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语和双语婴儿词汇激增理论的测试
在儿童两岁之前的某个时间段,许多孩子的表达性词汇量会迅速增加,这被称为“词汇激增期”。关于其机制的理论有所不同:累积模型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对词汇的积累经验会导致类似激增的模式,而认知模型则将激增归因于认知变化。为了验证这些理论,研究了英语-法语单语和双语儿童,他们对每种语言的接触时间有所不同。研究分析了45名16至30个月大的婴儿的密集纵向数据,这些婴儿的表达性词汇在英语和/或法语中的表现共被测量了617次。计算了单一语言(英语和/或法语)、概念(两种语言中词汇化的概念数量)以及词汇(两种语言词汇的总和)的词汇得分。通过语言接触问卷测量了婴儿对每种语言的接触情况及其平衡性。使用逻辑曲线拟合每个婴儿的数据,以估计词汇激增的时间(中点)和陡度(斜率)。结果显示,76%的婴儿在至少一种词汇类型中表现出激增,双语者在其非主导语言中的激增可能性较低。对于单一语言词汇,接触该语言较多的婴儿词汇激增较早。对于组合词汇(概念和词汇),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的激增较早且陡峭,而平衡双语者的激增则较晚且平缓。结果更支持累积模型的预测,而非认知理论,并显示婴儿根据其语言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词汇获取轨迹。
Gómez Díaz, M., Fibla, L., Tsui, R. K.-Y., & Byers-Heinlein, K. (2024). Testing theories of the vocabulary spurt with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inf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357–137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77
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加纳(非洲)婴儿的元音和谐偏好
婴儿对元音和谐(VH,一种要求词中的元音在特征上相似的音位约束)的偏好被认为是语言特定的:学习元音和谐语言的单语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表现出对元音和谐模式的听觉偏好,而学习非元音和谐语言的婴儿则没有这种偏好(Gonzalez-Gomez等,2019;Van Kampen等,2008)。我们研究了40名6个月大的多语言婴儿(21名女孩)对阿坎语(Akan,夸-尼日尔-刚果语系)中先进舌根(ATR)和谐的敏感性,这些婴儿在西非加纳学习阿坎语、加纳英语以及多数其他未充分研究的非洲语言(例如,加语、埃维语)。我们假设学习ATR和谐语言和非和谐语言的婴儿都会表现出对ATR和谐的敏感性。使用中央注视程序,婴儿被呈现出基于ATR特征的双音节无意义词,这些词要么是和谐的(例如,puti),要么是不和谐的(例如,petɔ)。婴儿表现出对ATR和谐的敏感性,表现为熟悉偏好,即更长时间地倾听和谐音节序列而非不和谐音节序列。接触ATR和谐语言的相对量并未影响这种偏好。研究结果增加了我们对早期多语言现象的理解:这些结果表明,多语言婴儿对元音和谐的早期敏感性可能与学习其他类型元音和谐的单语婴儿相似,而不受同时接触非和谐语言的影响。我们最后探讨了在多语言的非洲研究婴儿语言习得的反思。
Omane, P. O., Benders, T., & Boll-Avetisyan, N. (2024). Vowel harmony preferences in infants growing up in multilingual Ghana (Africa).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372–138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76
副交感神经调节和来自家庭与朋友的支持预测美国墨西哥裔青少年的亲社会发展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来自密切关系的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有贡献,然而很少有研究同时考察它们在青少年时期的影响,尤其是在种族和民族边缘化群体中。在这项针对229名美国墨西哥裔青少年的纵向研究中(48%为女性),研究对象在10至16岁时报告了来自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17岁时测量了其基础呼吸窦性心律不齐(RSA),在17和19岁时报告了亲社会行为,并完成了“眼睛中的心灵”测试以评估认知共情能力,并在19岁时报告了亲社会公民行为(如社区活动)。结果显示,家庭社会支持预测了17岁时的亲社会行为,朋友社会支持则预测了19岁时的亲社会公民行为。相比于低或高RSA水平的青少年,具有中等RSA水平的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亲社会公民行为,具有更强的认知共情能力,并且在19岁时更倾向于报告一般亲社会行为。家庭社会支持对基础RSA与认知共情之间的二次关联具有增强作用。这些发现首次扩展了副交感神经系统中等水平的基础活动支持亲社会发展至青少年晚期,并在美国墨西哥裔群体中得到验证,这些发现回应了对亲社会行为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研究的呼吁。
Hastings, P. D., Miller, J. G., Weissman, D. G., Hodge, R. T., Robins, R. W., Carlo, G., & Guyer, A. E. (2024). Parasympathetic regulation and support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predict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U.S.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384–1400.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0
墨西哥裔青少年的累积优势预测自我成长结果的基线水平和纵向变
本研究采用文化生态学视角,探讨了外部跨文化和文化优势的累积效应如何与墨西哥裔青少年自我成长的三个标志(即韧性、生活意义和自律)的基线水平和变化相关联。研究使用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三波纵向数据集,涵盖了604名青少年,计算了累积优势(CS),并通过增长曲线分析显示了跨文化和文化累积优势模型的相似模式:累积优势较高的青少年表现出较高的基线韧性、生活意义和自律水平。虽然青少年的累积优势得分与韧性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累积优势得分较高的青少年在生活意义和自律方面表现出更陡峭的下降趋势(尽管在跨文化和文化累积优势同时测试时,这种下降在文化累积优势下不再显著)。这些发现强调了从早期到晚期青少年阶段,对墨西哥裔青年积极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理解,也为累积优势模型提供了支持,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有一定的启示。
Sim, L., Song, J., Ip, K. I., Costa, C. N., Wen, W., & Kim, S. Y. (2024).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 cumulative strengths predict baseline and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self-growth outcom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01–141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20
华裔美国家庭中父母的双文化社会化信念与成年初期抑郁症状的发展的路径
父母的社会化信念通过其育儿行为对孩子的心理调整产生影响;然而,这样的路径在华裔美国家庭中很少得到验证。本研究探讨了华裔美国父母希望子女接受双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即双文化社会化信念)如何通过他们的育儿行为以及亲子疏离感,影响子女在成年初期的抑郁症状。数据来自一项针对444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纵向研究的第二波(青少年时期)和第三波(成年初期)。母亲报告的双文化社会化信念正向预测了青少年对母亲支持自主行为和以依赖为重点的羞辱行为的报告。此外,母亲的双文化社会化信念通过青少年对母亲支持自主行为的报告和成年初期对父母疏离感的报告,对成年初期抑郁症状产生了显著的负向间接效应。相反,父亲报告的双文化社会化信念通过成年初期对父母疏离感的报告,对成年初期抑郁症状产生了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华裔美国家庭中双文化过程的理解,并确立了父母信念对华裔美国青少年心理调整的显著影响。
Lo, A. Y. H., Kim, S. Y., & Grotevant, H. D. (2024). Developmental paths from parents’ bicultural socialization beliefs to emerging adul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merican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17–143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66
多模式亲子互动的一致性和变化性:使用头戴式眼动追踪器的家庭研究
在实验室环境中,亲子双人互动的实时注意力协调经常被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联合注意力在支持早期语言学习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这些行为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尚不清楚。我们使用无线头戴式眼动追踪器,在家庭环境中研究了幼儿和父母在日常活动中视觉注意力和手动活动的瞬时模式。我们的样本包括讲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家庭,他们都自称是中产阶级或上中产阶级的成员。研究对象为2到3岁的幼儿。与之前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一致,我们发现幼儿在两个日常活动(物体游戏和用餐时间)中对命名对象的关注频率存在差异。接着,我们测试了在命名话语前的几秒钟内,父母与幼儿的联合注意力是否增加了幼儿对命名对象的关注。结果发现,当与被关注的物体被持有同时出现时,联合注意力确实增加了孩子对命名对象的注意力。我们认为,在幼儿丰富而嘈杂的日常生活中,具体现身的注意力在协调双人行为和创造信息丰富的命名时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现实世界中研究幼儿自然行为的重要性。
Schroer, S. E., Peters, R. E., & Yu, C. (2024). Consistency and variability in multimodal parent–child social interaction: An at-home study using head-mounted eye track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32–144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56
一种用于婴儿注视时间实验的异步、免操作工作流程
婴儿凝视的研究长期以来是理解婴儿发展心理的重要工具。然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高劳动强度限制了这种理解的推进速度。在本研究中,我们展示了一种用于进行违背期望(VoE)实验的异步工作流程,该流程对实验者而言是完全“免操作”的。首先,我们在同步在线环境中复制了四个经典的VoE实验,并证明了通过远程测试,VoE可以产生高度可复制的效果。接着,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验证了先进的凝视标注软件iCatcher+的准确性。第三,我们训练父母根据婴儿的凝视来控制实验流程。结合所有三项创新,我们随后进行了一个异步自动化的婴儿触发VoE实验。免操作工作流程成功复制了一个经典的VoE效应:婴儿对低效动作的注视时间比对高效动作的注视时间更长。我们将结果的效应大小和统计功效与在实验室和通过Zoom同步进行的同一研究进行了比较。免操作工作流程显著降低了每位参与者的边际成本和时间,使得更大样本规模成为可能。通过增强依赖婴儿凝视的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健性,该工作流程有助于支持婴儿认知的累积科学。实现这一工作流程的工具已公开提供。
Raz, G., Piccolo, S., Medrano, J., Liu, S., Lydic, K., Mei, C., Nguyen, V., Shu, T., & Saxe, R. (2024). An asynchronous, hands-off workflow for looking time experiments with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47–145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91
有界性支持儿童的事件表征
自然语言区分了表示导致固有终点的事件的终结性谓语(例如,“画一个气球”)和表示没有固有终点的事件的非终结性谓语(例如,“画气球”)。在许多语言中,4至5岁的儿童已经部分掌握了终结性区别。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完全非语言任务和一组讲英语的儿童样本,探讨年轻学习者是否使用相应的时间概念来表征事件结构——即儿童是否在认知中将事件表示为具有特定终点的有界时间实体,或可以无限延续的无界时间单位。研究发现,我们的4至5岁儿童样本在事件分类任务中计算了有界性(实验1),并区分了事件的有界性和事件的完成性(实验2)。此外,我们的4至5岁儿童样本对事件终点和中点的中断评估不同——但仅限于被认为是有界的事件,可能是因为在这种构造中,事件真正达到顶点(实验3)。我们得出结论,年幼的儿童以基础和抽象的时间属性来表征事件。这些属性可以支持儿童对语言体貌区别的掌握,并进一步支持他们在概念化和处理动态经验时的方式。
Ji, Y., & Papafragou, A. (2024). Boundedness supports children’s event represent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57–147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2
当儿童在虚构故事中选择奇幻事件时
虽然儿童故事中常常包含超自然和奇幻事件,但在选择故事情节时,儿童往往更喜欢现实事件。在两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3至5岁儿童(总样本量为240,来自不同背景)是否更可能在有关熟悉的幻想角色的故事中加入奇幻事件。在实验1中,儿童观看了关于幻想角色或现实世界角色(如美人鱼或普通女性)的故事,并判断这些角色是通过奇幻方法还是现实方法来实现目标。结果显示,儿童更倾向于为幻想角色选择奇幻方法,且这种倾向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更为常见。在实验2中,儿童被问及角色是否可以使用奇幻、现实和不寻常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儿童更倾向于肯定幻想角色使用奇幻方法。这些发现与之前的研究形成对比,后者认为儿童在虚构故事中避免包含奇幻事件。本研究表明,儿童在决定故事中可以发生什么时,会利用先例和熟悉性。
Ho, V., Stonehouse, E., & Friedman, O. (2024). When children choose fantastical events in fi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74–148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74
严厉育儿的遗留效应:外化和内化症状轨迹上的持久效应和延迟效应
本研究以发展模型为指导,探讨了儿童期照料环境的遗留效应,分析了从童年晚期到青少年晚期之间,严厉育儿与儿童内化症状和外化症状之间的关联的纵向模式。研究对象包括199名青少年(48.7%为女性,65.3%为白人,32.2%为黑人,2.5%为混血)及其父母,参与者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采用多信息提供者的纵向设计,包含五个数据采集波次(青少年在每个波次的平均年龄分别为9岁、10岁、11岁、17岁和18岁)。研究发现,9岁时的严厉育儿预测了(a)11岁、17岁和18岁的外化症状的更高水平,以及(b)17岁和18岁时的内化症状的更高水平。发展敏感性分析显示,早期严厉育儿与后期内化和外化症状之间的远期关联的效应强度显著高于近期关联。双向分析表明,9岁时的外化症状预测了9岁、10岁、11岁、17岁和18岁的严厉育儿行为。严厉育儿与内化症状之间的关联符合“延迟效应模型”,而严厉育儿与外化症状之间的关联则支持“持久效应”和“延迟效应模型”。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青少年对严厉育儿的发育敏感性及其后续影响,并对治疗项目的长期效果测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Thompson, M. J., Hinnant, J. B., Erath, S. A., & El-Sheikh, M. (2024). The legacy of harsh parenting: Enduring and sleeper effects on trajectories of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482–1499.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54
青春期中父母与同伴对外化行为态度的价值与影响的纵向变化
这项预注册的纵向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在从早期到中期青少年时期,如何重视并将父母和同伴的态度整合到自己的态度中。在三次数据收集中,参与者(N = 172,91名女性,11至16岁)决定是否付钱了解父母或同伴对外化行为的态度。多变量增长模型显示,青少年在整个时间段内始终愿意付钱了解父母和同伴的态度。学习同伴态度的价值(而非父母的态度)预测了青少年时期个人态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在不同年龄段并无显著差异。此外,随着从早期到中期青少年期的变化,其他人态度价值对社会影响的效应减弱,即早期青少年如果高度重视了解他人态度(即付出更多),倾向于将自己的态度向支持积极影响的方向转变,无论态度来源是谁。相比之下,早期青少年如果对了解他人态度重视较低,则对积极社会影响的易感性较低。这一效应在中期青少年期消失。尽管青少年对了解父母和同伴关于外化行为的态度有很强的动机,但这些态度对个人态度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输入来源和青少年的年龄。
Do, K. T., & Telzer, E. H. (2024).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parent and peer attitudes about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cross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500–1510.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15
单一和共现外化行为的发展模式与学前阶段内化问题的关联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父母报告的外化行为(EBs:多动-冲动、不服从、身体攻击)的不同发展模式是否与早期、中期和晚期学前阶段的内化问题(如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重复且差异性的关联。研究样本为一项人口出生队列(N = 2,057,50.7%为男孩)。通过潜在增长模型获得的六个高轨迹类别被用作单一EB和共现EBs的纵向指标。所有EBs呈现低或中等轨迹的儿童被作为参考类别。研究结果显示,反映高水平共现EBs的轨迹类别的儿童在学前阶段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和抑郁症状。相比之下,反映单一EB的轨迹类别的儿童仅表现出某些内化问题的更高水平,并且其得分在不同时期之间有所变化。在上述关联中未观察到性别差异。这些结果强调了对不同类型的EBs和内化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必要性,以更好地反映区分个体儿童特征的特性。最后,结果表明,早期表现出共现EBs和内化症状的儿童可能是需要重点进行深入评估和可能进行预防性干预的群体。
Carbonneau, R., Vitaro, F., Brendgen, M., Boivin, M., & Tremblay, R. E. (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single and concurrent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over the preschool yea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511–152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79
从幼儿期到青少年晚期,气质、认知控制与焦虑的纵向关系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父母报告的外化行为(EBs:多动-冲动、不服从、身体攻击)的不同发展模式是否与早期、中期和晚期学前阶段的内化问题(如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重复且差异性的关联。研究样本为一项人口出生队列(N = 2,057,50.7%为男孩)。通过潜在增长模型获得的六个高轨迹类别被用作单一EB和共现EBs的纵向指标。所有EBs呈现低或中等轨迹的儿童被作为参考类别。研究结果显示,反映高水平共现EBs的轨迹类别的儿童在学前阶段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和抑郁症状。相比之下,反映单一EB的轨迹类别的儿童仅表现出某些内化问题的更高水平,并且其得分在不同时期之间有所变化。在上述关联中未观察到性别差异。这些结果强调了对不同类型的EBs和内化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必要性,以更好地反映区分个体儿童特征的特性。最后,结果表明,早期表现出共现EBs和内化症状的儿童可能是需要重点进行深入评估和可能进行预防性干预的群体。
Drexler, C. L., Valadez, E. A., Morales, S., Troller-Renfree, S. V., White, L. K., Degnan, K. A., Henderson, H. A., Pine, D. S., & Fox, N. A. (2024).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temperament, cognitive control, and anxiety: From toddler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8), 1524–1532.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