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购房减税政策来了!算算能省下多少钱? ·  3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人生如意需从容 ·  4 天前  
凤凰WEEKLY  ·  1217天了,李子柒终于回归 ·  4 天前  
新华社  ·  石破茂当选日本第103任首相 ·  6 天前  
都市时报  ·  突发公告:夫妻同时辞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她是北大博士,辞去工作后跑到阿富汗,在枪林弹雨中拯救了无数婴儿的生命……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0 19:20

正文

因为生命需要他们,

所以他们就在那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艺非凡”(ID:efifan

上帝说,

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战地玫瑰


2009年,

蒋励从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

在她前面的是,

一片光辉灿烂的大好前程。




顺利入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

有一个爱她的丈夫,

一份自己喜爱的职业,

这样的日子,

足以让人称羡。




蒋励本来可以不做的,

但是她做了。




2013年,

她辞去工作,

成为了一名专职的,

无国界医生。


“无国界医生”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1971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它认为无论人们的种族、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为何,任何人都有获得医疗保健的权利,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别人逃离的,

她选择走近。

战争、暴动,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社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当年的誓言犹在耳畔,

医者仁心,

她选择了阿富汗,

一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从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起,

蒋励就被警告,

一定要带好头巾遮住头发,

防止极端的宗教分子迫害。

蒋励面对的情况,

可能比她想象的复杂。




连自己在内两名医生,

60张病床,

每个月1300位妇女分娩,

平均每天40多位。

要知道北京一个三甲医院,

在医护人员充足的情况下,

一个月分娩的也只有200位。



方圆百里只有这一家医院,

人们像蜜蜂一样涌来,

助产室里待不下,

在地上、车上,

在任何可能的地方,

蒋励都接生过孩子。





婴儿像流水线一样,

一个接一个出生,

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一次蒋励在工作一天后晕倒了,

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地板上。



当地人每天有5次祈祷,

到了固定钟点,

病人还躺在床上,

护士们突然集体停下工作,

在床边铺开一张垫子,

跪在上面敬拜真主安拉。

蒋励不敢打扰他们,

只能加倍紧张地盯着病人,

生怕出什么问题。



医院的供电不稳定,

手术途中常常突然就一片漆黑,

只能靠护士拿着手机上的手电筒打光,

高高举在手术台上方,

让医生继续手术。




蒋励平均每天要做,

4到5台剖腹产手术。




像阿富汗那种地方,

孕妇的死亡率是普通地方的20倍,

而蒋励待的那段时间里,

没有一例孕妇死亡。




“只要有我在,

就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论年纪,

不论性别,

不论种族,

对每一个生命都抱以尊重,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扶人以危难,

这是蒋励从医的初心,

她没有忘记。




一次遇到一个严重窒息的婴儿,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婴儿生还的机会十分渺茫,

但蒋励不愿放弃,

一下、两下,

她不停地捏着气囊。


“我总觉得我再捏一会儿气囊,也许这个孩子就能突然地一下哭出来。”




30分钟后,

孩子的祖母走了过来,

轻轻把她手上的气囊拿掉,

捧着她的脸。

蒋励不知道她说了些什么,

只听得最后一句是:

安拉。




一路质疑,

一路艰辛、一路害怕,

也许有这一句,

就值了,

蒋励当时哭了出来。




蒋励如此恪尽职守,

然而她所在的,

只是一个临时医院,

没有麻醉剂,

没有止血纱布,

没有应急用的呼吸机,

……




用集装箱式的材料做成,

像极了国内的简易板房,

上面贴着一个禁止携带武器的标志,

意味着这里的安全等级是:

最危险。




因为医院的旁边,

就是警察局,

经常会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

枪击、爆炸,

蒋励已习以为常。




宿舍也由集装箱改造而成,

只不过外面砌了一层墙,

为的是防止子弹穿过。



医院一天24小时开放,

蒋励经常会在半夜被叫醒,

去救助危重的产妇。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你只是他们很多医生中的一个;而很多偏僻的地方可能只有你一个医生,你是他们的全部。”


不是不苦,

不是不累,

而是因为更需要。




然而,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

蒋励也体验到了,

她职业生涯中,

最纯粹的医患关系。




一次一名怀双胞胎的妇女,

被送进蒋励的分娩室,

第二个孩子出来时是缺氧状态,

已经软了,

但是由于蒋励的心肺复苏做得成功,

婴儿最终哭出声来。




第二天,

孩子的祖母来找蒋励,

拿着一匹蓝色的大花布,

说是特意买来给蒋励做衣服。


“那个布对他们来说要很多钱,我很感动。”




和蒋励在一起工作的,

还有很多其他无国界医生。





他们和她一样,

放弃安逸的生活环境,

来到一个写满了罪恶的地方,

仅仅因为梦想吗?,

那还不够。




或许就像蒋励说的,

因为需要。

因为生命需要他们,

所以他们就在那里。




蒋励在枪林弹雨中走了一遭,

很多人说她高尚,

她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医疗援助这事,

只要现实条件允许,

谁都能做,

只不过我自己比较幸运,

可以自由自在放手去做。”




蒋励不知道,

她点燃了很多人心中,

对生命的光亮。




无论宗教、国籍,

种族、派别,

对生命保持最高的尊重,

他们是无国界医生,

向他们致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66岁中国大叔,将8亩荒原打造成中国最美私家庄园,美国知名杂志看后不淡定了

 

点击图片阅读 | 当这个82岁的流浪奶奶开始演奏,580万人为她停留,整座城市视她为荣誉象征


点击图片阅读 | 我在故宫修文物:你能否“择一事,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