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运维老鸟私藏的 100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一文搞懂 DDR 内存原理(值得收藏)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抖音创始人张一鸣:10 年面试 2000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详解 Java 操作 ... ·  3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续Win10三年需付超3000元!微软彻底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三明医生曝光工资单,收入连续上涨!年薪制“541”薪酬分配下,麻醉医师属临床还是医技?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5-01-08 19:1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关于麻醉医生身份定位的问题,特别是在三明医改背景下,为何麻醉医生不该被定位为医技科室。文章介绍了麻醉医生的薪酬情况、工作性质以及过劳现象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于麻醉医生的身份定位

目前关于麻醉医生的身份定位存在争议。在一些医院中,麻醉医生被归为医技科室,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和不满。

关键观点2: 薪酬制度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在不同医院中,由于麻醉医生的定位不同,导致薪酬制度存在差异。这引发了关于身份定位对薪酬影响的讨论。

关键观点3: 麻醉医生的工作性质与贡献

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基本的麻醉操作,还包括病人情况的把控、手术过程中的管理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等。他们的工作要求反应快、知识全面。

关键观点4: 过劳现象的普遍性与挑战

麻醉医生面临过劳现象的挑战。长时间的工作和连续手术可能导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增大,引发健康问题。

关键观点5: 公众对麻醉医生的认识与态度

公众对麻醉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尊重程度有待提高。通过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公众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正文



麻醉,为何不该定位为医技科室?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亦一


近日,关于年终收入的讨论又在年底限定来袭。


特别是在三明医改五年内全覆盖,年薪制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当地医生的收入情况大众尤为关注。


在某公众平台,一位来自三明市一级社区医院的主治医师曝光了自己连续3年的年薪变化(见下图):


图源:医脉通

从这个上升趋势中可以看出,医生的薪酬连年上涨。而从该医生的医院级别可以看出,年薪制的推行确实缩小了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甲医院之间的收入差距。

不过,近段时间,随着三明医改试点的推行,一些医院被曝出将麻醉划分为医技科室,再度掀起了麻醉、甚至超声、影像等科室究竟是算临床还是医技科室的热议。

图源:网络

目前,据医脉通了解到的消息,各个医院之间情况不一:一些推行年薪制的地区,有的医院将麻醉划分为临床,有的则归为医技,在一些尚未推行年薪制的地区,这种定位不一的情况同样存在。

“我们医院的麻醉科就属于医技科室!”一位来自湖北武汉某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无奈的说道。

对于医院的这种做法,他认为极度不合理,因为同样学的临床科目,同样考的执业医师资格证,同样做的是临床工作,凭啥麻醉就划分为医技科室了?

对此,他分析道:“这跟科室领导在医院的话语权重有很大关系。”

确实,一科主任往往是“全科的希望”,他不仅仅是科室的领导者,更是为团队争取利益的倡导者,他们在医院里的话语权重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科室地位的高低。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麻醉医生的身份定位一直争论不休,而此次反响更为激烈,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在三明医改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 身份的定位是关乎“真金白银”的较量,而不只限于地位上的体面


三明医改“541”薪酬分配制下,身份定位关乎“真金白银”

关于“541”薪酬分配制,早在2019 年《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研究》一文中就对其进行了介绍:在医院工资总额下 按照5:4:1的比例 划分医生与技师、护理与药剂、行政后勤等团队的工资额度,每年根据人员职称、数量等变化情况对各团队工资额度分配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并重点向医技人员、一线人员、贡献突出人员倾斜。

同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官网发文《尤溪县总医院:以全员目标年薪工分制延伸三明薪酬改革最后一公里》,文中明确:按系列划分全院工资总额。医生(技师)占全院工资发放总额的50%左右,其中医技系列占9.5%左右,其他人员占10%左右;护理、药剂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40%左右,其中护理团队占36%左右,药剂团队占4%左右;行政后勤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10%左右。

众所周知,当前三明市对医院员工实行目标收入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

年薪制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其中,基本年薪(按照各类人员人数、职称核定,不分医院等级)标准包括:主任医师30万元、副主任医师2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住院医师15万元等;绩效年薪则按照医疗服务收入、医保基金相关结余之和的10%提取,并与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目前,政府会先根据每个医院的人数和职称,按“目标薪酬”核定一个“预发放工资总量”,每个月先按职称预发,年底计算总工分,多退少补。

到了年底,医院内部要确定分配方案。医院职工分为不同群体,按总额比例分配,各群体间每年分配比例不同,但有上限。

在三明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三明医改再出发⑤:公立医院薪酬改革 看三明之变(健康报)》一文中就明确规定了最高薪酬比例—— 技师、药师为同级别医师的80% ;护师为同级别医师的70%;行政后勤人员为医师平均年薪的40%。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更能明了科室定位在年薪制下的现实作用。

在如今宏观上的全球经济下行,微观上医院的倒闭、降薪、裁员,这些都在阐明寒潮时代具有稳定收入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医院的“奇葩操作”,可能会寒了许多麻醉医生的心。


麻醉,为何不该定位为医技科室?

这里,可以从麻醉师到麻醉医师的称呼转变说起。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对麻醉专业缺乏了解,大多数医院都没有建立独立的麻醉科,麻醉只是隶属于外科中的一个小组,从事麻醉的往往是护士和技师,所以当时被称为“麻醉师”。

到20世纪80-90年代,麻醉科才从大外科分离出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发展,麻醉医学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麻醉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走向正规。

来自江苏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麻醉医生说道:“现在大学里专门开设了麻醉专业,麻醉医生都是五年本科正规培养出来的,此外还要规培三年,读硕读博的话还得延长培养周期。”因此,麻醉师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旧称,如今再如此称呼麻醉医师,确是对他们职业的不尊重。

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麻醉师这个称谓,大多数麻醉医师是反感和讨厌的。

然而“医”字之隔,隔的是专业上的“千山万水”。

这位麻醉医师继续解释道:“以前麻醉师主要专注于麻醉操作,但对患者的情况把控较弱。现在,各种穿刺只是麻醉医师的基本功而已,那些都只是皮毛。麻醉医师真正的看家本领是术中管理,是呼吸、循环和人体内环境的调控,是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当然,这就要求了麻醉医师不仅要反应快,而且要知识全,就是内外妇儿都要懂。”

此外,他还强调:“没有好的麻醉,外科手术根本没法做。比如一个外科最简单的阑尾切除手术,听着非常简单,但如果是一位高龄患者,有心衰,呼衰,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基础病,手术能不能开,就看麻醉医师的水平了。而手术一旦开了,压力全在麻醉医师身上。”

因此,在他看来,麻醉医师与其他临床医师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己不能收病人,但这怎么能成为部分医院不把麻醉划归为临床科室的借口呢?

而且,随着现代麻醉学科逐渐涵盖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心肺复苏、疼痛处理等范畴,麻醉医师的舞台也不再局限于手术室,而是在医院的很多领域、很多危急重症的抢救场景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其实早在1989年5月3日,卫生部对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出台了里程碑式的“12号文件”。在《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卫医字〔89〕第12号)文件中, 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


此外,麻醉医师对于医疗行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家常常戏称麻醉医师是最缺少阳光和紫外线照射的人,因为他们常常早出晚归,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所以有人也将麻醉医生称为“缺钙医生”。大家也常常心疼麻醉医师是医院里加班最多的人,因为手术不停,麻醉不止,所以他们也成为了从来不休息,会忍渴,挨饿,憋尿的“超人医生”。

在业内,曾流传着一个段子:

一个病人问麻醉医师手术风险高不高,麻醉医师生告诉他:“中国手术中因麻醉而死亡的概率已经降到了十万分之一,但麻醉医生的死亡率接近万分之二,别担心,在手术中我死亡的概率是你的十几倍!”

戏谑的背后,何尝不是麻醉医师无可奈何的自嘲和对悲惨命运的控诉。

关于麻醉医师的过劳现象,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五任会长米卫东曾进行过一项覆盖25000名麻醉医生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 70%的麻醉医生日工作超过10小时 。还有数据表明,部分三级医院麻醉医师每日工作超12小时,一个夜班甚至会有连续10台以上的急诊手术。

2017年,发表在 Public Health 的一篇回顾性研究就指出——过度劳累是中国医生的无声杀手。研究总结了2013年至2015年间报告的医生过劳死病例,分析发现,猝死发生前,半数以上医生曾连续工作8~12h,其中有11名医生连续工作≥24h,且指出 猝死最常见于麻醉科,占所有病例的 26.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