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之后再无抗战片?
军武菌看到了很多粉丝对于中国近年来播出的抗日剧的评价。
▲
后台留言
老实讲,军武菌真的很心痛,中国的抗战剧走了几十年,怎么就走到了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细数一下,整整十一年了,但当年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时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这部几乎创下中国抗战剧口碑之最的经典之作,可以说给中国的抗日剧趟出了一条生路。
如今它的“后浪们”--中国抗日神剧,将这些“前浪”拍死在了沙滩上,然后再亲手把这条生路给生生断了。
而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等日军听了都心胆俱裂的操作......一次又一次刷新大家的底线。
所有人都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一份份近乎满分的试卷都摆在面前了,连照着抄都能抄到不及格。
要追究起,谁将这些令人倒胃的烂剧端到观众面前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想肯定有人把这个大锅首先摔倒了导演和编剧身上,事实上,问题出在观众内部啊!
2012年左右,是中国抗战神剧“遍地开花”的时代,据统计,当时横店影视城接待的剧组一共就150个, 其中有48个剧组是拍抗战的,“去横店一看, 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说名字可能不知道,但是说一下这部剧经典的桥段,或许大家就有印象了。
前一秒,还在被十几个“鬼子”侵犯苦苦求饶的女二,后一秒自动穿上裤子,小宇宙爆发,凭着一把弓箭,以一己之力将十余个日军屠戮殆尽,无一幸免。
这部今天能令人喷出翔的电视剧,却创下当年的收视神话。
在帮助地方卫视同时段收视率闯进全国卫视前三名后,又拿下数字电视点播回看收视率排行榜和百度视频点击率总榜双料第一
。
为什么抗日神剧这么受欢迎?因为抗日神剧的受众,实在太广了。
上至爷爷奶奶那一辈,下至刚上小学的孩子们,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了抗日战争的那段历史,对日本人深恶痛绝。
尤其是长辈们,现在说起抗日那段历史,说到激动处,一把鼻涕一把泪都是常
什么《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一起来看流星雨》,这些剧他们哪儿能看得懂,也就抗日剧能追一追,毕竟没有那么多花样,看到日军就是干就完了。
二八大杠,能飞上天,还能停火车,你就说意外不意外?
桥段越新奇,越匪夷所思,老人看得越是激动兴奋,哪里讲什么逻辑。
抗日神剧里,“鬼子”是怎么弱智怎么来,死法更是千奇百怪。
扮演日军的群演在横店,一天最多时能 “死 ” 上8次,还有人曾大胆估算过 , 横店“消灭的鬼子 ” 可能已经超过10亿 , 摊开来可绕地球两圈。
也难怪会有网友调侃,“日本鬼子用了十四年才逃出中国”。
在那场中国近代堪称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而日军伤亡仅130余万,甚至不到中国伤亡的20分之一。
如果说侵略的日本军人们成为了只会喊“八嘎呀路”的一群白痴,那费劲千辛万苦将他们赶出中国的中国人又成了什么?
到了这个小鲜肉,流量明星盛行的今天,当年的抗日神剧那套不管用了,于是便改头换面成“抗日青春偶像剧”,来迎合年轻一代的观众。
而中国的“土八路”,成为了一个个着装讲究、肤白貌美的大帅哥,在面对敌人的凶猛的炮火,甚至也不忘在战场上耍帅。
看这些“抗日偶像剧”的迷妹们哪里管战术合不合理,道具对不对,符不符合历史,只要哥哥们帅就完事了。
所以说,
正是有品味低下的观众支持,才让那些烂片有了市场。
《灰猎犬号》就是一个例子,这部电影够专业吧?很多军迷看完之后都表示一知半解的海军片,看看在国内反响如何,有多少人真的看过,甚至听说过这部堪称近几年最好的海战片?
当然,肯定有人说了,这是外国的电影,中国的抗战片没法相提并论。
就拿国内的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当年这部由《士兵突击》原制作班底打造的电视剧,在《士兵突击》的优秀口碑收视帮衬下,才卖出了单集150万的价格。
而抗日奇侠呢,就是那个拍出了“手撕鬼子”情节著名神剧,在山西、江苏、广东、北京都成为收视冠军,二期更是卖出了一集200万的高价。
▲还有很多人连是“8年抗战”,还是14年抗战都不知道
在这样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制片方们又何苦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抗日神剧《箭在弦上》的编剧九年,或许很多都不认识,但同样由他担任编剧的《宝莲灯》、《魔幻手机》,大家一定都看过。
能创造出这样两部电视剧可以说是无数人的童年经典的编剧,你说怎么可能不知道弓箭敌不过枪弹这样简单的事实。
这是我从其他网站上找到了当年对编剧九年的一段采访,你看,
九年一点都没有降智,他才是聪明的,做的东西就是观众爱看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当一部电影电视剧从剧本上先坏透了,就算是娄烨、贾樟柯来执导演,别指望能结出什么好果子。
而不同于现代都市剧,战争剧对编剧的能力要求更高,不仅得懂武器装备,战术指挥,还得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但抗战剧的编辑门槛,却尤其之低,甚至就连写女频小说的作者都能在其中混到一席之地可想而知。
编剧不懂战术,于是著名抗美援朝电影《我的战争》中,就出现了臭名昭著的“人海冲锋”。
密密麻麻的志愿军朝着敌方阵地冲去,将我军三三制步兵突击战术丢到了九万八千里之外,是赌敌军的机枪里没有子弹了?还是敌军的飞机载不动弹了?
关键是这还是外国电影拿来黑中国经典桥段,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当然只要编剧胆子再大一点,我军都能拿着AK和日军正面交锋,这样的史诗级场面都能给你找出来。
中国有好的编剧吗?当然有,《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肯定肯定算一个。
为什么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被屡次拿出来和抗战剧比较,正是因为其无处不在的令人震撼而又感动的细节,堪称抗战剧的活标杆。
如果说《亮剑》反映的是我军不畏艰难,感觉向敌人亮剑的无畏精神的话,《我的团长我的团》讲的是抗日战争该有的样子。
没有手撕鬼子,没有裤裆埋雷,也没有tm的肤白貌美的小鲜肉,没有战无不胜的中国军队,有着只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他们操着一嘴方言,
哪有什么雪茄红茶,浑身脏兮兮的他们生来就是炮灰,一顿猪肉炖粉条就能让大家开心半天。
而且,曾有军旅生涯的兰晓龙,知道轻机枪用得久了要换枪管,知道马克沁要水冷,也知道步枪要维护和清理,能从子弹声音判断炮的口径,就连步枪机枪冲锋枪子弹声音都是不同的。
而大量有史可据的道具更是首次在国产战争剧里面出现。
▲
丧门星戴的亚德里安头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