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公安  ·  以借钱为由诈骗,涉案金额200万 ·  昨天  
南城公安  ·  以借钱为由诈骗,涉案金额200万 ·  昨天  
新华社  ·  国防部回应! ·  昨天  
上海应急守护  ·  在建工地坍塌致3死1伤,挂牌督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陈代梅团队ACB: 无配体合成原子分散超薄铜掺杂Cs₃Bi₂Br₉用于高效高选择性光还原CO₂为CO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4-12-16 08:56

正文



第一作者:冯彦梅

通讯作者:陈代梅,郭玲玲

通讯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4931




全文速览
Cs 3 Bi 2 Br 9 作为一种铋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在光还原CO 2 领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然而,大多数合成过程会引入有机溶剂和配体,导致光载流子复合效率高,限制其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和配体的绿色合成方法来制备Cu掺杂超薄Cs 3 Bi 2 Br 9 六方纳米板(CBB NPs)的策略。CBB/5% Cu NPs对CO 2 转化为CO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CO产率达到100.04 μmol·g -1 ·h -1 ,选择性达到98.60%,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CBB催化剂。CO 2 光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的增强归因于超薄结构和原子分散的Cu可以加速光生电荷分离,此外,Cu掺杂CBB NPs可以调节电子结构,增强吸附位点Bi周围电子云的离域,加速Cu-Bi-Br结构单元界面处的电荷转移,显著降低CO的反应能垒。本研究为设计超薄Bi基MHPs用于高效CO 2 转化应用提供了途径。




背景介绍
线性CO 2 分子的高稳定性和打破C=O键所需的能量(~ 750 kJ·mol -1 ),阻碍了光催化CO 2 还原的工业化。此外,CO 2 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是CRR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今,Cs 3 Bi 2 Br 9 (CBB)由于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质,被认为是光催化CO 2 还原反应(CRR)的潜在半导体材料。且在晶体中引入杂原子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对CO 2 的吸附和活化,并对中间活性组分进行选择吸附和解吸。Cu作为唯一具有负*CO吸附能的金属,由于其与CO 2 和反应中间体的最佳结合能力,可以从CO 2 中生成C 2+ 产物。掺杂Cu可以调节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充当活性位点,有利于吸附/活化CO 2 生成C 2+ 产物。然而,一些关于Cu掺杂的报道显示出CO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因此,Cu在电子调控和CO 2 吸附/活化中的作用是有争议的。因此,本研究与其它文献报道Cu掺杂有利于光还原CO 2 生成多碳的工作不同,本研究在Cu掺杂2D CBB NPs体系中,Cu主要有助于增强光还原CO 2 生成CO的选择性。




本文亮点

1. 采用无配体机械化学方法制备了新型Cu掺杂超薄Cs 3 Bi 2 Br 9 纳米片;

2. Cs 3 Bi 2 Br 9 /5% Cu纳米片的CO转化率高达100.04 μmol·g -1 ·h -1 ,选择性达到98.60%;

3. Cu的加入有效地增强了Bi周围的电子云离域,增加了Cu-Bi-Br界面的电荷转移。




图文解析
图1a为合成机理。该合成方法的灵感来自于BiBr 3 在特定水分条件下不完全水解成Bi(OH) 3 NPs,随着反应的进行,以Bi(OH) 3 作为核心,促进Cs + 和Br 的结合,生成具有特定取向的CBB NPs,自组装成花朵状的CBB微球,Cu掺杂样品的合成机理与其类似。SEM和TEM结果证明合成的Cu掺杂Cs 3 Bi 2 Br 9 为超薄纳米片结构。

图1:合成机理和形貌图


XRD、XANES和EXAFS分析表明:Cu掺杂CBB样品的衍射峰与原始CBB样品匹配,随着Cu含量增加,衍射峰向高角度略有偏移,表明晶格收缩,Cu为取代掺杂。Cu K-edge的XANES和EXAFS数据表明,Cu原子在CBB中以单原子形式分散,氧化态在+1和+2之间。

图2:催化剂结构表征


图3为CO 2 还原性能,CBB/x% Cu NPs的CO产量均高于CBB NPs,CBB/5% Cu NPs在光照6小时后的CO产量达到600.23 μmol·g -1 ,是纯CBB NPs的4.25倍,CO生成速率达到100.04 μmol·g -1 ·h -1 ,选择性达到98.60%。CBB/5% Cu NPs在5次循环测试后,CO和CH 4 的产量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实验:通过 13 CO 2 的同位素标记实验确认,产生的CO和CH 4 来源于输入的 13 CO 2

图3:光催化剂的CO 2 还原性能


DFT计算:图4a显示CO 2 更倾向于吸附在金属Bi位点,电荷密度差以及电子定位函数(ELFs)表明Cu在CBB NPs中的掺杂显著调节了Cu-Bi-Br单元的电子结构,促进CO 2 的吸附,加速了电子从催化剂向CO 2 的转移。此外,Bi原子是CO 2 的吸收位点,而不是Cu原子,这也是CO选择性增加的原因。

图4:DFT计算


通过DFT计算确定了光催化CO 2 转化过程的反应途径和能垒。计算结果表明,CBB NPs和CBB/5% Cu NPs的反应途径相似,但CBB/5% Cu NPs结构显著降低了反应能垒,表明Cu掺杂可显著降低关键中间体COOH形成的能垒,且Cu杂原子的加入有利于CO的脱附,对CO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主要归因于Cu的引入有效调控了Cu-Bi-Br结构单元的电子结构,增强电子云离域,促进反应的进行。

图5:光催化CO 2 还原的整体反应谱和能量计算




总结与展望
综上,本研究采用环境友好的机械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Cu掺杂超薄CBB NPs。CBB/5% Cu NPs的CO生成速率为100.04 μmol g 1 h 1 ,是CBB NPs的4.25倍,CO选择性从58.16% (CBB NPs)提高到98.60% (CBB/5% Cu NPs),并具有良好的5次循环稳定性。CBB/5% Cu NPs的选择性增强主要归功于其超薄结构和Cu在CBB NPs中的分散,从而加速了光电荷的转移。此外,Cu的存在导致样品Cu-Bi-Br单元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改善了吸附点Bi周围电子云的离域,有利于降低整个光催化CO 2 到CO转化的能垒,显著降低CO的反应能垒,进一步促进CO的解吸。本研究为CRR领域设计高CO活性和选择性的Bi基MHPs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信息
Yanmei Feng, Daimei Chen,* Min Niu, Yi Zhong, Zetian He, Shiqing Ma, Kaiwen Yuan, Hao Ding, Kangle Lv, Lingling Guo,* Weibin Zhang and Minzhi Ma, Ligand free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dispersed Cu doping ultrathin Cs 3 Bi 2 Br 9 for efficient photoreduction CO 2 with high CO selectivit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2024).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4931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陈代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矿物材料功能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权威国际期刊Water Res., Appl. Catal. B-Environ. J. Hazard. Mater., Chinese J. Cata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等发表SCI论文60多篇,引用达6000多次,其中7篇文章选1% ESI Highly-Cited论文, 2021年被全球学者库收录为全球十万科研工作者之一。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