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问问你:那些年喊过的“全民齐奔小康”的誓言:“今天的你,够小康标准了吗?”
从唯心来讲:小康可能是你心里的一个“道之所在”,满足即是小康;唯物的数据化来讲:我们社会的小康标准会有一个及格线,关乎到钱!
那么,你够不够小康水准?
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交通银行及全球著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财富景气指数,这一指数代表中国小康家庭对过去和未来6个月经济景气、收入增长和投资意愿的评价。
“北上广深税后12万以上,成都10万元以上,其他城市8万以上,即为小康家庭。”
当小北看到这个“小康划分线”的时候是崩溃的,北京税后12万即是小康?
@人民日报!你说的都对!
然后在这条“小康家庭划线:北上广深税后12万 其他城市8万”的消息一发出,小北就密切关注网友的反应和动向:
看到网友们的这些评论和反应,小北只想说:
“原来都是我的战友啊!”
VanLee-Yu:我月收入两万,跟女朋友加一起两千
内涵社员:我用六位数密码保护三位数的存款我特么跟你们报道了吗?
短腿男神经:对不起,我可能把中国人民的裤衩子给脱下来了……
皆畏我狂:家庭才这么点?一人6w还小康?屌丝家庭吧?
纯散人-HY:只要房价还是4位数都能到小康
张家的小蜻蜓:北上广深税后12W能小康了?杭州税后8万感觉还在贫困线挣扎~连个车位都还买不起
青衣白马少年郎:羡慕你们还可以拖后腿,我们这样的在拖后腿人的后退
活在梦里superman:上海才12万,1200万还差不多
许我向林看:对不起,还没过温饱线
大梦一场的德鲁大叔:不好意思,离投档线还差个十几万
sparkle7087:不好意思,感觉刚刚脱贫
Mosbyllc:2020年全面奔小康我是跑断腿也赶不上了。。
小北想说:
“我可能奔入了假的小康!”
基本上“民意”分两个极端:
1.不够标准线的,纷纷表示还未温饱,在拖后腿;
2.够了/超了标准线的,质疑自己根本不够小康的标准,活得依旧很“惨烈”。。。
总之。。。这个数据一出就“炸”了,显然吃瓜群众们只想着吃瓜,并不买账。。。
怎么办呢?这样的数据存在着就透出一股“尴尬之气”,只能小北出场了:
首先小北有话说:
“第一,小北不够小康标准,月薪税后1万的标准达不到”
“第二,即使刚达到标准的同事,在北京依然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天天还信用卡的人大有人在,不知所谓小康何来”
“第三,那些年薪百万以上者,貌似直接跳脱范围内,不在五行中了!而除了那些年薪百万级以上的人,剩下的人却几乎感受不到小康那股子“活着殷实”的标准或者及格线!贫富差异之大,可想而知!”
这里就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小康到底指什么?除了北京那年收入12万的尴尬及格线,小康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小北看到有网友的一条评论: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要按这样的定义,注意关键词:小康:介于温饱和富裕!
这就尴尬了,温饱的概念很简单:吃得饱住的暖即可,我国人,或者我们只说北京人来说,已经超出温饱及格线几个十年了!
然而,介于“富裕”之间就很尴尬了,何为富裕?
小康即:不到富裕级别却隐隐要达到富裕,小北的理解就是:
“解决温饱即为小康,到不到富裕就要看你自己的“欲望了”,温饱线是数据,富裕线是唯心!”
所以,小康标准就难在了“温饱和富裕”的区间问题上:
“温饱是一种事实,而人对于自己是否富裕的概念却是一种欲望!”
小北专门查阅了“小康”之词的定义和出处,为之一震:
“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
1.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2.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3.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某前国家领导人在十六大报告中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材料摘自《应用写作》杂志 2003年第9期 写作杂谈 栏目)
可以看出,小康之词出现后历史也并无“小康之确切标准和定义”
或是:生活安定即是小康;或是: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
或是: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即为小康!
尤以:前某国家领导人所说: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即为小康!
那么,按此标准:人民一副“喜人景象,安居乐业”就是小康,那么“年收入12万”的标准线就没了意义,毕竟:
“喜不喜人这样的“形容词”和表情,很难用数据表现出来!”
令人称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统治者,永乐皇帝没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励精图治,真的使庶民达到了“小康”。
“小康”依然要加引号,因为小康本身就不是一个“数据概念”!
最后小北想说:
在北京,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小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你可以说自己是小康;
年薪30万却买不起房或者成为房奴的人,也可以抱怨自己没到小康;
如此说来,“小康”这个词本身就容易“背锅”,最后小北劝各位:
“小富即安、社会安定、家庭美满,就谓之:小康 !”
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