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如何让deep ...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让deepse ... ·  3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90%的用户不知道!触发DeepSeek深度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吴涵、郭凯明: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3-01 16:40

正文



文章标题:

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作者及单位:

吴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郭凯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吴涵、郭凯明,2023:《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9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与意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政策着力点。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结合中国经济具体实际和结构特征,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科学规划和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提出须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经济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评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经济影响。第二,中国生产要素市场仍然存在错配现象,且不同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错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评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经济影响必须重视不同要素的异质性特征和差异化影响。第三,中国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存在差异且呈趋势性变化,因此评估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改变不同产业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时,有必要区分其在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两个渠道上的差异化影响。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认为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不仅应当重视不同要素的错配程度及其影响的显著差异,而且必须坚持系统性观念,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充分评估改进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增强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机制。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国际贸易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纳入了资本、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等要素市场存在结构差异、内外部需求的产业构成存在差别且内生演化等特征,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研究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现实经济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
本文发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了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通过内需结构和外需结构两个渠道影响产业结构,这一产业再配置过程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定量结果上看,降低高技能劳动、低技能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能有效提升制造业比重、增强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同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别,提高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最大。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从服务业流向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降低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低技能劳动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拓展了要素配置在宏观层面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大多没有考虑不同类型要素市场摩擦的异质性,难以全面回答不同类型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问题,也就难以深入把握要素市场化改革应如何 突出 重点、统筹推进。与之对比,本文在双循环视角下充分考虑了要素市场摩擦的异质性和不同需求结构的差异性,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准确评估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结构性影响,通过比较优势和需求结构等渠道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以加快资本市场化改革为重要着力点,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二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出直达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第二,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不同类型劳动错配的异质性特征,低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应以加快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为重点,高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应以推动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间劳动力自由流动为重点。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实施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逐步把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二是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在产业间合理布局。三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稳外资稳外贸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水平开放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统筹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和初级产品进口保障。二是降低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进口关税,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三是加大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引进外资力度,依法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产权保护和财税支持力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