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说话,看看别人家院里的花,都开成这样了。
除了杏花以外,还有玉兰花、腊梅花以及雪花……
没错,这是紫禁城里的花。在故宫博物院的微博上,“花季”靓照总会准时放送,随后便广为流传。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不止一次看到有人用了故宫照片当手机屏保。除了照片拍得好,故宫还特别贴心。冬天下雪的时候,万千粉丝一招呼,他(她)就顶风冒雪去拍照了。想看具体情况的戳这里:小伙伴们让故宫发这个,TA愉快地答应了
那么,这些照片是谁拍的呢?帅哥还是美女?颜值是否如照片一样高?来来来,听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给你一一揭秘。
实际上,这是一个由11位80后、90后组成的新媒体团队,当然是既有帅哥也有美女了。他们负责故宫所有线上数字展示的内容制作与运营维护。除了官方微博外,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和广受好评的“故宫出品”系列APP也都出自于此。
摄影师之一是一位帅小伙,叫张林,瘦瘦高高的,被称作新媒体团队的颜值担当。
▲工作中的张林。李木易︱摄影
他是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一个学考古的人,怎么做起摄影师来了?
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提出这个疑问时,张林狡黠的一笑。
“因为故宫太难进了,当年报考专业内岗位的同学都被淘汰了。摄影似乎竞争还小一些。”
这是玩笑话,张林可不是一个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人。想当年有一两万毕业生到故宫应聘,张林经过层层考核杀出重围。虽说应聘的是摄影岗位,可一轮笔试两轮面试,考核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
笔试内容有点像公务员考试,只不过增加了不少故宫的知识。面试的时候四五个人一组进入考场,院领导提问题,每个人依次作答。咋有点像电视台海选新秀呢?
张林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时候,距离他向故宫投简历已经过了大半年时间。“可能有不少应聘者都没有等到最后的面试通知就放弃了。”
张林开始拍的照片并不都能得到负责人郭珽的认可。“花儿确实拍的漂亮,但缺少故宫元素。”张林说,玉兰哪儿都有,桃花哪儿也都有,怎么看出是故宫的玉兰、故宫的桃花呢?
在故宫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张林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漫步在红墙里,身旁是几百年的殿宇,感觉慢慢就有了。太和殿上的脊兽,广场上的大铜缸,威严厚重的宫门,有些东西可是故宫独有的。
于是在张林的镜头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枝梨花横在脊兽前面。春雨后,几瓣落英,伏在大铜缸的缸沿上。这些意境不凡的照片开始在网络上被疯转。
张林的摄影水平在慢慢提高,但他这几年可没特别参加过什么培训班。一是自己喜欢,二是不断练习。另外张林觉得,摄影也是一种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感悟,那可是培训不出来的。
张林感觉,要拍出具有故宫元素的好照片,对于初到故宫的观众来说很难做到。
“你必须对故宫有所了解,那些幽静的皇家美景大都不在中轴线上,而且,必须要静下心来,才能够有所发现。”
要想拍出令人赞叹的故宫靓照,除了需要一双慧眼外,还要会抢时间。回忆起这几年在故宫拍摄照片的经历,张林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你也许觉得故宫官方发布的照片都是在普通游客去不了地方拍的,并不是这样的!
“都是观众能去的地方。”张林告诉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这些照片并不是凭借工作人员特权在非开放区拍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能拍到而普通观众却拍不到呢?张林的秘诀是“抓住时间差”。
今年第一场雪降下的时候,张林一早便到故宫等待时机。在开门前,他也不能进入开放区,所以不能太早。但也不能太晚,晚了很多地方的雪就会被工人清扫干净了。
“只有很短的一点时间,比如要到太和殿广场拍照,我就等在太和门门口,门一开赶紧冲进去。”
有一次在慈宁宫花园,张林刚一走进去,恰巧赶上一阵风吹过,院子里槐树上的槐花像雪片一样纷纷扬扬落下来。“满地的落花,当时那场景一下子把人就看呆了,很快反映过来,赶紧拍照。”
张林说,很多时候,好的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在遇到的时候还要具有一双慧眼,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了。
看到张林发布的照片,很多粉丝不约而同羡慕起来。能和这些美丽的宫花亲密接触真是福分啊。但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在这里要曝一个料,张林可是对花粉严重过敏。
我们看到的故宫微博上那些广受赞赏的照片,都是张林带着口罩一把鼻涕一把泪拍出来的。拍照手要稳,想打喷嚏都要憋回去哦。
虽然当年应聘的是摄影岗位,但在加入故宫新媒体团队后,摄影只是张林工作的内容之一。严格的说,他负责的是采编工作。摄影撰文编辑一肩挑啊。
▲工作中的张林。李木易︱摄影
2010年,故宫开设了官方微博,这在当时还是新鲜事儿,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如今,故宫已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人民微博同时开设了官方账号,粉丝总数超过500万。
2014年初,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故宫”,平均下来,每更新一篇文章都有七八万的阅读量。也正是在那一年,张林来到了故宫。现在他和同事们一起,把心中的故宫用图片和文字表达出来,与全世界粉丝一起分享。
现在看到每发一次照片,都有几万粉丝点赞,张林再拍照片的时候,劲头儿可是更足了。当然压力也来了,要是拍不好可怎么拿的出手?
对于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人和网站转发自己的照片,张林坦言很少有人会主动和他沟通。不过他觉得都是在宣传故宫,他不会去追究版权,不过希望大家在转载的时候,能够署名来自“微故宫”。
提到故宫微博定期放送的紫禁城“大片”,除了摄影师张林外,不能不说新媒体团队负责人郭珽,一位80后女孩儿。
作为团队负责人,她拍的照片不多,可所有照片都要经过她的挑选才能上线。“为了让大家看花,我的眼可是都挑花了。”面对摄影师动辄几个G的文件,她要小心翼翼的挑出几张最经典的照片来。
郭珽已经在故宫工作将近15个年头了,这里的一切让她深深迷恋。“刚来故宫的时候,觉得整个人一下静了下来,好像与喧嚣的世界隔离开了。”
郭珽说,直到现在,她依然常常在院子里,望着红墙围成的那一方蓝天,发上一会儿呆,历史的厚重深深地吸引了她。
“我甚至觉得紫禁城里的小气候与外面都不一样。相较于外面钢筋水泥的世界,故宫里面的环境反而更亲近自然。每年春天,长安街边的玉兰早早的就开了,而相隔不远的故宫里面,玉兰花却要晚开好几天。”
郭珽还清晰记得,一次故宫里大雨如注,可当她走出神武门的时候,外面的雨已经停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郭珽已由当年那个维护网页的大学生,变成了故宫新媒体团队的负责人。郭珽觉得,这十几年里,故宫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宽,可那种独特的小气候一直没变。
“有时加班走得晚,安静的环境中会有一些细碎的声音,那是住在紫禁城里的小动物们。”郭珽说,也许是近600年里,故宫的环境一直没有太多改变。这里仍然生活着很多小动物,除了微博里经常见到的“猫保安”,光鸟类就有十多种呢。“这可是在市中心啊,现在到郊区都很难见到它们了。”
最后的最后,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准备了故宫赏花地图。听说最近天气不错,可以按图索骥进宫赏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