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地缘冲突等系列挑战后,全球城市的经济系统总体呈现复苏态势,顶尖城市依然牢牢掌握全球经济支配能力。伦敦、纽约、新加坡具有突出的经济综合实力,东京受到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影响经济总体表现不佳。
指数1: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的经济维度
全球城市实力指数的经济维度
反映了城市在
市场规模、市场吸引力、经济活力、人力资本、营商环境、营商便利度
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023年排名前十的城市是
纽约、伦敦、北京、新加坡、苏黎世、都柏林、旧金山、日内瓦、华盛顿特区和东京,
名单较去年总体稳定。纽约在GDP、工资水平等指标上均排名第1位;伦敦在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方面表现突出;北京因其超大经济总量以及首都地位,在市场吸引力、人力资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加坡因营商环境指标中工资水平较高而排名有所提升;东京则因为受到GDP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排名由第5位迅速下降至第10位。
2017—2023年主要城市全球城市实力指数经济维度排名情况
来源:2017—2023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
指数2:创新城市指数(ICI)
澳大利亚2thinknow研究机构发布创新城市指数(ICI)榜单,基于
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评估500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情况。2022—2023年排名前十的创新城市是
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洛杉矶、波士顿、首尔、旧金山—圣何塞、休斯顿。
东京、纽约位居前列且十分稳定,城市的综合创新发展潜力较强;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在2021年排名下降后回升至高位,主要由于创新发展战略的优化及对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首尔、休斯顿近年来排名上升较快,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增强;北京、上海等城市排名下降明显,在全球创新城市中的支配能力还有待提升。
2018—2023年主要城市创新城市指数排名情况
来源:2018—2023年《创新城市指数》
指数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IHI)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团队研发,聚焦全球典型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从
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
三大维度,对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进行追踪评估。
国际创新版图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美城市领先优势依然显著。
2023年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是
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北京、伦敦、波士顿、粤港澳大湾区、东京、巴尔的摩—华盛顿、巴黎、上海。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较强的创新要素集聚与辐射效应。美国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波士顿等长期排名前列;亚洲城市进步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上海、首尔、新加坡等近年来排名逐步上升。
指数4: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121个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总体上看,金融市场加速恢复,全球金融中心评分整体上升。
2023年9月(第34期)排名前十的城市是
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旧金山、洛杉矶、上海、华盛顿、芝加哥、日内瓦。
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排名保持不变,其他城市排名呈现小幅度变化。美国金融中心表现突出,十大金融中心有5个来自美国;亚太地区金融中心表现良好,中国头部金融中心排名稳定。
2022.3—2023.9主要城市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情况
来源:2022年3月—2023年9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指数5: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ISCDI)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发布,基于
港口基础设施、航运服务软实力、商业环境
等指标全面衡量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2023年前十名分别是
新加坡、伦敦、上海、中国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比雷埃夫斯、宁波舟山、纽约—新泽西。
相较2022年,前十城市总体保持稳定,雅典—比雷埃夫斯和宁波舟山排名各攀升1名,纽约—新泽西下滑至第10位。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影响,国际航运资源集聚与配置能力随着货物流、贸易流、资金流等要素逐渐东移,亚太地区航运中心能力不断增强,
新加坡、伦敦、上海作为全球三大航运中心领衔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