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可到上海的第一周。
对这座城市她并不陌生。高中和大学时候都来过,每次呆的时间都以月为单位计数。所以,对待工作地点的变化,她没有太多的不适应。
而且,很多闺蜜都在这里。
第一个周末,理所当然是姐妹们的团聚。
团聚的地点在一家网红餐馆。姐妹 A 也尽足了地主之谊:提前 2 个小时过来取号排队,其他人则陆续在约定时间到达。
久别重逢,自然相见甚欢。谈天说地,氛围其乐融融。
直到张可抛出了一句:
现在压力大吗?
所有人的眼神突然由晴转阴。张可见情况不妙,本准备用《我的前半生》来扭转话题走势,奈何闺蜜们已经迫不及待拉开了防洪的闸门,一发而不可收。
于是,接下来围绕房价、物价、孩子教育等(甚至还有这几天的气温)激烈地展开了讨论,情绪激动之处,语调上扬程度引来隔壁桌阿姨的注视。
这给初来乍到的张可一个下马威。
张可也是老江湖,既然已失控,那就顺势再做个引申,抛出第二个问题:
那准备回老家吗?
得到的答案竟出奇的统一:
不
。
这让她有点小惊讶。
A 说,回老家后,生活多无趣啊!
虽然说在两个城市生活留存下的钱差不多,但体验完全不同。 1 万块剩下 3 千跟 5000 元 剩下 3000 的逻辑不一样。
明星开演唱会,上海基本是必到的一站;想参加的活动,无论多么小众,都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想吃的东西,无论哪个价位,都能找到合适的。
回去后,可能周末就只能看看电影打发时间了。
人最重要的不就是体验吗?
B 说,我的工作是金融,回老家的选择就只剩下银行系统了。
而且,职业发展的通道也窄了。
在这里,至少个人能力因素占比还更大,或者说,靠这个还是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但回去后,家庭资源显得更加重要。而自己的这方面资源,约等于 0 。
更可怕的是,一旦回去后,要想再回来,就更难了。
C 说,好不容易出来了,怎么也要在这里把孩子拉扯大。
教育资源完全不对等。
出来后会发现,现在已经不像我们小时候了。
一线城市的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英语什么的幼儿园前就开始抓。
我们工作后就发现了,这些软实力慢慢变成了核心优势。
你只会读书只会做事,人家又会读书又会做事还懂更多,怎么拼得过!
反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D 说,回去后的沉默成本真的非常大。
她在上海已经呆了快 10 年了,积累的资源都在这里。
一旦离开了,就相当于重新开始。
这个损失,基本上等于致命。
虽然大家逢场都说,友谊地久天长。但这只是少数的兄弟姐妹情,但其他的朋友,距离远了自然就淡了。
E 一边吃着肉,微微地说了句:老家的帅哥没有这里多啊。
虽然小声,但赢得了其他闺蜜们的点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