器出土的情形。
根据调查线索,云南省博物馆认真研究后提出了进行考古发掘的意见,并及时向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汇报。这一决定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袁勃,省文联主席徐嘉瑞,省民委副主任李群杰,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省文化局局长陆万美,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及云南民族学院副教育长马曜等负责人听取了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家瑞和熊瑛等人的汇报,应邀出席汇报会的还有时任省文史馆副馆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秘书长梁书农,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方国瑜,云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云南省图书馆原馆长李埏等。
经研究,云南省文化局同意省博物馆的发掘建议,省政府拨出专款,决定由李家瑞副馆长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为骨干,省文化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考古队,于1955年3月开赴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一次试探性发掘,基本确认石寨山属于一片青铜器时代墓群。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遗址鸟瞰图
出土文物中有两件铸有立体纺织场面和杀人祭柱场面的铜鼓形贮贝器,形象地再现了奴隶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是参与发掘的人们从未见过的精品,因而引起各方面极大重视。
鉴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规模较大的一次考古发掘,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分别向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进行专题汇报,引起了沈雁冰、周扬、郑振铎等文化官员和文化名人的重视,他们建议中国科学院必要时给予技术支持。这一建议得到了郭沫若、夏鼐等人的允诺。
接着,因公出差路过昆明的郭沫若和郑振铎在省有关领导马继孔、陆万美和省博物馆党支部负责人惠国芳等人的陪同下,在省博物馆参观此次出土的器物。看到这些器物,他们惊叹不已,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边疆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郑振铎询问李家瑞副馆长下一步如何打算?李家瑞汇报了准备进一步发掘的计划,只是苦于经费不足,困难较多。郑振铎立即表示,由文化部文物局拨给发掘经费五千元,并赠予一台德国进口的经纬仪,以支持发掘工作。
作为云南省考古界拟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在向省委报告后,决定增拨经费,同时抽调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的人员进一步配合考古队工作。1956年11月,在李家瑞先生主持下,考古队在石寨山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
石寨山位于滇池东岸,距晋宁县城约5公里,距滇池边仅半公里。这是一座石灰岩构造的小山,高30米、南北长500米、东西最宽处200米。山形宛似一条巨鲸,亘卧在浩荡的碧波之中。登山眺望,滇池帆影、西山翠霭尽收眼底。相传汉武帝欲征“昆明”,在长安凿池习水战,刻石鲸鱼,即是象征此山。故此山在方志中又名“鲸鱼山”。谁会想到这么一座岩石杂乱、荆棘丛生的小山,竟会藏着数千件宝物,从而揭开两千多年前滇王国的历史面纱呢?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各种奇珍异宝不断出土,一个古代王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考古队员们结合历史典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此地应属于古滇王城的遗址,如果真的挖到滇王金印,就找到古滇国了。
奇迹果然发生了。在第六号墓底的漆器粉末中,一枚金印被现场挖掘的工人清理出来,马荫何、熊瑛等考古队员个个欢呼雀跃,考古队员捧着金印,小心翼翼地剔除填土,四个典型的汉篆“滇王之印”,明白无误地映入眼底。印背上盘着一条蛇纽,回首逼视,两眼熠熠放光;印身四边完整无损,光彩夺目。虽然印的体积不过方寸,作为历史的见证,这方寸之印却比千斤还重。
这一件边长2.4厘米、高2厘米、重约90克,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滇王之印”,如今仍有复制品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其在学术上的意义显而易见。有了它,古滇国在滇池附近的传说完全被证实,两千多年前滇王国神秘的历史面纱被揭开了!
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考古界业绩,晋宁石寨山考古发掘成果受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和云南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云南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由当时参与考古发掘的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熊瑛、孙太初执笔撰写,由李家瑞副馆长负责统稿和技术审核,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局终审后上报。
时间过得真快,滇王之印出土近70个年头了,当年参与考古发掘和撰写报告的考古队员,至今大多已去世。云南老一代考古和文物工作者中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时至今日,让我们回顾这段令人振奋的历史,深深怀念并致敬李家瑞、袁勃、李群杰、徐嘉瑞、马曜、陆万美、梁之相、方树梅、方国瑜、李埏等关心和推动晋宁石寨山古滇国早期考古发掘的文化界前辈和熊瑛、马荫何、蔡佑芬、孙太初等一批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