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知识雷锋
中国建筑界最富影响力的唯一纯原创自媒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UCA事务所合伙人陈柏旭与九源国际董事长江曼联合创始。全球五大洲50名校200余知识雷锋整理提炼,每周为你快递当代建筑最in新知,10分钟洞悉世界建筑最前沿讲座精华。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知识雷锋

【全球首发 威双现场】孟凡浩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受邀主题展的建筑师,与知识雷锋直播连线

全球知识雷锋  · 公众号  ·  · 2021-05-20 12:21

正文


由于疫情的影响,原定于2020年的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接连推迟到了今年2021年。此次双年展主题由策展人MIT院长 Harshim Sarkis 定为 “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作为本次双年展中唯一一位受邀参与主题展的中国大陆建筑师,孟凡浩 有三件作品 东梓关村、飞茑集·松阳陈家铺、渔乡茶舍参展,百余平米的参展面积,吸引路人纷纷驻足。


5月20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威尼斯时间11点),B站“全球知识雷小锋”直播间,几位米兰理工的知识雷锋将探班威双,提前剧透!直播连线孟凡浩为大家讲解他的精彩参展作品。次日将带来主题馆与国家馆的现场直播带逛。




孟凡浩



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

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

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导师


长期致力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积极探索并思考现有体制与社会发展现状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激活振兴的可能性,尝试挖掘建筑本体之外的价值,使建筑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层领域,释放其应有的力量。
近年来,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韩国首尔第二十六届世界建筑大会、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个人获2018亚太区40位40岁以下卓越设计师之一、2019FA中国青年建筑师奖Top12等荣誉称号。事务所获英国DezeenAwards年度新锐建筑事务所、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全球年度最佳建筑事务所。多项设计作品获得包括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中国建筑学会一等奖、Dezeen Awards最高奖、AIA Shanghai Design Awards、iF Design Award金奖等众多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并被《Domus》、《Detail》、《SPACE》、《THEPLAN》《建筑师》、《时代建筑》、《新建筑》、《建筑技艺》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出版物收录发表。同时,作品连续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大量社会媒体广泛关注与好评。



东梓关村




飞茑集·松阳陈家铺



渔乡茶舍


孟凡浩老师参展项目大屏幕展映视频


孟凡浩老师参展微缩模型




写意江南: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复兴实践

Vivid expression of Jiangnan: Dongziguan Rural Revival Project in Fuyang, Hangzhou


01

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


项目名称: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复兴实践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东梓关村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建筑面积:回迁农居15286.98㎡+村民活动中心686.6㎡

项目年份:2018

业主: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政府

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摄影:姚力


为改善落后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东梓关村采用了政府代建的模式进行回迁安置,打造杭派民居示范点。设计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村落肌理的侵袭,力求还原乡村的原真性,在低造价的基础上保证品质,以现代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试图探讨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摄影:缪纯乐



以类型学思考开始 / 乡村聚落的呈现


传统聚落丰富形式的背后具有相似的空间原型。本案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空间形态。



摄影:陈曦


真实性 / 村民诉求


基本单元的功能空间设置从农民真实需求出发,并以问卷的形式定向采集了信息,并根据各户家庭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等实际问题沟通和调查,找出大家的共性需求。


最后设计中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洗衣池、电瓶车位、农具间、空调设备平台、太阳能热水器、杂物间等实用功能诉求均考虑在设计范畴。


同时将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传统院落情结相结合,注重逻辑的推导分析,通过三个院落串接功能空间,并通过院落界面的不同形成三个透明度完全不一样的院落——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构建出一个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摄影:陈曦



在地性 / 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


江南民居韵味得以保留与传承,是项目的另一难题。设计中将江南民居中曲线屋顶这一要素作为切入点,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构成连续的、不对称坡屋顶。单元体量的独立性与群体屋面的连续感产生微妙对比、若即若离,构建出和而不同的整体关系,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


摄影:陈曦



推广性 / 工业化建造的本土表达


着眼经济、实用、耐久的原则,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成本,及施工简易程度等因素,亦方便村民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设计选用了白涂料、灰砖面以及仿木纹金属等商品化成熟的材料,减少木头、夯土、石头等用料的使用。在建筑工业上,不回避当代工业化模式,选择最为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保温刚性屋面楼板和防水保温外墙。景观环境坚持实用价值取向,摒弃水景等观赏性景观,街巷空间以硬质界面为主,绿植为辅,兼具生活设施。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摄影:赵奕龙



公共性 / 村民活动中心


村民活动中心由村民共建,以建筑为媒介构筑“村庄活力源”。相较于大多数村民活动中心因长期封闭而失去活力的使用状态,开放的空间特质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连同连续起伏的屋面共同构建“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摄影:shiromio

摄影:陈曦


社会性 / 城乡融合,乡村复兴


这是一次关乎于乡村大环境的社会实验,在当下特殊的互联网语境中,东梓关借助媒体传播,形成意想不到的流量效应,从而激发新的商业和产业的生成,促发原住民回归和包括艺术家、青年创业者等新人群的流入。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社区模式,这一超越城市和乡村的聚居形态,探索出了乡村复兴的新可能。


摄影:陈曦








轻钢装配的乡野诗意: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Rural poetry of light steel assembly:

Stray Bird Art Hotel · Songyang Chenjiapu


02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项目名称: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项目地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陈家铺村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建筑面积:300㎡

项目年份:2018

业主:松阳蕾拉私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结构:装配式薄壁轻钢结构

材料:夯土、毛石、轻质混凝土、竹木外墙板、玻璃、铝板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在距离松阳县城15公里的大种山深处,古村陈家铺悬于山崖峭壁之上,三面环山,面朝深谷,云雾缭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陈家铺村依山而建,沿山体梯田阶梯式分布,上下落差高达200余米,整体呈现出典型浙西南崖居聚落形态。近百幢民居多为夯土木构建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空间肌理和环境风貌。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摄影:飞蔦集


设计任务是对村落西南侧的两栋传统民居进行改造。为了适应严苛的现场作业环境,保护传统历史村落的风貌,同时提供较好的建筑物理性能,该项目在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手工技艺与工业化预制装配相结合,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术,轻钢结构在建筑内部为现代使用空间搭建了轻盈骨架,植入满足当代生活方式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品质,而传统夯土墙则在外围包裹了一层尊重当地风貌的厚实外衣。同时就地取材,对旧材料加以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新与旧、重与轻、实与虚”的对立统一。


改造后外观 摄影:存在建筑



当地乡土民居建构研究


设计从调研测绘开始,梳理了当地乡土民居聚落的建构体系,分析其组成脉络、特征与现实应用的可能性。调研内容包括材料配比、建造技术、场地营造与环境气候适应等方面。


新型轻钢装配式结构体系


为了应对严峻的施工环境,设计首先从结构形式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决定采用新型轻钢装配式结构体系。结构梁柱为截面尺寸200*90mm 的基本单元杆件,由两根壁厚2.5mm 的C 型钢合抱弦扣而成,冷轧成型。杆件之间螺栓连接,无需焊接。最小化的结构单元,能够解决运输难题;高度的预制率和连接方式,便于现场施工安装。


二层悬挑的玻璃体量,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

又能更好地收纳峡谷景观

摄影:杨光坤


新旧结构的并置


两栋民居夯土墙体保存较为完好,质量评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土墙,修缮加固,提升物理性能,并完整保留入口门洞、石头门套及门牌号等乡土符号。在拆除内部年久失修的木屋架后,增设新型轻钢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平面调整。


工厂化预制的建筑


改造方案采取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施工,主体结构单元杆件、室内隔墙、楼梯、管线预埋等均在工厂预制加工完成,现场装配组装,既能应对乡村严苛的施工环境,也能保证在可控范围内高效精准地完成实施。


旧材料完全回收利用


被拆除的毛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被重新用于外围护结构的修复和青瓦屋面的铺设,实现建筑风貌的延续与村落肌理的融合。


运用传统手工技艺修复还原土墙  摄影:杨光坤



保护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风貌严格控制的背后仍然需要满足新业态的功能,乡村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面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脉,也需要营造符合现代化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空间。借助建筑的媒介性与特殊的地理环境,飞蔦集的客房均价保持在2000元/晚,这是当地村民不可想象的,是完全由空间设计所带来的物质价值,也是在正向引导村民对传统村落做出与发展并行的保护。


客房 摄影:杨光坤







界定的风景:渔乡茶舍

Defined view: Teahouse in Jiuxing Village

03

渔乡茶舍


项目名称:渔乡茶舍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建筑面积:2463㎡

项目年份:2020

业主:建德市江南秘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直面山水相接的三江口风光  摄影:夏至


建德,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古为百越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水系众多。周边村落大多依山傍水,青砖白墙,保留了江南民居的温婉质朴。“渔乡茶舍”选址于此,顾名思义,便是在有山有水、烟雨朦胧的水乡渔村中,营造一处品茶的好地方。传统坡屋顶、分散布局、乡野材料、木构工艺是在当前乡村环境中建筑创作的习惯性选择。在江南典型的乡村山水环境中,通过体量的消解、材料的再思考和施工的深度介入,建筑与环境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亲密关系,以此探讨建筑存在于江南山水环境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消解于山水中的渔乡茶舍 摄影:夏至



消解体量的片层建筑


场地位于富春江、兰江、新安江三江交汇处,江面开阔;拥三江,观乌龙山,望双塔,山水相映。原基地在一个山坳中,直面江水,最大化风景界面和将体量融于环境是设计之初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方案没有追求一个焦点式的视觉形象,而是以消解体量的片层形式呈现,并且以巧妙的动线设计将游山、观山的情趣引入建筑的室内空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