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古今不同时代的酒量对比?
说起喝酒,无论是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是“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陶渊明,又或者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古人的酒量非常厉害,现代人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但古人真的就那么能喝吗?
想要衡量一个人的酒量有多大,最主要得看他喝的酒的度数有多高!
最初的酒精饮料应该诞生于原始时代
原始社会中常见的食材是采集品和兽肉,所以传说中最早的“仪狄造酒”应是野生植物酒。
进入农业社以后,谷物很快成为主食。
人们在吃饱喝足并有了余粮的基础上,开始用粮食发酵来酿酒。
殷商时的酒已有了好几个品种,如小米酿的秫酒、稻米酿的醴酒和黄米酿的鬯酒等。
后来的周人就曾把君臣酗酒作为殷商亡国的主要原因。
但这一时期的酒往往度数很低。
原因是利用蘖这种可以自行发酵的谷芽酿制的,就和现在的低度数啤酒差不多。
在距今5000年的西安米家崖遗址中,就曾发现这种酒的残渣。
而这种酿酒技术不久后便被度数稍高的酒曲酿制酒所代替,所以在传统文化中,酒又被称为“曲秀才”或“曲道士”。
纣王时期的饮酒无度 还是因为酒精度数较低
东汉时,出现了被称为“九酝”的新酿造方法,使酵母菌反复发酵,以提高酒精浓度。
这时的酒精含量最高可达到20度,但一般的酒还是停留下10度+的水平线上。
正因如此,古代的发酵酒难于保存,人们也不可能喝陈年老酒。
我们现在所喝的白酒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蒸馏酒。
但无论是高粱还是蒸馏技术,都是在蒙元时期才传入中国的。
据记载,元代时蒸馏技术和蒸馏器从西方传入中国,人们这才学会了蒸馏粮食酒醪。
即将酒醪加热,得到酒精浓度高的酒气。
再将收集好的酒气冷却,变成无色的酒液。
这种酒液便是辛辣浓烈的白酒,度数可达到30度到65度不等。
公元3世纪 希腊手稿上的蒸馏技术草图
极具蒙古特色的 马奶酒
那时的蒙古人普遍喝马奶发酵酿成的马奶酒,其蒸馏技术是从阿拉伯人那儿学来的,蒙古语称作“哈喇基”。
所以在元曲和元杂剧中,很少再见到“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句子。
元杂剧《小尉迟》中的“去买一瓶打喇酥,吃着耍”,这里的“打喇酥”就指白酒。
当时的白酒还按照香型分类成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和馥郁香型。
至此,烈酒开始盛行,再喝度数低的米酒自然就显得不够劲儿,也不尽兴了。
景阳冈的酒在今人看来也是不过如此
所以,不管是李白豪饮三百杯,还是武松狂饮十八碗,都并不能代表其酒量有多大,只能说明肚量不一般。
毕竟那个时代的酒度数在今人看来似乎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