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极拳具有竞争、防身、健身、娱乐、表演、防病、疗疾和延年益寿多种功能,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各家拳谱对太极拳的描述和有关太极功夫的传说更是吸引了众多太极功夫爱好者,为之一生追求的大有人在。但是,如何领会拳谱,很多人并没有深入考虑。特别是追求太极拳功夫的人在这一方面很容易走向片面,造成功夫老不上身,上了身也不高,最后走向困惑。下面就是“四两拨千斤”、“粘粘随手、不丢不顶”和有关“气”这三个问题来探讨一下如何看太极拳谱。
(更多太极相关内容,请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全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使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虽然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但不等于做到第一步和最后一步自然就有了。其每一步都是后一步的基础,而每一个基础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和汗水的。
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有这些基础条件要做到:一是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二是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三是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四是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五是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六是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七是神气收敛入骨,八是神不外散,就是神气鼓荡,十是周身无有缺陷,十一是周身一家,十二是得机得势,十三是舍己从人,十四是知己知彼,这十几个基础既独立又联系,都打好了才能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这好比盖一个高层建筑,每一层都是上面一层的基础,但不等于有了第一层第二层就不用盖了,第二层照样得一砖一砖的垒起来。又好比走路,从邢台到北京,你得先到石家庄再到保定再到北京,不能说到了石家庄就到了北京了,但每一段路你都得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出来,差一步都不行。不管你是大步还是小步、是坐车还是坐飞机,你空中的运动轨迹一公分一毫米都少不了,练功亦是如此,每一步都不能少。
十几个条件每一个条件都是一个基本功
,比如说“神气鼓荡”,能清楚的说明神气是什么。怎么鼓荡吗?比如“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脚跟上怎么起劲、怎么样在腿上变化、胸中怎么含蓄、怎样在两肩上运动、腰又怎样主宰?你不能朦胧地觉得知道或者大概是怎样怎样,你必须搞清楚,否则你也是迷迷糊糊的练,怎么能上高功夫?自己检验的办法就是你能说清楚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能让别人理解和用身体感觉到效果。再者,每一句话达到什么程度算入门、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初级、达到什么程度算是中级、达到什么程度算是高级?这都是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达到身心两合。
太极拳论是先辈们功夫练到较高程度后,对身体体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到了那个层次后说出的那个层面上的话。太极拳是一层功夫一层理论,我们如果直奔结论而去,简单的靠想象去练,一辈子都不会练出好功夫。
拳谱上的一句话可能是对基本功而言,也可能是对套路而言,也可能是对推手而言,也可能是对散手而言,也可能对什么都适用,需要细心体味,不可一概而论。
拳谱要全面的看,比如拳谱上关于“气”的论述:“气沉丹田”、“气敛入骨”、“气走与膜?络?筋、脉”、“行气如九曲珠”、“气宜鼓荡”、“以气运身”、“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气边周身不稍滞”、“心为令,气为旗”、“气若车轮”等等,既要气沉丹田又要气敛入骨又要气边周身不稍滞,既要气宜鼓荡又要气若车轮又要气为旗,看起来很矛盾其实不然,这要搞清楚,再者你要先有气再去理解,否则就无从谈起,更没练。
再说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很多人认为太极拳与人相较,必须“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否则
就不是太极拳或者就是太极拳功夫不行,这又是片面看拳谱,“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也是分情况的,推手可以,散打有时可以有时就不可以,陈长兴用武要言中讲“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 …”。如果你遇到一个拳击好手,他一秒能打出六七拳,能粘黏连随的上吗?不粘黏连随就不能打吗?
吴公仪和白克服之战相信大家都看过网上的视频,吴公仪的太极拳功夫肯定不一般,而为什么打出来的效果是那样的?他用胳膊砸人家打出的手臂,有时人家打来没砸上,有时人家没出手也砸了下去,空砸一下,整个过程没出现人们想象的“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等太极拳高明技法,太极拳功夫怎么成了这样?难道吴公仪不是太极拳高手吗?其实不然,吴公仪肯定是太极拳高手,否则他也不可能和比自己小那么多的高手擂台比试,而是我们对太极拳功夫的用法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对拳谱的认识产生了偏差。高手相较谁都不可能随心所欲,门里和门外的效果不一样,擂台上和擂台下效果又不一样,以性命相搏时的效果就更不一样!一个会比一个难看,但是一个会比一个实用。传说中的杨露禅和董海川不分胜负,可以想象的出杨露禅也不可能一直和董海川“粘黏连随、不丢不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