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游民部落
致力于在中国范围内推广和传播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方法和理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鼠鼠我呀,也是被初音未来看上了 ·  昨天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德国百年传统“鹿鸣模仿大赛”战况激烈 ... ·  昨天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1518年古罗马的舞蹈瘟疫,从7月到9月,有 ... ·  2 天前  
冷丫  ·  测试自己男友忠诚度的服务。 ·  5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这恶作剧在国内估计行不通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游民部落

为什么互联网没有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数字游民部落  · 公众号  ·  · 2025-02-03 21:09

正文


六十年前,传播学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时,人们曾幻想:当技术让世界触手可及,人类的隔阂终将消融。但今天看来,互联网并未带来理想中的和平——分裂的阵营、极化的争论、碎片化的信息,似乎让世界比过往更喧嚣。

麦克卢汉自己早就警告过: “地球村绝不是和谐乌托邦,而注定充满斗争。” 这一预言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残酷的验证。

许多人误解了“地球村”。它并非指人人手拉手唱歌的美好画面,而是一种深度连接的矛盾状态:社交媒体能让你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原住民实时对话,也能让你在家族群聊中与亲戚陷入冷战。

麦克卢汉曾用一个比喻解释这种矛盾: 比起城市中互不相识的邻居,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员反而更容易争吵。 在紧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被无限放大——这种“亲密带来的撕裂”如今被技术复刻到了全球尺度。网络让不同背景的人被迫共享“同一屋顶”,冲突成了必然。

举个例子:某明星的私生活登上微博热搜,评论区可能同时出现女权主义者的批判、保守派的道德谴责、粉丝的控评大军,以及只想吃瓜的路人。同一事件被切割成无数对立视角,每个人都在争夺定义真相的权力。

麦克卢汉曾犀利指出: “地球村最擅长制造最大化的分歧。” 这种分裂的根源在于媒介本身。

当电视刚刚普及时,人们以为能借此开拓视野,但结果却是更深的偏见——观众只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频道,形成信息茧房。今天的算法变本加厉:Meta(Facebook母公司)的推荐系统会主动将温和派用户推入极端社群,因为愤怒情绪更容易制造黏性。算法无意中创造出一个“精神部落化”的世界:环保主义者与工业主义者的信息流永远不会交汇,支持与反对疫苗的群体各自认定对方是智障。

更讽刺的是,越发达的连接技术,反而加剧了这种割裂。你可以随时观看战地直播,却不再关心邻国的苦难;你能用翻译软件和外国人聊天,但跨文化的误解依然根深蒂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 “地球村的本质是冲突的狂欢场,不是对话的咖啡厅。”

面对无休止的争吵,有人试图逃离社交网络,怀念前互联网时代的“清净”。但麦克卢汉的理论揭示了一个真相: 技术创造的矛盾,无法用技术解决。

地球村的冲突恰恰是人类社会的真实镜像。 在传统社会,人们依赖地理或血缘形成共同体;而今天的“部落”由兴趣、价值观甚至情绪组成。网络放大了这种自选身份的流动性——一个人可以上午是游戏玩家,下午变成政治活动家,晚上又加入某个小众亚文化圈子。身份越多变,立场的碰撞就越剧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