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意识的居所,是栖居的诗学。中建集团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塑强设计领先优势。为繁荣建筑创作、增进技术交流,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集团微信为您带来“中国建筑大奖”评选的20项卓越项目奖(设计类)获奖作品巡展。
本期一起了解下亦庄新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规划设计理念吧。
在北京市的东南部,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这里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30年来,这座产业新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实的步伐,书写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亦庄新城再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开启了一场产业升级的蝶变之旅。
30年前,亦庄新城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如今,这里已经是北京市唯一的以工业产业、科技研发为主导的新城新区,聚集了众多企业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从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到科技研发的日新月异,亦庄新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北京的版图上熠熠生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亦庄新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在保持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优化职住比例,提升城市的服务设施和生活品质?如何补齐城市发展的短板,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亦庄新城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亦庄新城“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职住比例,补足服务设施,提升建成环境品质。为进一步落实亦庄新城功能定位,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中建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亦庄新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任务。
设计初期,《规划》项目团队尽可能地走遍亦庄,认真聆听市民诉求,权衡政策,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台账,梳理亦庄新城各类用地资源情况,摸清底数。通过实地调研,对亦庄全域2137宗用地进行全要素空间梳理,确定了产业用地、老旧小区、老旧楼宇、传统商圈和棚户区五大类更新对象,形成北京亦庄新城城市更新现状资源一张图。就是这张密密麻麻分布着不同颜色色块的规划图,清晰地编织出了亦庄未来美丽的城市画卷。
《规划》从亦庄新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探索具有亦庄特色的更新规划路径,提出低效产业空间“腾笼换鸟”、空置空间复合利用、优化用地功能、导入战略新兴产业等发展策略,通过收储回购、转型园区、自主升级三种操作模式,帮助数十家企业成功实现自主升级,让数百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得到盘活。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质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达成双向奔赴。
在亦庄新城博林路,一块自2017年至2023年一直未投入使用的地块,随着政府回购成功,终于迈进了提效新阶段;在永昌北路,一座老旧印刷厂房重装上阵,成为兼具文化价值和科技属性的智慧融媒中心;在地铁17号线北神树站,北京日报社的几栋老房子变身为铺满潮流与科技元素的电竞园区;在同济中路,一片自诺基亚手机退出中国而停产空置的低效空间,伴随更新改造项目的开工,再次迎来新生……在亦庄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亦庄新城的老旧厂房改造、低效产业园更新改造重点项目以及商圈改造提升等工程依旧建设正酣,处处激荡产业升级的浪潮,激发着城市焕新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30余年来,亦庄新城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全力推动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转变,把“宜居宜业”作为靓丽名片,以服务人才为根本,精心打造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在瀛海镇,国际人才社区1号地项目已进入最后的精装修阶段。这座由中建集团设计施工的北京首个百万平方米规模的国际人才社区,以国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全智能绿色生态社区场景应用,承载着营造国际品质创新生态和宜居生活氛围,将亦庄新城打造成青年人向往的魅力之城的重任。
在新建住宅商业区之外,《规划》立足群众切身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旧楼宇更新利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四大更新任务,着力提升居住品质、落实配套设施。计划至2035年,改造45个老旧小区生活空间、提升60万平米老旧楼宇办公空间、升级3大传统商圈、疏解千余户棚户区住宅,落实5个创新家园中心和6个产业邻里中心,实现服务覆盖率提升30%。
眼见处,繁花入眼;耳听得,鸟鸣声声。森林绕城绿意盎然,滨河绿道漫步休憩;出了家门就有地铁,吃喝玩乐购“一站式”直达。《规划》描绘的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的产业新城,正在建设者手中成为现实。
如今的亦庄新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规划》编制三年来,亦庄新城城市更新项目已达63个,占地面积297公顷,提供产业发展空间480公顷,共有13个项目纳入北京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引入优质企业数十家。“亦庄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新城更新的蝶变新生之路,为推动经开区和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