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从最初简单的观看,向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方向转变,因此,沉浸式演艺应运而生。
现如今,旅游演出已成为各类景区的标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在300个以上,遍布国内各大旅游风景区。但由于演艺行业的受众群体与其他娱乐形式的受众群体有较高的重合度,加上大量竞争者的入局,消费者的选择也越发多样,真正能从市场中获利的仍是少数。
目前大部分多旅游演出还延续着巡游、路秀、剧场演艺的固有模式,虽然也加入了不少互动的环节,但整体上还是单向的沟通表演形式,无法给游客带来主动式的互动体验,难以满足未来主题公园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要求。但伴随着消费的升级,旅游演艺也从最初简单的观看,向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方向转变,因此,沉浸式演艺应运而生。
沉浸式旅游演艺为沉浸式娱乐的一种,通过科技手段和演出元素,让观众通过“视、听、嗅、味、触”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较之传统旅游演艺,观众不仅仅能“看”演出,甚至还能调动触觉、味觉,参与其中,获得全新的观演体验。
沉浸式演艺主要有三个特征: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及演职人员表演还原故事真实场景;激励游客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参与到表演中来,甚至推动剧情发展;从而,让参与者得到差异化的个性体验感受,获得难忘而独特的“浸入式”体验。
虽然国内沉浸式旅游项目日益火爆,但行业整体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缺乏主题内容:尽管各家纷纷试水沉浸式旅游演艺,但挑战传统旅游演艺并非易事。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要素是摆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很多演出“形式华丽,内容空洞”,本该为演出内容服务的科技手段反倒成为吸引游客的“噱头”。沉浸式体验只是营销手段,演出内容才是核心要素;无论是什么主题,演出内容首先要具有吸引力。
目前内容体验性好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仍数量稀少。场景比较震撼的内容,例如视觉和整体效果,以及能够于行走时体验的内容更适合于沉浸式体验,很像把故事浓缩在一个短的时间里。故事要很戏剧化,现场感受性要很强,但目前内容体验性好的东西暂时还比较匮乏。并非所有的旅游演艺都适合沉浸式体验。这也从另一方面给传统演艺留下了空间。
成本过高: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盈利能力几何也仍有待解答。过去依靠门票等为收入来源的传统演艺,一来拥有旅行社大量的稳定客源,二来可容纳游客的数量庞大,因而在盈利能力上得以保证。但以知名沉浸式娱乐产品“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北京展为例,游客可参观时间仅一个小时,每天参展人数上限为1200人,场内同时参观人数上限仅150人。如果是以高科技为主的沉浸式旅游演艺,成本仍旧偏高。在此背景下,沉浸式旅游演艺在规模效应方面仍有欠缺,如何保证盈利能力,仍是问号。
深挖特色文化: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切实际的浮夸表演无法让演艺项目真正落地,从而造成上座情况惨淡。因此沉浸式旅游演出出品方应更加关注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深入挖掘地主特色文化,从而让演出能够自然而然融入到游客的行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