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书出版
给我发简信前请先看完我的简介。 简 书 出 版 不 出 电 子 书 了 关于简书出版的说明及要求请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 http://www.jianshu.com/p/fc1c113e5b6b 关于如何投稿、如何出书、如何如何如何,都请看这篇文章 ↓ http://www.jianshu.com/p/fc1c113e5b6b 没看完之前不要轻易给我发简信 ↓ http://www.jianshu.com/p/fc1c113e5b6b 想知道如何提高出书机会请看↓ http://www.jianshu.com/p/3c15af34c5a3 想知道如何提高出书机会请看↓ http://www.jianshu.com/p/3c15af34c5a3 想知道如何提高出书机会请看↓ http://www.jianshu.com/p/3c15af34c5a3 简书出版书目索引↓ http://www.jianshu.com/publications 版君个人微信号:Hjy071511 欢迎咨询,不过请先看完投稿说明,拒绝无脑骚扰 简书出版唯一指定投稿、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回复慢,请简信) 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SLR Magic 50mm ... ·  昨天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昨天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昨天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昨天  
色影无忌  ·  摄影启示录 |生命力是重点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书出版

【版权中心访谈】 | 野狐狸说,是闷骚的文人情结,让他选择写写宋史

简书出版  · 简书  ·  · 2017-11-15 17:10

正文

没文化的野狐狸 ,简书版权中心签约作者。80后,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一普通公务员。一个电影、美食、旅游、家务、驾车无不不精通的人,一个以读书、码字为乐的人,一个喜欢钻在故纸堆里扒历史的人。立志写一部好看的历史,权且当做一种寄托和追求。

其作品《 宋朝进行时 》主要讲述宋朝三百年的历史,史实来源既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宋代史料,也包括《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等笔记杂谈,同时还会参考近现代专家著述。全书以讲述宋代的政治事件、主要人物为主,还会穿插描述那时的制度、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同时也会融入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观点。作品拟分五卷。

他是版权中心早期签下的作者之一,从简书上发现、签约,到与出版社签下出版合同,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拿到的首印数和版税率也在新作者里遥遥领先。

想知道他写的宋史是如何打动我们和出版人的吗?一起来看下面的访谈吧~



野狐狸你好,请先向简书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自己吧。

其实真没什么好介绍的,我只是个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从年龄上看,已经跨入中年大叔行列,油不油腻我就不知道了。我并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大学的专业是法律,但因为从小喜爱历史,无论就学还是工作期间,都没放下这个爱好。


你在简书的ID是“ 没文化的野狐狸 ”,却写出了一部内容详实、文笔风趣的白话历史《宋朝进行时》,想问下这个ID的由来或出处?

我给自己起的笔名就是野狐狸,在宋朝历史人物中,我最欣赏的是神宗年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宋朝历史上另一个大文豪苏轼曾经称王安石为“野狐精”,我觉得我还没成精,就叫野狐狸好了。等我跑到简书注册的时候,已经有人用了“野狐狸”的ID ,我就在前面加了个定语,“没文化的野狐狸”。


你在《 简书把我给卖了 》这篇文章里提到,你是因为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而开始写历史,那么为什么选择了宋朝呢?

我一直是当年明月的铁杆粉丝,只可惜无缘见自己的偶像一面。确实是接触《明朝那些事儿》后才产生了也写一部历史作品的想法,选择宋朝是因为对宋史相对了解得多一点。而且自己很喜欢宋词,总有一种“闷骚”的文人情结,所以就选择了写写宋史。


还是在这篇文章里,你非常含蓄地表达了与简书签约的雀跃之情,现在签约将近三个月了,你对简书版权中心有什么感受或者建议,可以畅所欲言哈~

简书版权中心的工作成就有目共睹,就我的感受而言,版权中心做得最好的是没有“媚俗”。现在很多文字平台,在发现、评价一篇文章的时候,太依赖数据,什么流量、粉丝数之类,我觉得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一篇文章的价值,也容易让人浮躁。有些作品即便因为短时间内的数据炒作而红火,也不会长久,无法创造经典的作品。版权中心发现作者靠的是眼光,这是现在很多文字平台所缺失的。


为什么给你的书起名叫《宋朝进行时》 呢 ?

我们从小接触的历史教材在讲述上比较枯燥,无法感受到一个个朝代之间的进步,感觉就是一个皇帝建立了王朝,传了几代,腐败了,又重新再来一遍。其实我们的历史是很生动、很丰富、很有思考价值的,我希望通过我的描述,让历史活过来,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


写这样一部历史类作品,你是如何积累素材的呢?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小技巧?

积累素材很简单,无非是实体店购买和网上查找。至于“查阅史料”,我们得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它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我知道,没有互联网之前,以前一些冷门的材料是很难找的,你得像没头苍蝇一样各个图书馆找,还未必找得到,现在有了互联网,各种资料都有人在网上分享。很多冷门书籍的影印版也在网上能找到,有些热心的网友还对某个领域的史料做了整理,打包上传,大大方便同类爱好者。比如宋代很多史料都反应在笔记小说里,一本本找真的很费劲,但网上有人专门整理了word版,一次性打包下载近200部,我想要的全在里面了,我不想要的,人家也免费给了。即使你想买实体书,也比以前方便,网上一搜,旧书网上很容易搜到。


近年来,市面上白话历史类的书越来越多,你如何能做到脱颖而出,不落窠臼呢?

脱颖而出?我怎么没感觉到?

白话历史,顾名思义,既要讲述历史,又要说得通俗,这是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考证史实是硬功夫,非得专心研究史料不可,这个没有捷径。在通俗化方面,当前市面上的作品都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幽默化上,这确实能起到让读者放松,拉近距离的作用,但总是耍“幽默”,人们还是会审美疲劳的。而且,无原则的幽默(比如,调侃一些英雄人物),会降低历史的厚重感,得不偿失。

个人以为,白话历史作品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外,还应该主意把握史料裁剪和结构布局,史料中反应的事情是很繁杂的,出现的人物是很多,你必须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抓住重点人物、重点事件。白话历史不是历史小说,但应该借鉴小说的写法,你肯定不能想象一部小说有几十个主人公,也无法接受其中充斥着大量无关紧要的情节。总而言之,通俗说史是为了让大众接受历史,必须想办法让读者很顺畅地读下去。

我说过,我是个资深明矾,所以我的一些感悟总结是来自于对《明朝那些事儿》写法的体会,为了研究《明事》的写法,我还看了不少明朝的史料,对比《明事》,琢磨其中的奥妙。至于领会得对不对,只能问当年明月去了。我只能说,自己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你对时下一些大热的历史剧有什么看法?觉得哪些剧还值得一看?

先说点题外话吧。我平时不大看电视,我家里已经有七八年没交电视费了,电视机都成了闲置电器。我总觉得看电视比较浪费时间,更喜欢看书,看电视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看书才是主动的。好的历史剧,其实也不光历史剧,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网上肯定会有相关消息,再去看也不迟。现在哪些历史剧比较热我都不知道,不好随便评价。就我接触过的来说,《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是比较好的,我都看过,尤其是《走向共和》,非常棒。


在简书写作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值得推荐的历史作者?

在简书上写作时间长了,也会有人通过简信和我交流,有的作者在自身写作时遇到了一些历史问题来问我,我都会力所能及地回答。还有一些历史题材作品的作者,会过来问我,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收获数量可观的粉丝数?为什么能这么快和简书签约?这让我找到了自己是个“大咖”的错觉。都是同行,碰到是缘分,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向朋友们讲述自己的写作历程。


你觉得写史的作者与写小说的作者有什么异同,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写作的?

写历史和写小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历史是真实的,而小说是虚构的。历史上的人物是很丰富具体的,他不能被脸谱化,不会非好即坏,非奸即忠,有些人品高尚的人也会做点错事,有些人品低劣的人,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办点好事。同样,历史事件的情节也是真实的,而小说可以虚构,可以设计得跌宕起伏点,悬念多一点,增加可读性,但历史就是历史,一场战争,激烈就激烈,不激烈就不激烈,你不能编。

我写的是通俗说史作品,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正史的作品,比如早期黎东方的《细说历史》系列,以及最红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这类作品。通俗说史作品最大特点在于它有史料的支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要传播历史知识。这和我们常见的历史小说不同,历史小说经常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具体细节上并不会严格和史料一一对应,环境描写上、人物刻画上大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说,历史小说是借了一段历史的壳,其他还是小说的特征,他只负责讲述历史故事,而不负责传授历史知识,至于穿越、架空之类,离通俗说史就更远了。


你觉得“写作”对于你来说是什么?为什么写作?

这个问题太高端了,我不装一下说不过去。先说点雅的吧。

写作是种乐趣,我总觉得,一个作者不管你写的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其他什么,只要你是用心写的,本质上都是在写自己的内心,我写宋史,不仅讲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也会带入自己的感情,带入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喜怒哀惧都通过文字表达了,自然能让自己舒畅。

好了,再说点俗的,我毫不避讳自己写作还是有“名利”思想的,能把自己的文字变成书,肯定是件惬意的事情,如果这本书还能得到一些读者的肯定,那就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那真是惬意的平方了,如果愿意读我的作品的人数量可观,能让我赚点散碎银子,那简直惬意的立方了。


你在写作这本书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收获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其实前面提到了,史料本身是很枯燥的,不是专业的人,很少会有人愿意去碰那些大部头。显然,读《三国演义》的人永远多于读《三国志》的人。要把历史写得通俗,好看,就希望情节能够有所起伏,但历史就是历史,你不能给主人公加料啊,我也希望我的主人公各种计谋百出,各种拳打脚踢,最好还能有个美女相伴。但很可惜,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多。而且,有些斗争虽然激烈,但史料上只是寥寥数语,只告诉你个结果,某年某月,哪方获胜了,杀敌多少人,(就这么个数据,往往还是个大约的虚数)。我很想把人物写活,很想让故事精彩,可史料就这么多,臣妾做不到啊。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通俗性和严谨性的矛盾。史料是繁杂的,史料上记载的事实也会有矛盾,一些历史概念又往往很复杂,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去讲,否则就不好看了。比如某个人物,人名、出生地就有好几种说法;再比如某个历史谜案,你不能上去就开始罗列,有哪几种观点?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支撑那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么一来,读者要睡着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要费点脑筋,比如在描写战争时,讲述一下当时的武器、策略,通过一些知识的补充来弥补场面的不足。

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历史的真实,我在作品里也提到过,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真实,也只能扎根于真实。真实的历史不仅仅给人讲故事,还能引起读者思考,感慨人生沉浮,感慨世事沧桑,知晓历史规律,也给自己以启迪。


你最喜欢在哪里、哪个时间段写作?写作时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其实喜欢在哪里写作也没得选。我只能在家中书房里写。如果在单位里写,那肯定得处分、丢饭碗。如果我想在星巴克写,前提是我得拉一车书去,先把参考书放好,然后才能开始写,估计人家要把我赶跑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