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金像影帝加身的劳模华仔,至今已演过100多部电影了。
他早年的《暗战》《无间道》系列等佳片自不必多说,可近五年来,从《我的特工爷爷》《澳门风云3》到《侠盗联盟》《热血合唱团》,他出演的影片总不够叫人满意。
或许,从他的演艺经历,也能对香港电影与时局窥出一二。
总是欢笑多于唏嘘
文|大宝剑
作者简介:难道我会如来神掌也要告诉你?
虽然对刘德华很有好感,也不得不说一声,《热血合唱团》可真是糟糕啊。
《热血合唱团》是这样的一种糟糕,这一群主创从一开始都奔着一个情怀去,他们可不是简简单单拍一部电影,更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要做的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哦,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就是要“值得”。然而,做出来的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糟糕透顶,让人尴尬不已,甚至还会对主创产生出一丝丝怜惜的感情的东西来。
怜惜啥呢?哀其不幸呗。没有才华到这种地步,也要挣扎着做电影这个行当。真不知,电影到底亏欠了他们什么。如果李安口中所说的那个“电影之神”果真存在的话,那“电影之神”真应该给他们托个梦:
抠抠你地,莫搞我啦,歹佬。
《热血合唱团》是一个类型片。它的失败也告诉了我们,类型片真没那么简单。
《热血合唱团》这种类型片呢,大概就是一个loser的教练,带着一帮loser队员,赢得了一个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胜利。
这个过程总要反复好几下,一开始教练和队员彼此都看不太上,总要有队员要中途退出啦,肯定有队员遇到什么困难了,必须要遭到了同行的耻笑了,如此等等。不过别担心,这些他们能一一克服。一般情况,在最后的高潮里,是需要教练牺牲自己,队员在一股莫名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眼含热泪,唏嘘多于欢笑,一股脑的就赢了。
这是骨架。《热血合唱团》基本上也搭了这么一个骨架。那,为何还会翻车呢?
因为一根骨头,要靠上另一根骨头,需要筋,需要肉。筋和肉就是一个情节走向另一个情节的合理性,合法性。筋和肉不对,骨架搭得再像那么回事,一口气吹过去,它也会散掉。
我们来看看《热血合唱团》的筋和肉出了什么问题。
学校高层想组织三所平民学校的学生,搞一个合唱团,让他们进入比赛。
这里的问题很大。
这样的类型片里,不管是合唱团,还是棒球队,一开始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赢?为什么要组成这么一支合唱团?必要性在哪里?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不搞这么一支合唱团就不行?
《热血合唱团》几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找出一个意义并不难,比如说,学校要被政府裁撤了,为了证明学校是有价值的,这些学生需要靠合唱团来证明自己。这样就合理多了。
比如说,这一群学生非常自卑,他们心底非常需要一场比赛来证明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人。
然而,《热血合唱团》里你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除了卢冠廷饰演的校长在自我感动以外,你完全看不到理由。
对于合唱团而言,还有一个更直接的问题,为什么是这些学生?怎么挑选出来的?是因为他们声音优美,先天素质就好吗?
没说。反正就是他们了。而且还用上了一些手段,逼他们参加这个合唱团。就这样轻飘飘的对付了合法性的问题。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学生里还有一位大舌头的孩子。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一定有他?为什么到最后,甚至还是他上台发言?是不是太不把合唱比赛当回事了?
所以,从一开始,《热血合唱团》就是一部失去了动力的电影。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找到这群孩子组成一个合唱团,似乎只有校长知道。
嗯,我也知道。
为什么呢?因为合唱团只是个象征嘛。这部电影就是需要有一支底层阶级孩子的合唱团,就需要他们上台,就需要用他们来表达政治隐喻。因为有这个需要,所以就搞咯。至于合理性,合法性,逻辑,一边去。
《热血合唱团》大概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情绪:香港的年轻人,他们没有问题。如果有一个好的教练,如果有适合他们的舞台,他们是可以发光发热的。
“你觉得音乐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他们没有问题,只不过这个世界有些人先入为主的看问题。”
这是电影里的台词。行吧行吧。我不先入为主的看问题,那看看电影里,这些年轻人都是什么样的。
在《热血合唱团》的导演和编剧看来,有问题的年轻人大概是什么样的呢:
偷东西。哦,这个可以算。
打架。也算吧。
cosplay。什么鬼,看来你对cosplay的成见很深啊。
谈恋爱。你说什么呢。你可是香港人啊。
自闭。别搞我啦。真的。大佬。
看,这就是电影主创眼里的年轻人。
对年轻人的认识如此肤浅,对底层阶级的认识如此表面
,就这样还要拍好电影。做梦吧。
所以,你就会看到,
“合唱团”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困难,他们遇到的全是假的困难,他们又一本正经的假装在解决困难。真是一部假里假气的电影。
可就是这样,时间也很难撑到90分钟。怎么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简单,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于是,“合唱团”队员突然就在街头唱上了。听众突然就对他们扔罐头里。突然大家就打架了。打架的视频突然就被领导看到了。
领导严肃的对教练说:
“这个视频点击量有5800啊。”
别笑。是电影里的原话。不管这部电影怎样,这句台词给我的感受,还真是“欢笑多于唏嘘”。
还真是弹丸之地啊。
教练向领导求情,别开除这个孩子。领导说,行,除非他的三门功课都70分以上。
完全搞不明白开不开除和成绩70分以上什么关系。成绩好就可以打架了吗?
通过“天降打架”,《热血合唱团》又可以撑十几分钟了。
撑时间,摸鱼,《热血合唱团》还真是标准的打工人呢。
不用赘述,《热血合唱团》的每一根筋都是软弱无力的,每一块肉都是松散的,所以,它完全是个样子货,一阵风就可以吹散它。
那么,情怀呢?表达呢?政治隐喻呢?
放心,这些倒是足足的。
这个底层阶级的孩子组成的合唱团里,有一个富二代。为什么呢?电影里说,他是自愿参加的。
这个富二代,在《热血合唱团》里就代表了电影的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认为,精英阶层里有部分人是愿意和底层人民共呼吸,同命运的。
所以,也就能明白,这位富二代被他爸爸逼着离开香港去英国,又思念成疾,不得不回来,这些都代表了些什么了?
《热血合唱团》的情怀并不难理解,在香港风雨飘摇之际,这部电影试图让港人回到《狮子山下》的意境中:
即“我地大家,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
可是,How?
通过合唱的形式吗?
理想一起去追?可是,你的理想,和我的理想,一样吗?
这就要用到电影里的台词了。
“你觉得音乐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吗?”
话说,
刘天王真的可以考虑从政了。
《热血合唱团》里,没有逻辑,没有理性,没有路径,没有方法论,有的只是从天而降的问题和从天而降的解决办法,有的是自以为是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声音,有的是我感动了你也必须感动的势头。当政客,和这不也差不多吗?
刘德华对香港的感情,自然不用怀疑。然而,他的职业发展又完全不允许他像黄秋生一样直抒胸臆。胸中的块垒需要浇,痛苦需要化解,这一切于是都寄托在这样一部《热血合唱团》里,从这个角度,倒是也能理解他对这样一部电影倾注真情,真情流露,流露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