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君沂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本科生
王桂淳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
尚昱丞 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
未名湖东南,老生物楼北角,有一栋貌不起眼的小楼,除了门口的一个牌子“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说明身份以外,它和文史楼等其他有些年代的教学楼,没有什么区别。
开门走进,从门口站立的北极熊标本开始,一个动植物世界不动声色地开启了。
标本馆分为两层,一楼是动物馆,二楼是植物馆。
站在一楼的入口向内望:热带的老虎、寒带的雪狐;澳大利亚的鸵鸟,非洲大草原的羚羊……不同经纬、各个大洲的动物密集而又井然有序地浓缩于此。
这些标本有些从标本厂购得,有些由生科的老前辈和标本馆的老师制作。
制作这些标本要经历七个过程:剥皮、鞣制皮张、制作假体、皮张防腐、抷皮、缝制、整姿。
在保存上,浸制标本基本都是完整的遗体,用酒精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它们形态保存比较好但颜色不太好,主要用于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部分爬行类等标本保存,而如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就不大适合用这种方式保存了。
标本馆的工作,也有不少同学主动参与。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陈熙尔对鸟类很感兴趣,会协助标本馆布展鸟类标本。
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小鹀(化名)在上学期就和同学一起,对一层动物馆内所有鸟类进行了拍摄和介绍工作。她们需要把鸟类标本一个一个抬出来,摆在桌子上拍一张照片,然后放回去。之后将标本定种,写出介绍。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由于泡过防腐试剂,标本本身气味熏人,一些大型标本身上还有不少死蚂蚁。“如果不是出于真爱,旁人或许会对这种环境敬而远之。”但对鸟类的喜爱,却成了小鹀和同学们的“滤镜”:带上橡胶手套和口罩,能抱着鸟类标本给它们拍照,“其实还算是挺幸福的事情。”
有没有想过和它们来一张“自拍”?对于小鹀和同学们来说,这也是不可少的工作:如果遇上不容易拿出来拍照的标本,比如位置过高、相机无法拍到,她们就伸长了自拍杆去给标本“自拍”。
如果自拍杆都不够长,就只能搬一个桌子,在展柜外面隔着玻璃拍摄。
尽管在拍照的时候有一些困难,而因为标本变型的原因,有些定种识别起来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但是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整理好的标本,她们依然有一种成就感。
在动物标本区还有一个小小的二层,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昆虫和蝴蝶标本,在它们的翅膀上,也有绚丽的色彩。
而在二楼植物馆灯光的映照下,玻璃罐中浸泡着的植物标本同样流光溢彩,或是鲜嫩的绿色、或是耀眼的金色……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溶液里静静沉睡,仿佛生命从未干枯。
除了罐子里的鲜活植物标本,还有一大批生科同学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不少压制的标本都有历届生科野外实习的影子。
植物标本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要挑选植物完整的组织,最好既有花、又有果、还有枝条,这样才有利于接下来的物种识别;而为了标本的美观和识别,在定型时,要先将标本修剪成观赏性强又便于人们作进一步鉴定的形态,并在纸上按自己喜欢的样子摆放;然后在上面盖上餐巾纸或者报纸,压上比较重的书,风干;最后将干的标本固定在台纸上以后,才算完成标本。
之后则需要的是给标本贴鉴定签,内容包括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种、鉴定人、采集人、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以及采集地的概况。
工作虽繁琐,却不可马虎。据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刘斯敏解释,这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这样的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并了解采集标本的环境,这样有助于人们了解标本所代表的物种本身的特点及其生活环境。
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燕京大学生物系和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标本汇集于北京大学,在生物学系建立了植物标本室、脊椎动物标本室和无脊椎动物及昆虫标本室。此后,标本馆内又陆陆续续增加了新的标本。目前,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馆藏量接近5万份。其中,尚有少量的日本、朝鲜以及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赠送的部分标本。
2005年,这些标本们开始被集中保存,用于展示、教学和科研。2013年,标本馆小楼正式建成,分为三层,地下一层用于存放馆藏标本,地上两层用于展示标本。
标本馆的历史很长,但学校采集生物标本的历史比这还要长,最早可追溯到光绪33年(公元1907年)。现馆藏的秋沙鸭标本,就采集于那个年代。
除此之外,馆内不少植物标本都来自原北大博物部副教授钟观光先生。他于1918年开始,历时四载,共采得植物标本一万五千多号,木材、果实、根茎及竹类标本400多种,海洋动物500多种,建立了由我国学者主持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馆内许多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标本,也来自我国昆虫学奠基人胡经甫教授任教燕京大学十五年间的收获。
可以说,标本馆里的不少标本,尽管生命停留在最美的时刻,实际上却已走过了百年时光。
标本馆在5月末经历了一次剧毒熏蒸过程,目的是为了防止标本出现蛀虫、发霉、受潮等情况,让馆里的各种神奇生物“永葆青春”。到了6月底,生物标本馆将再次开馆。
外观和其他教学楼相差无几的生物标本馆,内部却别有洞天;每个标本背后,也藏着一代代生命科学研究者的心血。6月底,剧毒熏蒸结束,标本馆将重新开馆,但目前标本馆还在建设中,可供参观的时间仍有限,具体时间会另行通知(比如此前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大家敬请期待!
图7、8来自本报记者,图9来自网络
其余图片来自受访者
微信编辑|黄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