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上周我单位一位同事突然离世,79年生的,正值壮年不仅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更是家庭的顶梁柱。对我们来说,失去了一位好同事,但对他家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小孩仅5岁,爱人以前做行政类工作,据说现在全职带小孩。
这位同事是高级工程师,收入在成都也算不错,满足中产的标准,可现在突然离世,家庭收入降为零,这种落差可想而知。以前这种事情也听得多,可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对心理的冲击也非常大。
如何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当重疾、意外突然降临时不至于让家庭生活水平发生大幅波动,尽早做好家庭资产配置、财务规划和保险配置等十分必要。
1/保险
很多家庭往往因为一场大病返贫,配置保险显得十分必要。保险的种类很多坑也不少,保险姓保,主要起保障作用,不建议将投资和保障混在一起。
医保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做为医保的补充,我更喜欢消费类保险。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首先配置家庭经济支柱的保险。目前给夫妻和女儿买了一款消费性保险,三个人总计年保费1000多元,感觉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消费类保险。
这款保险不限病种,重疾和意外都可理赔。很多重疾险要当心,仅限一些特殊疾病,很可能出险了同样不能赔付。给老年人建议配置意外险。
2/房产
除了自住房,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配置一套投资房,选一个地段好,开发商口碑佳的楼盘。用租金可以抵扣按揭,也相当于定投房产。我有同事每年买保险的金额从几万到10万不等,属于投资兼保障性的保险,我更喜欢将这部分资金配置优质房产。
在家庭遇到紧急情况时,投资性房产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或卖出套现筹集应急资金,同样能起到保障功能。同时作为一类资产,可享受长期升值的同时还能靠租金为家庭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案例:2014年在中心城区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小户型,总价约76万,首付38万,用公积金按揭贷款38万,月供约2150元,现在月租金约3300元。装修家电费用约10万,租售比约4.6%。当前市场价约200万,考虑房价升值和租金收益肯定能跑赢理财型保险和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
3/指数基金
一个家庭要么男性比较喜欢理财,要么女性比较喜欢理财,很少有两夫妻同时喜欢的。如果一个家庭配置了大量的权益类资产,假设某天发生意外,留下的一方根本不懂怎么打理这些资产该怎么办?
股票和基金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之一,遇紧急情况随时可以变现。在配置金融资产时,优先考虑指数基金,万一未来发生小概率事件,指数基金分红能为家庭带来现金流。即使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人一样可以长期持有这些指数组合,而股票却不同,存在退市的风险。
指数基金组合不仅可以留给夫妻的另一半,也可留给下一代。
案例:
当前在家庭资产中配置了养老组合和教育组合,也是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的一种手段。
4/合理利用杠杆
不敢负债或过高的负债都不可取,应根据家庭的收入水平拟定合理的负债水平,房贷作为一种长期低利率贷款可以加杠杆,将多出来的资金分散到其它投资上。
45岁以前,家庭的收入一般是走上升曲线,45岁后收入增长可能会逐渐减缓并可能走下坡,这时宜逐渐降低家庭负债。
做好计划当发生小概率事件家庭收入大幅降低时,能迅速降低负债,比如卖出一套闲置房产或用投资资金归还贷款。
5/ 1+1>2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时刻保持进步,不要把经济来源寄托在对方。很多女性在生小孩后就成为了全职妈妈,家庭的收入全靠男性,一旦发生意外,家庭的生活水平很难保障。
工作不但能为我们带来养家糊口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吃穿行只是人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还有更多精神层次的需求。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家庭甲:男性年入100万,女性无收入;
家庭乙:男性年入40万,女性年入30万。虽然家庭甲的年总收入远远高于家庭乙,但家庭乙的抗风险能力要远大于家庭甲,这就是所谓的1+1>2的典型案例。
6/总结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赚钱易守财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担负着家庭的重担,合理规划可以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发生意外不至于大幅影响家庭的生活品质。
家庭优先配置基本的保险,其次是固定资产,在有闲置资金的情况下才考虑投资理财,夫妻双方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不要把所有的经济来源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收入较高的家庭应通过资产配置增加家庭的被动收入。
意外发生的概率虽然很低,但需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