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DeepSleep”,为什么是这个省?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无量仙翁”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建议 ·  2 天前  
江西法院  ·  分手后,他开车撞向前女友的现男友...... ·  3 天前  
江西法院  ·  分手后,他开车撞向前女友的现男友...... ·  3 天前  
扬子晚报  ·  江苏南京突传巨响!原因查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今年最好的私影像来了 |《洗头记》放映+导演现场交流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8-23 21:13

正文



《洗头记》是一次极具温度的自我反思的成果。一位父亲试图找出自己与孩子之间微小裂痕的根源,为此他选择回溯父与子的 影像记忆 独具特色的结构和悬念设置,从影像内容中自然地生长而出。作者在拍摄中直面自己的缺陷,再加上影片独特的拍摄背景,也让影片内容具备了相当强的公共性。


康世伟坦言,拍摄这部影片,直面父子关系,剖开自己的弱点很艰难,他剪辑结束后影片中的很多片段都不敢再看。他甚至还陷入了伦理困境,因为导演和父亲的双重身份而挣扎。拍摄原本可以呈现更多冲突矛盾,但面对儿子心软了,职业和亲情该如何选择?作为监护人,他还担心儿子慢慢长大会不会对影片有意见?


“观察自己需要一种立场,需要一种勇敢的态度。” 康世伟说,拍摄私影像,导演要正视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故事制造者,与其想方设法平衡,不如心怀坦荡介入。



影片信息



这部电影讲述了新冠疫情期间一位被困家中的父亲(导演本人)为改善与儿子的关系,主动为儿子洗澡洗头的故事。3岁儿子有“俄狄浦斯情结”情结,对母亲过于依恋,而对父亲莫名抗拒,致使父亲有些嫉妒。疫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修复亲情的机会。在日常的琐碎中,偶尔的争吵、短暂的分离、给儿子吃药、带儿子做核酸检测等生活细节,两人的关系变得逐渐牢固。


与此同时,这位具有深厚中国传统观念的父亲慢慢意识到在教育儿子方面的缺陷。如男性沙文主义的面子观,将儿子视为自己虚荣心的表现,偶尔的情绪爆发,都使他在家庭伦理及自我成长的反思中深刻觉醒。



*《洗头记》剧照


现场嘉宾


康世伟,文学博士,纪录片导演,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东京)中方制片人,厦门理工学院教师。

代表作包括:《轮回情》、《广场上的舞蹈》、《暴走风尘》等。作品曾获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华盛顿华语电影节 “最具社会价值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提名、华语音乐影像志“最佳导演”奖,中国民族志纪录影像展“银收藏奖”,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最佳纪录电影提名奖”等。执导的纪录片在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BC,日本NHK,凤凰卫视等媒体播出。



时间

8月24日(周六)

14:30-16:30


地点

麓湖艺展中心·学术报告厅


扫码报名




导演访谈

凹凸镜DOC 对话康世伟


凹凸镜DOC:片头提到你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想当一个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愿望?


康世伟: 可能会被很多人误会这是一种传统观念,希望传宗接代、希望有个儿子,其实不是的,我就是希望有个小男孩陪我一起玩,就是那种很单纯的想法。


凹凸镜DOC:你想象中的和实际道一进入生活之后,有哪些是与你的想象不符的或者比较有冲击到你的?


康世伟: 总体来说,比较符合我对儿子的想象。让我觉得冲击到的是人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就是你永远看不到一个人的成长。他就在你身边,尤其是你每天看到一个人的话,那你是肯定看不到他的成长。如果说你五年,十年见到一个人,那可能你能看到这个人的变化,但你每天看到他,你反而看不到他的变化。陪伴导致了一种对他成长观察的一种疏离。突然一下他有这样的一个能力了,突然一下他有那样的能力了。


凹凸镜DOC: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把自己的孩子作为拍摄对象?


康世伟: 从我吃他妈妈的醋开始,他每天就说他很爱妈妈,对着爸爸说,不爱爸爸,我不爱爸爸。就从那个点开始。我想要拍关于他的纪录片。我相信会有变化。因为我觉得我儿子一定会很爱我,那他为什么老是要说不爱,我想找出为什么?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给他洗头,然后就开始了拍摄。



凹凸镜DOC:父子之间的互相表达,可能不会像和母亲一样那么直接。


康世伟: 对,因为都是男人,男人本身可能有一种内敛和沉默,就是不管关系好不好,感情都会很收敛。在父子的关系下。这种关系要把它拍出来,要让观众看到其实是挺难的。


凹凸镜DOC:你在影片中有很多类似于内心告白的反思,如果不是因为拍摄纪录片,这些话你会直接跟道一讲吗?


康世伟: 相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长度来说,记录的时间一定是很少的,那在这个记录之外,我还是经常会跟道一讲,很坦诚的跟他讲我的感受。也会很坦诚的跟他讲爸爸哪里做的不好。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性格。好和不好的事情,我都喜欢分享过程。我觉得我们不定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正面的,负面的或怎么样,它都是一种分享情感的过程。情感正是因为被分享,它才能够慢慢的积蓄增长。这也是我拍这部纪录片过程中收获到的。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来说,它也是一个情感分享的过程,有了分享,我们的情感才有了慢慢的积蓄,有了慢慢的积蓄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转折。


凹凸镜DOC: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你带道一去海边玩,道一其实从小就对水很敏感,所以你一直不断地要求他要勇敢,事后你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父亲的虚荣”,可以具体谈一谈吗?


康世伟: 我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无意的,你这样把他用水冲一下,难道别人就勇敢了吗?这个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但那个时候充斥在我大脑中的,可能一方面有一时的冲动,另一方面也有原生家庭带给我的那种“父亲的虚荣”。我在拍这个片子之后,我就意识到了,现在我不会跟道一说,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他只要快乐和健康就好。



凹凸镜DOC:道一是你的儿子,当把这样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的时候,和以往的拍摄经验会有哪些的不同?


康世伟: 他第一次看这个片子,他觉得太好看了,那以后他还会觉得好看吗?人都在变化,等他长大了,看到爸爸拍我半裸身体在洗澡,还在大荧幕上放。那他会怎么想,这就是一个关于拍摄伦理的不同点。


还有一个就是情感交织的不同点,之前的拍摄对象,都是我的朋友,在社会上遇到的人。我跟他们没有太多羁绊。我们在这个纪录片,它不仅有一些我们在成长中的开心时刻,也有很多酸甜苦辣。


每次看这个片子都是需要勇气的,比如说像《归途列车》或者很多纪录片里的矛盾,你觉得看起来很精彩,但当你看你自己,尤其是自己儿子的时候,你会心一下就软了。


凹凸镜DOC:你这部片子拍摄了大概六年,你是如何去处理大量的素材,以及在后期剪辑中如何去梳理出这样的故事结构?


康世伟: 故事结构是在拍的时候就有想过。在拍的时候你就会自觉的想我们需要哪些素材,那对于导演来说,好像是一种天赋,或者说是一种天性。你知道你想要哪些素材,当然这也是前面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进行反思之后,才觉得这个故事可能会是这个样子。这个故事结构并不是说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形成的,前期就形成了,后期加了一些像倒叙那些文学修辞性的东西。


凹凸镜DOC:像这样的私影像,更好的画质,更创新的方式和更多的记录之间,你会更倾向于哪种?


康世伟: 纪录片和剧情片一直有一个不同在于到底是信息优先还是美学优先。这个纪录片,因为它确实是信息优先,因为它有一部分的属性是属于新闻属性的,你能够抓到那个信息最重要,到底用手机拍还是相机拍,它的画质怎么样?像看新闻一样,我们不会在乎新闻画质,我们更在乎新闻内容。纪录片从它诞生之时起,就是 反美学 的。现在很多纪录片,都有逐渐朝着一种电影美学化的发展倾向。从我个人来说,是持怀疑态度的。


凹凸镜DOC:这样一个私影像的拍摄,你作为观察者,同时又是一个主角,一个介入者,你如何去平衡这两者之间?


康世伟 :与其想方设法追求平衡,不如心怀坦荡介入,正视我既是观察者又是故事的制造者。因为作为一个参与式纪录片,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先入为主的性质在里边。在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不适应,但是随着我自己拍自己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适应了,慢慢的也让自己放下了一些戒备。类似于有两个我,我在看自己跟自己打交道的感觉。这个过程虽然有点复杂,不一定有说那么美好,但我还是很坦荡的面对我自己拍摄自己的这个过程。


凹凸镜DOC:片尾道一给你的回答其实是一个很温馨的答案,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康世伟 :觉得超级开心那个时候。就一下子感觉天亮了。即使是我猜想他可能也是因为他长大了,他情商很高,他想让爸爸更开心,反正也没有其他人在场,他可能这么说,即使这样,你逗爸爸开心,爸爸还是很开心,我觉得家人就这样。


凹凸镜DOC: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你很擅长的事情就是观察别人。在这部影片中,你要不断地去观察自己,你觉得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吗?


康世伟: 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观察自己需要一种立场,需要一种勇敢的态度。你观察本身很简单,但是观察并呈现出来,这需要勇气,也是很具有挑战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我不是很敢看这个片子,实际上是我呈现了一些自己的弱点在里面。我们经常说想看开心的事情,那不开心的事情,可能不会那么想看,但是又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一位导演,我有想表达的东西,所以说我需要去把它呈现出来。




凹凸镜DOC:你之前的一些影片经常都是跨国合作,你可以分享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吗?


康世伟: 有很多的偶然性。最核心的就是参加提案大会。一部影片不要等到做完之后我才想怎么样把它推广出去。影片推广的最佳时机是在影片做完之前,而不是之后。另外,跟国际制片人保持联系,因为很多时候纪录片人的拍摄多多少少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即使你是一部观察式纪录片,有时候你自己的导演的主观性仍然会出现在你的影片中。导演的性格,为人处世,也会出现在影片中。制片人不只需要了解你所讲的故事,也需要了解你,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讲得出什么样的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