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寻一抹绿,访一季春 ·  3 天前  
LADYMAX  ·  ​深度 | Gucci一段必走的弯路 ·  4 天前  
物道  ·  46年前爆火的哪吒再次翻红!燃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关税延后一个月实施;OpenAI将开发AI终端;新能源汽车行业10大趋势;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实力榜

集微网  · 公众号  ·  · 2025-02-04 07:17

正文

1.《黑天鹅》作者预警:英伟达股价暴跌可能是更大灾难的开端;
2.集微咨询: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实力榜单;
3.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10大趋势:冲击1600万辆新台阶,全面“智能化”开打;
4.特朗普关税政策或导致美国新车价格平均上涨3000美元;
5.OpenAI执行长揭露重磅计划:开发AI终端取代手机并自行研发芯片;
6.特朗普宣布 对加拿大墨西哥关税延后一个月实施;



1.《黑天鹅》作者预警:英伟达股价暴跌可能是更大灾难的开端;
《黑天鹅》一书的作者、黑天鹅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的杰出科学顾问Nassim Taleb发出警告,英伟达的股价暴跌可能只是更大灾难的开始。
本周早些时候,因AI初创公司DeepSeek发布新AI模型引发市场震荡,英伟达股价暴跌近17%,单日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Nassim Taleb预测,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和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其股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
他指出,市场现在已经意识到英伟达并非绝对永远上涨,之前被忽视的风险逐渐暴露。随着AI开发成本的降低,企业可能会减少对高价芯片的依赖,或转向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将进一步冲击英伟达的营收预期。投资者对英伟达乃至西方科技股的信心动摇,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
在被问及英伟达等股价未来走势时,他表示:“先行者”未必是“最终赢家”,下跌可能会再次出现,而且幅度可能“更大,甚至两三倍”。
Nassim Taleb还称,美国财富创造的脆弱性在此次大抛售中暴露无遗。英伟达等极少数股票在财富创造中占据了过大的比重,这种单一的财富创造模式使得市场在面对风险时显得尤为脆弱。此外,美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也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体现。股市的繁荣背后,是极少数科技企业的带动,这凸显出整体经济结构的失衡。
因此,他警告投资者,不应盲目相信现有科技巨头的优势会持续。DeepSeek等新兴企业的出现,可能会迅速颠覆行业格局,使得英伟达等科技巨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Nassim Taleb是知名思想家和金融业人士,曾提出“黑天鹅”理论,强调不确定性,对金融、经济等领域影响深远,被誉为“黑天鹅”之父。其观点往往能引发市场的深思。
2.集微咨询: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实力榜单;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后端核心,封装测试是将芯片与外部系统相连的重要环节。随着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封测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且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纵观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国大陆在封测领域实力不俗,具备全球领先的竞争力,整体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
集微咨询数据显示,封测行业在2024年经历产能利用不足等挑战,传统封装持续低迷,而针对先进工艺、大芯片先进封装实现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大陆封测行业预计实现5%的增长,营收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OSAT(外包半导体封装和测试)模式已成为封测行业的主导模式,并持续巩固领导地位。不过,越来越多的Fabless厂商或产业链其他环节厂商也开始涉足封测领域。
由此可见,传统封测代工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新型技术方向上累积实力,是封测代工企业在半导体产业链立足并参与市场份额竞争的重要基础。
将研发/生产中的创新成果通过申请专利的形式加以保护,已成为业内企业普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专利成果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反映。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对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的专利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权威发布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榜单,多维度解读企业专利现状,为公众和投资机构了解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提供直观的参考。
下文涉及的专利数据统计规则说明如下:
1、除另有说明外,专利数据包括“天眼查”统计的相关企业“持股比例”或“对外投资比例”50%以上主体的专利数据;
2、数据统计公开/公告日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专利数据,来源IncoPat专利数据库,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整理;
3、境外专利包含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提交的专利申请和中国台湾地区(TW)专利;
4、各企业间基于相同的规则比较,但数据库收录的数据源、检索方法设定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数据结果的偏差,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保留最终解释权。
中国大陆半导体 封测 代工企业——创新实力榜单
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从专利布局、有效性、技术、法律和经济等五个维度选取客观指标,基于合理的权重生成爱集微专利价值度,用以量化企业专利的价值高低。爱集微专利价值度兼顾了企业的专利布局策略的健康度、国际视野、文件撰写质量等多重因素。根据企业的专利总量和爱集微专利价值度,计算得到各企业专利创新分值,在此基础上发布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创新实力榜TOP 20。
长电科技以5257分的专利创新分值再次位列榜单第一位,且与排名第二的华进半导体在专利创新分值上差距明显 ;而华进半导体、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盛合晶微的专利创新分值分布在400~800之间,居于排行榜第二梯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2023年同期统计数据比较,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阵营企业的专利创新分值排名没有明显变化,这反映出该行业专利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业内企业对此现象仍需保持警惕。
晶方科技位列榜单第六位,领衔第三梯队阵营企业。专利创新分值分布在160~300范围内的第三梯队企业还有汇成股份、佰维存储、华润微(封装部门)、甬矽电子、芯哲微。相比于第一、二梯队的企业,它们的专利创新分值差异微小,这与上一年同期统计的状况相同。其中,与2023年同期统计数据比较,佰维存储进步较大。
排名第12-20位的利普芯微、华宇电子、颀中科技、天芯互联、矽迈微、气派科技、万年芯微、紫光宏茂、科阳半导体的专利创新分值在70-120之间,居于排行榜第四梯队;相比于第一、二梯队的企业,在专利实力方面较弱。其中,与2023年同期统计数据比较,利普芯微进步明显。
中国大陆半导体 封测 代工企业——国际视野榜单
企业在境外获得专利保护可为其产品进入境外市场保驾护航,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境外专利布局对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与拿到国际市场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针对境外专利布局的统计数据,发布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国际视野榜TOP 10。
与2023年同期统计数据比较,华进半导体是上述企业中境外布局专利数量增长率最高的企业。然而,国内封测代工企业在国际视野上普遍存在欠缺,相比上一年并未体现出整体的进步。除了长电科技、晶方科技、盛合晶微、颀中科技、震坤科技等少数企业外,业内企业在境外专利布局数量和境外专利占比程度均较低。对于有意参与国际业务的企业,在未来是否有意向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专利布局、并预防在境外可能遭遇的知识产权阻击,有必要引起重视。
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行业影响力榜单
专利被引用数量的多少和专利被引用占比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披露的专利对应的技术方案的研究热度和业内关注活跃度,侧面反映出企业专利的技术先进性和对行业的贡献程度。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基于各企业被引用专利数量和被引用专利占比的合理权重,生成行业影响力得分,并发布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行业影响力榜TOP 10。
通过专利被引用情况作为线索进行技术追踪与风险排查,是业内企业可以选择关注的议题。行业影响力榜TOP 10中,被引用专利比例均超过40%。晶方科技今年超越华天科技位居榜单第一,其被引用专利占比达到50.27%。华天科技、盛合晶微、长电科技、华进半导体紧随其后,排在第2至5位,具有优异的综合表现,其专利披露的技术内容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其中,长电科技的被引用专利数量最高,体现了其专利技术产出的强大;而云天半导体虽然被引用专利总量较低,但被引用专利在所有专利中的占比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专利技术的“精品化”优势,此外,与2023年同期统计数据比较,红光股份的被引用专利数量以及被引用专利占比相比去年均有较大提升,今年首次进入前十,华进半导体相比去年排名上升4位。
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成长潜力榜单
为了推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2014年9月,第一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大基金”)成立。自国家大基金成立以来,各地涌现出不少集成电路新秀企业。针对成立于2014年9月后的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综合企业专利年产出量、专利价值度等多维度数据,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发布新秀企业专利实力十强榜单。
综合专利年产出量与爱集微价值度的排名,成长潜力榜单中,盛合晶微与汇成股份综合实力位居前列,保持稳定地位。排名第4-9名中,甬矽电子的专利总量为513件,仅次于盛合晶微和汇成股份,其余企业的专利总量则集中在100-300件,其中,利普芯微相比于2023年进步最大,排名上升四位,泰睿思微、矽迈微的专利实力也增长较快,相比于去年进步三位,其中,矽迈微今年首次进入前十,而华宇电子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专利实力星级榜单
最后,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针对77家中国大陆本土封测代工企业,在综合考虑专利数量、发明专利占比、授权专利与有效专利占比、专利境外布局、被引用比例、专利诉讼、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质押、专利撰写水准等指标,进行专利实力星级评价,结果如下:
本次发布的榜单针对中国大陆半导体封测代工企业,由于企业的发展历史、技术积累、产业规模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在分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公众可通过各个企业间的数据对比,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参考。
爱集微知识产权咨询将持续关注各企业的专利数据更新和专利技术披露,并对榜单进行定期更新,对各个企业的排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作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参照。
关于爱集微知识产权团队
爱集微知识产权由曾在华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多年的知识产权专家、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以及资深专利审查员组成,熟悉中欧美知识产权法律理论和实务。依托爱集微在ICT领域的长期积累,围绕半导体及其智能应用领域,在高价值专利培育、投融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上市知识产权辅导、竞争对手情报策略、专利风险预警和防控、专利价值评估和资产盘点、贯标和专利大赛辅导等业务上具有突出实力。在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挖掘布局、专利分析、诉讼、许可谈判、交易、运营、一站式托管服务、专利标准化、专利池建设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愿景是成为“ICT领域卓越的知识产权战略合作伙伴”。 (校对/张杰)
3.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10大趋势:冲击1600万辆新台阶,全面“智能化”开打;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为3143.6万辆,连续16年卫冕全球冠军,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年销破千万辆,且连续第10年位列全球销冠。这份成就的取得,鼓舞了中国新车产业链继续做大做强的决心,既要量的增长,也要求质的飞跃。
同时,当销量再站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汽车产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新一轮价格战、角逐智能化下半场、突破出口封锁、车用芯片自主可控、合资车企入局参战、新能源车企盈利难、产业链整合并购等,无一不在考验本土车企及其供应链的应对能力。
那么,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将会如何走?
1、以旧换新助力年销量冲高3290万辆
中国汽车市场自2020年陷入谷底后逐年缓慢回升,预计2025年将迎来第5个增长年,销量预计约为3200万-3290万辆,不及此前预期的3300万辆,呈现小幅缓慢增长趋势。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成为我国汽车销量保持增长的关键动能,将在2024年约600万辆增量基础上,通过维持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等措施,预计2025年将带来400万~500万辆的增量。
2、新能源汽车销量将首超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方面,预计2025年提升至1500万~1600万辆,增速进一步放缓,大概率跌破30%,甚至是2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41%提升至2025年的51%左右,首次超过燃油车销量(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计约60%)。
2025年新能源汽车增量的核心引擎为混合动力汽车,除了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门槛更低的增程式电动汽车也将成为增量主力,理想、鸿蒙智行、零跑则是引领者,预计纯电车型与混合动力车型占比将分别由2023年、2024年的7:3、6:4调整至2025年的5:5。
3、自动驾驶迎来突破性进展
主机厂通过近几年的智能化布局,以及智驾方案商于2024年集中IPO获得充足资金,将加快2025年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预计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到65%,高于两年前预期的50%渗透率。
中国汽车产业同时在2025年迎来两大突破,一是具备L3级自动驾驶,以华为、小鹏为第一梯度,特斯拉、蔚来、理想为第二梯队。事实上,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技术)等L3级自动驾驶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上车并应用,装车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185万辆提升至2025年的约330万辆,并有望下探至10万元级别车型。
二是部分车企全面“智能化”转型。智能化是造车新势力的王牌,但对传统车企来说,安全让他们慎之又慎,不过2025年,传统车企进入智能化放量的节点,根据市场消息,比亚迪等部分已完成电动化转型的车企,将在2025年实现旗下全系车型智能化升级。
4、新车出海遇阻,二手车出海成新亮点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速降至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年内我国汽车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主要由于欧盟、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限制措施,导致销量下降。
预计2025年地缘政治影响仍将持续,不过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预计2025年出口规模达620万辆,由于新能源汽车出口受限,导致整体出口增速降至6%左右,创下近年新低。不过在体量支撑下,2025年我国仍将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以及高质量、高性价比新车不断推出市场,导致国内二手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出海成为新亮点,有望从2024年的约40万辆提升至2025年的50万~60万辆。不过距离日本年出口150万辆二手车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5、继续降价为“大决战”做准备
造车新势力普遍将2026年作为“大决战”之年,不过2025年作为决战前的关键一年,冲量抢占市场份额仍是首要任务,价格无疑仍是主要竞争手段之一。
历经2年多的价格战,目前车企仍有多大的降价空间,取决于供应链的支持能力以及车企的成本管控能力,在年降的基础上,车企多要求供应链能够提供10%的降本空间,扣除国补、地补,新能源车企目前的出牌方式主要有0息贷款、低首付、保险补贴、选装补贴等,1月初也有部分新能源车企做到真正降价。
或许是有感于高合降价导致口碑崩塌的原因,第二品牌策略也是部分造车新势力抢占主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MONA,都将是它们扩大市场份额的利剑。
年内新能源车企将如何降价仍未可知,根据各车企为国补“兜底”的底气,预计今年普遍仍有1万~3万元的降价空间,对此,业内较为统一的口径是,“2025年将是价格战最为激烈的一年。”当然,最受伤的仍是传统燃油车,如捷豹开年即降18万元,大有为出清做准备之势。
6、品牌向上为盈利争足筹码
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理想、问界,其他企业尚没有盈利案例,即便埃安在短暂盈利后,也重新陷入亏损困境。随着“大决战”临近,车企不仅要扩大市场份额,还要在价格战之余提升盈利能力。
品牌向上即为其中策略之一,通过推出更高端车型,提升盈利空间。理想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盈利先锋,成为其他新能源车企的研究对象,2025年将不再是理想与问界飙戏,而是群雄乱舞,就看谁先胜出。
零跑、魏牌蓝山、深蓝汽车、埃安等造车新势力,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等传统品牌,均于2025年推出瞄准理想、问界价位段的车型。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凭借精准的产品向上定位,已于2024年Q4实现扭亏。
7、汽车芯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至25%
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提升芯片国产化率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标志之一,截至2024年末,车用芯片国产化率仅为15%,特别是在高算力芯片、高可靠车规芯片仍被国际企业所垄断。
2024年末美国加大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力度,无疑让中国吹响了车用芯片自主可控的冲锋号,部分车企经过过去几年的验证合作,预计将于2025年大批量采用国产芯片,东风汽车等车企,更是将2025年车规芯片的国产化率目标提升至60%-80%。
根据此前工信部要求,预计2025年车用芯片国产化率可提升至25%甚至更高。由于环境推动以及车企支持,国内车用芯片企业对未来在车规级市场的发展潜力也是信心满满。
8、新一代电动化成果落地,合资车企入局参战
过去几年,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特斯拉,能与中国车企直接竞争的并不多,不过借助中国日渐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合资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取得长足进展,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现代等产品力有明显提升,部分新一代新能源车型已于2024年末开始上市,将在2025年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竞争。
当然,预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也不多了,如何调整策略、如何应对特斯拉及本土车企的挑战,仍是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效率是最为考验的一环,在本土品牌一年内“四代同堂”等现象越来越多的当下,合资品牌“三年磨一剑”的低效显然已不合时宜。
9、车企资源整合力度加大,经销商争相改换门庭
为应对新一轮价格战,车企纷纷对旗下的造车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发展无望的造车新品牌,更是成为汽车集团整合的对象,继上汽将飞凡并入荣威后,吉利也将领克导入极氪,随后又传出传祺、埃安、昊铂营销合并。
事实上,金龙汽车、华晨中国、赛力斯、长安汽车、中国重汽等主机厂均于近期发布了相关股权架构调整或资产重整的公告,预计于2025年加速落地。不过,目前针对造车新势力的并购重整尚处于潜伏期,2025年能否进入到实质性的整合阶段仍未可知。
同时由于本土车企的强势崛起,我国的经销商体系也在重构之中,除了部分跟不上步伐的企业面临淘汰外,更多经销商已在加速倒向新能源领域,奔驰、宝马4S店变身问界专卖店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10、打不过就加入!华为造车“朋友圈”扩大
传统车企几乎曾经都拒绝过华为“一起造好车”的邀约,根据上汽的说法,“华为一家公司为上汽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随着问界的成功,以及华为车BU独立为引望新公司,并借助“遥遥领先”的智驾能力,已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选择与引望合作,除了赛力斯、江淮、北汽、奇瑞,曾拒绝引望的上汽、广汽,均于2025年开年就开启了新一轮的合作之旅,甚至计划合作推出新品牌,预计未来,仍将有东风、一汽、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加大与引望的合作力度及深度。 (校对/邓秋贤)

4.特朗普关税政策或导致美国新车价格平均上涨3000美元;
美国总统唐特朗普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将威胁到北美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并使创纪录的汽车价格进一步上涨,大约2500亿美元的贸易将受到影响。
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主席Flavio Volpe表示,“如果是25%(的关税),我们的业务中绝对没有人能长期盈利。”
根据汽车咨询公司艾睿铂的研究,这些关税将立即影响到美国每年销售的1600万辆汽车中的近四分之一,以及这些汽车的零部件。2024年,美国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规模达到2250亿美元。研究显示,关税将给该行业增加600亿美元的成本,其中大部分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
特朗普的这一政策,可能会给依赖这些国家材料的庞大行业增加关税,使得零部件供应商面临很大的影响。Wolfe Research分析师表示,在供应链的消费者端,一辆新车的平均价格可能会攀升约3000美元。在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的情况下,这将进一步挤压消费者的负担能力。
5.OpenAI执行长揭露重磅计划:开发AI终端取代手机并自行研发芯片;
OpenAI 执行长 Sam Altman 在日本表示,OpenAI 正计划开发一款专用的生成式 AI 终端,目标是取代现有的智能手机,同时将自行研发芯片,以掌握从软件到硬件的产业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