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些日子,咱北京一个知名的主持人
发了一条微博
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觉得北京有些特色街区的改造特逗”
小编我看了这句话,真的是连连点头,因为
咱北京有这么几个街区,确实给人感觉差了点意思。
南锣鼓巷
曾经的南锣鼓巷,它并不是那么的起眼,在北京城众多的胡同,它只是其中的一条。
胡同里能听到的声音,只有飞鸽28自行车的铃声,小贩的叫卖声以及老街坊们的互相问候
那个时候的它也有商店,但是都是胡同里的人们离不开的,什么副食店,杂货铺。里面得掌柜的,也都是相处多年的老街坊了。每次买东西的分量,都给的足足的;即使没有带钱,或者少个块八毛的,也从来不会有任何的争执,有的只是那句“先拿回咱家去用,钱的事儿,都好说,下次给不就结了?”
后来的南锣鼓巷经过了改造,但是却变成了我完全不认识的样子。
昔日的安静,祥和被游客的熙熙攘攘,商家大喇叭的“挥泪大甩卖”打破
副食店,小杂货铺统统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与南锣鼓巷格调完全相反的现代商店,各种美食店。
南锣鼓巷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胡同,它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大,但是属于它自身的怡然自乐,与世无争的气韵,却在这繁荣壮大中,消失不见。
前门大街
在所有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前门大街是咱北京味儿最浓地方,没有之一。
九龙斋的酸梅汤,月盛斋的酱肉,都一处的烧麦,一条龙的羊肉,论在咱北京如何一口气把老字号吃个全乎?答案,便是来前门大街走一趟。
过年了,前门大街更是必须去一趟,除了购买老字号的年货,还要去瑞蚨祥做一条新衣,买点庆林春或者张一元的茶叶用来招待客人,去大北照相馆照一张照片,这年过起来才算是有滋有味。
改造后的前门大街,虽然白天依旧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是到了晚上,却真的是门可罗雀,大街上几乎空无一人,昔日前门大街晚上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今时今日,荡然无存。
这究竟是一种得到还是失去,得到了什么,而又失去了多少呢?
隆福寺街
对很多北京人来说,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北京人,隆福寺街充满了很多的回忆。
提到隆福寺,不得不提的就是炸灌肠。您还记得隆福街东口的丰年灌肠吗?过去住在附近的,或者慕名而来的北京人都会来这里吃。按照咱北京人来这里吃灌肠的规矩,往往是吃一碟之后还不过瘾,必须还要带一根回去,过过嘴瘾。
除了炸灌肠,东四工人俱乐部,也就是咱北京人俗称的东宫也不得不提。您和您家里那位,是不是在年轻的时候在这里看过电影呢?除了看电影之外,每次还必须去电影院对面的白葵小吃点一盘奶油炸糕,只有这样,一次约会才会圆满。
隆福寺街昔日的繁华已不再,曾经的人流涌动、摩肩擦背的热闹景象,以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仿佛都成了追忆。曾经引领北京潮流的隆福寺,如今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衰败的模样。
后海
小桥流水,吴侬细语,温润如玉,宜室宜家。
如果一定要让我用这些词形容北京的一处景点,我想,一定非后海莫属
曾经有那么几个北京最热的夏天,我们和发小两三,相约好在后海,一起划船消暑。我们一整个下午,就这样不知疲惫的划着小船,嘴里还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看着船桨划过的水波,听着小伙伴儿们唱的歌,讲的笑话,感觉心里是那么的平静,知足。什么叫做心静自然凉,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完全理解了。
冬天,我们也不能闲着。从后海刚刚露出结冰痕迹就开始算着,什么时候能去后海滑冰,提前就让家里什么都会干的爸爸给我们做好小冰车,让心灵手巧的妈妈给我们织好围巾,手套,做好一切去后海滑冰的准备。等后海真的可以滑冰了,我们就带上我们的装备,约上发小或者几个瓷器,去后海玩个疯。
但是现在,每当夜幕降临,看到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的后海,却终于明白,后海再也不是我们那个小时候的那个乐园,那个玩到直到妈妈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地方。
五道营
去年和朋友去了一趟五道营胡同,逛到一半,就打算折回。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总是给人一种感觉,一种南锣鼓巷的复制版。
现在五道营胡同,虽然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但是,胡同里经常出现的,再也不是曾经熟悉的老街坊的身影;面向街的每一户人家,也再也不是说着北京话,有着北京范儿的那些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了,而是一家家商店,店主每个人说着的普通话,都略微夹杂着自己的家乡音。
胡同里虽然偶尔还会有猫咪的出现,但是这些猫却怕人的不得了,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可怜的小野猫。以前的胡同里,也曾经有着这群可爱的小动物,但是它们却从来不会这么胆怯,随便你跟他们玩儿;除此之外,每个阳光充足的中午,这些吃饱喝足的喵星人,还会懒懒的晒个太阳,整个胡同都会顿时那样的安静,祥和。
胡同红底白字的门牌被铜色的标志取代,曾经的人家变成了一家家商户,胡同里的喵星人,也不知道去哪儿了。虽然相比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安静了很多,但是那种属于它自身的味道,那种北京胡同里才特有的人情味,在这里,也找不回来了。
烟袋斜街
提到真正的老北京古玩文化街,咱北京人瞬间会想到两个。第一个一定是位于南城虎坊桥的琉璃厂文化街;另一个就是北城厂桥的烟袋斜街。
作为一个从小生南城长南城的大妞,我虽对琉璃厂情有独钟,但是烟袋斜街里面,也藏着我对北京古玩文化街的感情。
小时候的美术课老师通知要准备写毛笔字的用具了或者画水彩画的颜料了,一定会拉着家里人来烟袋斜街买。其实这些东西随便找个批发市场或者超市都能买到,可是却偏偏喜欢来烟袋斜街逛一逛。
最喜欢这里那个时候推开每家店的大门之后,操着老北京腔的老板笑呵呵的问我“呦,这么漂亮的大闺女,买点什么?”或者实在的向你推荐“丫头,这个毛笔太贵了,而且你也用不上,来,听叔叔的,买这个,便宜而且又好用。”
也最喜欢买完东西后老板随便用张报纸或者专用的牛皮包装纸,细心地把自己买的东西包好,并且说上一句,“如果用着有问题,直接来找叔叔,跟你换个新的。”的那种北京人特有的古道热肠。
长大之后,偶然一次机会还是去烟袋斜街逛了一下,虽然这里的店比小时候多了好多,整个街也更加的干净整洁了,但是烟袋斜街曾经的那种亲切感,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正宗的北京腔,再也回不来了。
北京这几年发展迅速,却没有想到,北京这些的街区,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迅速,迅速的对我们越来越陌生。
北京稻香村居然还有这些吃法!
新街口JJ迪厅的回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