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卓正科普HealthExpress
值得信赖的循证科普和线上问诊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日本万象  ·  新年礼物首选!这本日语日历美哭我! ·  昨天  
知彼而知己  ·  牛!搜索神器,比度娘强大100倍,低调使用 ·  6 天前  
知彼而知己  ·  牛!搜索神器,比度娘强大100倍,低调使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卓正科普HealthExpress

“爸爸妈妈,我不要听道理,我要的是……”

卓正科普HealthExpress  · 公众号  ·  · 2024-06-30 15:00

正文

丨点击上方名片可以预约或看诊医生


5月的一天,诊室里来了一对母女,女儿7岁多,正在上小学二年级。虽然天气有些热,但是孩子还戴着一顶绒帽子。我有些好奇,“孩子戴帽子热不热?”


孩子沉默不语,而是小心翼翼地看向妈妈。过了一会,妈妈无奈地说:“她头上那个样子,根本没法见人,就戴个帽子。”


说完,妈妈把女儿帽子直接取下来了,孩子的头部直接暴露在我眼前:只见孩子前额的头皮光秃秃的,显然已经很久没长过头发。后面的头发看起来正常,不过被剪得参差不齐。


妈妈说道,自打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有分离焦虑,然后开始拔头发。刚开始,只拔一两根,家长看到后,让她不要拔,会暂停一下。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阶段基本上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一年多前上小学后,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写作业经常要写到凌晨,时常为学习哭鼻子,拔头发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妈妈说最怕给孩子辅导作业,总是说了几遍,她还是不会,这时就忍不住要发火。孩子一看妈妈生气了,也很紧张,就开始下意识地拔头发。


看到孩子被拔得七零八落的头发,同样作为妈妈的我第一感觉是心疼。我看到了孩子的无助,也对家长的无奈感同身受。孩子最早是由于入园分离焦虑,开始拔头发。从家庭到幼儿园,社交场景的变化需要孩子适应,当现实情况超过孩子能力范围,她就会求援——拔头发就是她求救的信号,她通过拔头发表达自己的不安、焦虑


可是家长看到孩子拔头发的行为,认为这是不妥的,直接制止了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拔头发背后的心理需求却没有被看见。入学后,学习上的困难让孩子无所适从,但也没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有效支持,于是,孩子继续通过拔头发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虽然家长也有意识到孩子遇到困难,才会拔头发。但是,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似乎总是更关注孩子作业写完了吗?孩子有没有拔头发?孩子学习怎么样?说好的不拔头发了怎么又开始拔了?


这让孩子感觉,妈妈只在乎我的学习好不好,而不是我自己是否开心;我只要不拔头发时,妈妈就觉得万事大吉。家长看到了表面呈现的问题,却没有看到孩子内部的需求,孩子需要的是同一立场的理解、共情、接纳,家长给的却是自以为是的表面回应。这种感受就如同,“我明明要的是一个苹果,你给我的却是一个梨”。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声,实现直抵心底的亲子沟通,给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呢?



用心聆听,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回到家已疲惫不堪,常常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有时孩子欲言又止,想找人倾诉,却发现身边的大人都在"自顾不暇"。日积月累,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逐渐流失,内心的烦恼无处宣泄,矛盾越积越深。


用心倾听,是读懂孩子心声的第一步。无论工作多忙,都要给孩子留出独处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散步、讲故事,或是静静地依偎,传递爱和陪伴。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学会俯下身聆听,给予支持和安慰。即使TA说了让你难以认同的话,也不要急于反驳、讲道理,而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情


我至今对掀开女孩帽子的那一刻记忆犹新,甚至有点震惊,也一直在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事情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小女孩的妈妈说孩子从小就敏感爱哭,和人熟悉起来要花好长一阵子。因为工作忙,平时代养都是爷爷奶奶,晚上下班才能陪一下孩子。


孩子又特别粘人,晚上回来就要妈妈陪,有时工作确实累,实在没耐心陪她,要是遇到孩子哭闹,就感觉一股无名火冒出来。所以,当时,妈妈带着孩子来看诊,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什么药,让她不拔头发了?”


听到妈妈这样说,我明白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不是偶然。


试想,如果在最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刚开始拔头发,家长能积极调整自己心态,温和接纳孩子的哭闹情绪,和她聊聊上幼儿园的趣事,和孩子一起的时候全身心关注孩子,让每天晚上的陪伴成为孩子期待的亲子时光,孩子可能很快就能缓解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


上了小学拔头发的时候,如果家长相信孩子是愿意学的,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听听孩子学习的感受,帮助她找到学习的薄弱之处,引导她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心理支持,或许就有力量去克服一个个困难。


管教的基础是爱,唯有在爱的呵护下,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与你分享内心世界




接纳情绪,让爱融化隔阂



“别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有你这么爱哭的!”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许多父母下意识地想“说服”孩子,希望TA能立刻重展笑颜。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为你好"的安慰,只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不被理解。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TA有权拥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与其急于"开解",不如学会陪伴和接纳。用拥抱传递安全感,用倾听表达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喜怒哀乐,你都会如影随形


如开头的案例中,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表象行为——拔头发,认为拔头发是不妥的,于是拼命纠正孩子这个行为。


孩子之所以反复拔头发,是因为她内心累积了很多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无法转化和消化,孩子需要通过拔头发来调节自己。所以,在孩子没有找到其他合理方式来释放情绪时,即便家长说了不能拔头发,孩子也没有办法停止这个行为。


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孩子睡觉睡不着吃手、感觉无聊擦腿、写作业拖延磨蹭......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正是源于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漠视和否定。当家长学会敞开心胸,站在孩子角度去共情他们,“妈妈看到你拔头发,有点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有些心烦呢?”


当父母愿意理解孩子的心烦、紧张、焦虑等情绪,并允许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这些情绪才有机会转化


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建设性的替代行为: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可以握在手里的压力球,告诉孩子当她感到心烦时,可以用手抓捏压力球来替代拔头发。




平等沟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这件事就按我说的做!”


“我不要你觉得,我就要你听话!”


当孩子做错事时,不少父母习惯用命令、说教的口吻与之沟通。久而久之,孩子要么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要么愈发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TA有权按照内心的指引做选择,即便有时会"走些弯路"。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与其对孩子颐指气使,不如学会平等协商。遇事多询问孩子的想法,鼓励TA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最后的决定权在父母手中,也要给孩子参与的机会,让TA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同样重要。


当时拔头发女孩面诊的时候,我让家长描述一下在家的某个具体场景。家长说有一次孩子单元测试考试没及格,原因是时间到了,题目还没有做完。


孩子把试卷拿回家,家长看到试卷上题目大部分都是平时讲到的,如果时间允许,是有机会作答的。“每次都要跟你讲很多遍,快点做,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家长反复重复着,孩子一开始想解释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像只泄了气的小猫,把脑袋埋在自己小小的臂弯里。


我向妈妈了解了一下平时写作业的情况,家长讲孩子上学之前也没做啥学前准备,写字很慢,平时写作业没有计时,做作业时间较长,为此家长免不了经常催促孩子。


代入孩子的角度去还原整个场景,平时练习缺少时间概念,写字慢,导致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答题效率低,所以题目没做完,也情有可原。而且,小学低年级,踩坑实属常见,没有试错,就不会真正成长。试问,有几个孩子小时候没有过几次荒唐的经历呢?如果通过每一次错误,明确孩子薄弱之处,再进行针对性引导,那么踩坑是十分有意义的。


可是,整个过程中,家长始终站在大人角度评判孩子,孩子没能力为自己解释,只能听从家长,这种沟而不通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树立榜样,用言传身教温暖心灵



“等我忙完这阵就好好陪你。”


“下次不能这样了哦,不然妈妈会生气的。”


许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许下"空头支票",但自己的言行却常常前后矛盾。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将错就错",很多亲子矛盾也与此有关。


当时拔头发女生的妈妈反复要求她不能拔头发这个过程,其实是无意识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了,只有妈妈先成为榜样,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可能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缓冲器,从而真正帮助到孩子


很多家长说养育孩子最大的难题就是知道做不到,知道发脾气不对,但是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总是忍不住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做父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怎么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著名黑人民权领袖Jesse Jackson说过 “Your children need your presence more than your presents.”意思就是,你的孩子们更需要你的在场,而不是你的礼物。与孩子同行,相互面对彼此的成长,共同接受成长的洗礼。


* 关于孩子行为和心理、亲子养育方面的困扰,如需获得专业心理支持,还可以选择卓正视频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疏导及支持

| 审稿专家

殷萍

卓正儿科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

戳此看诊/问诊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达达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