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3
月
8
日)一大早,一条重要的财经新闻在朋友圈刷屏:
3
月
7
日,在列席“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会议的时候,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与代表进行了交流。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黄云说:“从源头上来讲,我非常赞成新股发行注册制,但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要加强监督,对上市企业的后期运行监管落实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IPO
注册制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然后
黄云
表示,有没有可能在科技板块率先推动
IPO
注册制,类似于美国纳斯纳克,然后再更广泛地推广,
这样也有利于股市的正常发展。
刘士余听完随即回应:“你是机械工程的教授,却对我的政策这么感兴趣,提了这么好的建议,怎么这么懂我。”
上图:《证券时报》关于上述新闻的报道。
这段对话向证券市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科技板块”率先推动
IPO
注册制,是完全有可能的。
注册制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里确定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实质,是把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权利交还给市场。
如果实施注册制,意味着
A
股将变得像美国股市、香港股市一样,企业只要想发行股票,只要备齐材料,完成应该披露的信息,就可以发行上市。发行价格、发行数量、融资额、发行时机,都交给企业自己定。监管部门主要在事后监管,对欺诈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在注册制下,常常出现企业暂停发新股,因为市场给出的价格让企业家觉得不划算。还会有大量的
IPO
,新股上市后会跌破发行价。
中国官方曾试图在
2015
年实施注册制改革,但由于发动了一场“国家牛市”,一切都被改变。最终以暴跌结束,引发史无前例的大救市,造成货币超发和人民币连续
3
天大幅贬值(
2015
年
8
月)。随后,注册制改革一会儿搁置,一会儿提速,最终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没有提及注册制。据称,今年证券法的修订,也不涉及注册制。
但民间一直认为,随着
IPO
节奏提速,不宣而战的注册制改革已经启动。此次刘士余的表态,似乎证实了这种推测。
新三板目前施行的就是注册制。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市场自
2013
年
12
月全面启动以来,才三年多时间就挂牌了超过
1
万家企业;而整个主板、创业板市场,搞了
20
多年也才
3000
多家挂牌企业。由此可见,注册制对于主板意味着什么。
“在科技板块率先施行
IPO
注册制”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深沪股市目前没有所谓的“科技板块”,
那位重庆代表想表达的,或许是创新企业可以采用注册制的方式挂牌。
那么,不管是在创业板、中小板挂牌,还是新设立专门的科技板块挂牌,
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中小市值股票供应量大增,对创业板、中小板股票构成重大利空。
目前创业板市盈率中位数为
94
倍,中小板市盈率中位数为
72
倍。这种高度泡沫化的现状,显然是无法继续维持的。
所以我早在去年
12
月,就把创业板、中小板的股票,整体列为
2017
年最危险的资产。
虽然其中少数优秀企业未来会上百倍地增长,但大多数公司很难有机会长期维持其高估值。对于散户来说,整体风险是巨大的。
但对于科技、创新类企业来说,对于实体经常来说,注册制却是重大利好。
一方面,打通了风投退出的渠道,将让创新类企业更容易获得早期投资;另一方面,
IPO
规模的扩大,让已经初具规模的创新企业可以获得股票发行的融资渠道。这其实也就是我此前多次提到的“印股票的时代”。
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注册制改革应该尽早实施!
【本文为刘晓博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