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日报
权威 速度 温度 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发布  ·  川渝共建!8家拟入选 ·  18 小时前  
四川发布  ·  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消息传来:发现遗体!已蹊跷失踪近一个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日报

干了这碗汤圆,2025滚滚向前

四川日报  · 公众号  · 四川  · 2025-02-12 10:41

正文

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有惊喜!听说从四川来的神兽“麒麟”将结合东坡文化,融入科技舞美,登上总台元宵晚会舞台,一展豪迈之风。


又到一年元宵节,你有没有被“柿子”汤圆刷屏?近两年,汤圆甜咸之争逐渐淡出视线,一系列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的创意汤圆开始统一南北方审美。“柿柿如意”“招财进宝”……正月十五前后,创意汤圆迎来销售高峰,更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煮柿子”心得。


哪怕正月初八已经开始上班,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不到正月十五都是年。 只有干了这碗汤圆,2025才能滚滚向前。


都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今天我们却只吃吃汤圆,看看晚会,似乎不再为元宵狂欢。但事实上,从汉宫月到元宇宙,从灯轮烛影到3D全息,正月十五的月亮圆了又缺,元宵节的狂欢之火却依然炽烈。 几千年来“闹”元宵,我们从外部的闹腾走向心中的沸腾。



正月十五闹元宵,著一“闹”字,最能体现传统中过元宵的情境。中国人过年,伊始在初一,高潮却在元宵,因此元宵节也最有狂欢节的属性。


历史上,元宵节的庆祝,以“闹”和“多”为主要特点。 是夜,万家灯火通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赏花灯、猜灯谜、唱小戏、放烟花、扭秧歌,使元宵节发展成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是名副其实的狂欢节。


打破陈规,颠覆传统,百姓在元宵节这一天“合法越界”。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至今仍能看到盛唐灯会的吉光片羽;《东京梦华录》“棘盆灯山”的描述记录下宋代“四十里灯光不绝”的盛况。深闺女子可借观灯之名踏月而行,宵禁制度在此夜化为乌有,连皇帝都要“微服观灯”与民同乐。这种完全颠覆日常生活、打破阶级和性别的全民狂欢,让元宵节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合法越界时刻”。


雅俗共赏的狂欢美学,在诗词中凝结为元宵节的文化密码。 从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到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元宵诗词以灯火为媒,体现的是农耕文明对黑暗的浪漫突围,也让中国“情人节”有了文化落脚点。



今夜,许多人选择煮一锅“柿子”汤圆,或是打开电视收看元宵晚会,来完成元宵夜的仪式感。 看似与曾经“狂欢”式的热闹相背离,实则是元宵节在当代功能化和场景化的自我调整。


元宵并非不“闹”了。情感宣泄功能的淡化,春节假期得到的治愈,让人们不再需要借元宵节来实现最后的“狂欢”。 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唯有在元宵节能“越界”释怀,百姓们在看似“反常”的行为中,舒展疲劳与抑郁,不仅让自身情感得到宣泄,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今天,人们不再渴求通过某一节日来尝试宣泄与肯定自我, 元宵节“狂欢”的形式不再,但将对灯与火的极致浪漫,写进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跃动于人间烟火之中。这又何尝不是对“狂欢”的当代演绎?


散落在地图上的不同“光”点,共同编织当代“闹”元宵的图谱。 在河南,人们踩着五米高跷掠过山门,巨型麒麟灯随鼓点舞动;湖南汨罗江畔,渔民用竹篾扎成龙形河灯祈福,年年岁岁记录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在四川,灯会更将非遗彩灯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2025年春节期间,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游客量再创历史新高,人山人海的观灯潮正是“闹”元宵的最美诠释。



时代在前进,传统民俗和诗词意境共同构建起元宵的诗意维度,让当代自有“狂欢”的方式。


我们依然需要元宵作为“过完年”的标志。 网友们总是吐槽:不知道“年”是哪一天过完的。正月初八刚到岗,身在工位心在家,总要一点缓冲期。直到元宵节吃完汤圆,才能最终收拾心情,团团圆圆,滚滚向前。


“国潮”大热,古老的习俗正在以惊人的创造力完成新陈代谢。 穿汉服赏灯正在成为春节期间最流行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元宵节汉服”卖断货,也让花灯成为最畅销的新年单品之一。当汉服、花灯、游园组合在一起,元宵的狂欢演变为诗意浪漫,氛围感拉满。

科技参与进传统民俗,让“闹”从曾经的“闹腾”变成对传统文化自信的“沸腾”。 南京秦淮河再现“鳌山灯”盛景,通过AI技术复原的《上元灯彩图》在城墙投影,穿汉服的少女手持荷花灯穿过二维码拱门,古今光影在桨声灯影里重叠成蒙太奇。从四川眉山走出的“麒麟”们,通过数十名舞蹈演员与舞台技术的结合,让灵动的舞姿再现祥瑞,一展麒麟雄风,在光影中看见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身着汉服的“赞者” 图据 封面新闻

元宵节不灭的文化篝火,始终熔铸着我们对光明的永恒向往,对团圆的不变期许,对自由的美好渴望。 元宵依然在“闹”。当代人“闹”元宵的方式,恰恰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我们不再简单复刻古人的狂欢形式,而是在光影交错间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


图片


本期话题

今年的元宵节,你计划怎么“闹”?评论区聊一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