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Read After Me | 上等的书让人心碎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8-27 13: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VICE团队

世上大多烦恼来自想的太多又读书太少,所以要么你就少想点,要么就多读书,像我们这些同事一样。 “read after me” 是一个来自 VICE 办公室的图书推荐专栏,旨在为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的你再添点儿乱。


《柠檬》:

其实比起电影,我很少会觉得一本书 “心碎”。所以今天想推荐的这本《柠檬》,与其说它令人心碎,倒不如说是它的死亡病娇美学,透露着悲伤的气氛。和风的 death jazz 味,也挺适合这个终于凉快下来的夏日末尾。

有人说这部短篇小说集是 “毁灭者的自白”。倒也没错,毕竟里面那种因为长期的疾病,而导致的心的疲惫,已经演化成了一种轻微的变态,让人无可避免地想起三岛由纪夫(实际上,三岛的确承认他受了梶井的深刻影响)。

我最喜欢的两篇是《柠檬》和《冬日》,分别讲述了两个患病少年的生活。最最喜欢的细节就是主人公把买到的柠檬比喻成 “金灿灿的炸弹”,把它看作世界上真善美的总和,放在书店的书架上,然后幻想着它的爆炸。把一样物体当做信仰来珍视,然后毁掉的情结,听着有点可怜,又有点可爱。

《冬日》没有特别明显的意象,但是更好地传达出了交织的情感。临近死亡的虚弱,对旧日生活的留恋,还有一丝厌世的轻蔑眼神,都让人觉得晕眩不已。有人受不了私小说的语气,觉得矫揉造作,对我来说倒是正好。唉,其实,它想说的也还是那些事,美好的时刻总是稍纵即逝,以及,如何在一切事物里都能窥见死亡。

最后,想再应景地分享一个漫画《XXXHOLiC》里的心碎瞬间。侑子小姐穿着蝴蝶形状的和服,和四月一日站在樱花飘落的梦里。四月一日说:“侑子小姐的愿望,如果我可以帮忙实现的话,请告诉我。” 侑子的愿望就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吧,可惜她原本就是不存在之人,也只能逐渐衰弱消失,但是看着落泪的四月一日,她还是轻轻抱住了他。

(推荐人:Heather)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人们通常接触到一位完全不了解的作者的作品时,往往都不会是他的处女作。而我第一次读到的伊恩.麦克尤恩的文字却恰恰出自他第一次发表的作品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与橱中人的对话》。那个难熬的漫长夏夜,伴随着蝉鸣,我被这个荒唐又绝望的故事折磨得睡意全无。

八个短篇,都由男性青年的视角出发,情节迥异。你会觉得这些荒唐、恐怖、变态、残酷、暴烈的故事绝不可能发生在你的青春期,但细想下来,小说里每种情绪的产生我们都应该似曾相识。

真正的绝望和心碎用不着大起大落的情节,就像《家庭制造》里的雷蒙德,他足够了解和向往的成人世界却不想接纳他,他的大胆从头到尾都不靠谱;而似乎顺利踏入成人世界大门的主人公委曲求全与自己的妹妹进行的那场最凄凉的交媾,在妹妹的嘲笑声中得来蚊叮似的高潮,那么悲凉;想想在此之前,他还在嘲笑父亲把辛苦一周赚来的可能不如他一天偷东西赚的多的先令当成礼物给他。又或者是《夏日里的最后一天》的珍妮,她是那么胖,发出令人讨厌的嘶嘶的笑声,却又那么勤快、善良,可无论如何大家还是用某种特有的方式排斥她;她和男主一起在船上度过了愉快的夏天,却在夏日将尽的最后一个下午,自己晃翻了小船,沉入河底告别了一切。

故事中有残酷的幸福,温情的绝望,你绝对不知道哪个才更令人心碎。或者只是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黑黢黢的河面、汇集淤泥与海草味的空气、羽毛或者鱼鳃,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重击在你胸口的拳头。

(推荐人:北一)

《へろへろおじさん》:

坦白说,我对日文一窍不通,到了京都的最美书店惠文社朝圣,我只能闻着一本本书的墨香,却连该书的主题是什么都猜不出来。不甘心的我钻进了儿童区,翻看各种绘本,期望能看到一两个好故事。 《へろへろおじさん》 太心碎了,它只有30页,画风也很简单,也许你会觉得它治愈,也许你会觉得它致郁,至少我在当时以及买回它之后的每一次翻看,都鼻子一酸,眼眶湿润。

由于版权问题我不能把图全部放出,这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的每页内容:

有一天一位大叔写好了一封信想要寄走,

下楼梯的时候他踩到了一颗球,

他滚下了楼梯。

走出家门,楼上正在拍地毯的主妇失手滑落地毯,脏兮兮地落在了大叔身上。

大叔经过一个展示着领带的橱窗,正趴着看,他的腿却被狗绳拴上了。

小狗一跑,大叔就摔倒了,礼帽也掉了。

他捡起皱巴巴的帽子继续走,没走两步就被一群赶猪的孩子赶来的猪群淹没了。

他已经蓬头垢面了,终于到了邮筒,他从兜里掏出已经皱了的信寄出。

他来到公园,在小售卖亭掏出两个硬币买了一个冰淇淋,

一转身,冰淇淋就掉到了地上。

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抱头掩面。

一个小女孩走过来给了他一个冰淇淋。

他脱帽鞠躬,向女孩以及她的妈妈致谢。

(推荐人:九里,我将持续推荐平时适合垫在枕头下面,睡前抽出来看两页的书籍,希望你 read after me,have a (good)dream.)

《涂鸦香港》:

因为之前涂鸦的内容,我与国内圈子老大哥 Jime 面聊过一次。分别时他送我一本书,叫做《涂鸦香港》,里面讲些公共空间、政治话语和全球化的事情。

我从未将街头文化从学术角度进行考量,因为此举似乎 “太给脸” 了。但拿起这书,就不愿再放下。

兰桂坊有个涂鸦,写着 “错的地方/寻找着爱”。作者是想表明 “到错的地方寻找爱” 还是 “即使在错的地方,也寻找着爱”?语言是开放的系统,而文字游戏的美感被涂鸦以切面的方式记录着时代。我喜欢这种时间偏向性的传播方式,厚重无畏。以城市为画布,等待着未有定期的消逝。

这是孤立的情绪宣泄,我们被作者地理与心理位置的延伸所触及。涂鸦也关于人物或事件,比如九龙皇帝,它是民粹语境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我更喜欢文中提到的另一个涂鸦,“Earthquake created by nature/Radiation created by human/save the earth b4 you pray”。这是从生命与环境共存的宏观视野出发,人道关怀的一面。

涂鸦者似乎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Jime 告诉我,国内有一个人,在用毛笔涂鸦。他推翻了西方涂鸦的表达技巧,在进行新的探索。而在此之前,香港涂鸦第一人 MC 仁考虑的是将汉字解构,借鉴英文表现方式进行创作。

这位毛笔涂鸦者,能走多远呢?

曾有人称,将涂鸦艺术化,等于给人执照,从事破坏私人或公共财物的行为。但涂鸦者 Devil 认为,涂鸦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现象,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破坏。

不错,涂鸦根本上是与社会公权力冲突的,其代表只能是作品上的签名,而非创造者。躲在背后的人无法加入资本市场运作,单方面的输血将商业闭环断在终点,创作概念、表达技巧等美学解释也踪影全无。无法被消费的流行文化,只能自然淘汰。

这些进入 Goffman 认为的 “后台” 的人,开始与政府进行游戏,你能擦多快,我能跑多快?这场游戏的原罪,便是自由。Sabcat 说,“生活在一个疯狂、多姿多彩又乱七八糟的社会中”。

而这场游戏的通关依据,也是自由。不必为资本服务,涂鸦是公共沙龙中少有的自主思考空间。甚至成为设置议程的公器,掷地有声地表达某个集体思维。

这种思维是涂鸦的象征性资本,比经济资本更为有力 —— 它的后劲是深远的。即使无法从陋巷到台前,它依然是某一群体的武器或护盾。正如刚才说的厚重。

但与厚重伴生的,是其无畏。等待着随时被公权力宿敌抹去,心碎了无痕。

(推荐人:Ricky)

《我与村上春树,书,还有画笔》:

在画画问题上,我一直在寻找捷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安西水丸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

有别于那些技法高明令人为之惊艳的插画,安西水丸松散线条内大刀阔斧的颜色平涂,映射到矢量软件中,其实就是路径轮廓线闭合后选个舒服的配色进行填充,我这么说可能太过势利眼,就像是刚学会几个 Photoshop 快捷键的小崽,对着宜家新一季的商品手册指点江山的说:这版式太简单了,我一天能排出一年的来。

眼高手低的人都忽略了一点,就是越简单的表现方式其实都是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提炼而成。你喝瓶平淡无奇的纯净水,出厂前还要来次27层过滤呢,更别提画画了。

所以我唯有一如既往的欣赏由安西水丸担当插图的书,来不断学习。今年3月,台湾创意市集将2014年《ILLUSTRATION》的增刊《安西水丸 青山的天空下》翻译成为中文,更名为《我与村上春树,书,还有画笔》。

常逛的几个设计书店都没有现货,预定大概要等上一个月,淘宝上发现个卖家,现货60块钱还包邮,没犹豫!

没什么事是比星期五下班前收到快递更开心的了,我盘算着跟哥们儿吃顿饭,回家洗个澡,躺在床上将阅读学习的愉悦从星期五带到星期六。

拆开快递,书刚拿在手里,我就慌了。全书内文都是黑白的,摄影图片都像烧糊了似的,插图注解文字比我去查视力时看到的小符号还要模糊,我差点就去潘家园再配一副老花眼镜。好歹我下单前还去台湾官网看了预览。

这本书连盗版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本你跟彩扩复印店,自己装订的21世纪手抄本。

如果说先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那几版是海外大片的内地阉割版,那么这本书就是前者的盗摄枪版!它不配搬在我家的书柜里!我特想把给这本书做盗版书的人拎出来,拿英雄钢笔在他脑门上写个:盗亦有道!

在跟这家店铺等级只有3颗心的卖家协商后,退了我40块钱,书我留着当个教训,引以为戒,我老老实实的找了家台湾书店,订了本,期待下个周末能不再失落。

(推荐人:贼贼)

《5年高考3年模拟》:

除了曾经看到《还珠格格》里紫薇瞎了的那一段差点儿哭出来,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泪点极高的人。所以对于这期读书推荐 “心碎” 书单,思来想去也只有折磨了我两年、最后终于把我看哭的 ——《5年高考3年模拟》。

这套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考辅助学习系列参考书是我高中不堪回首的往事,内容简介里的一句 “朋友,我正看着你呢,你也正看着我” 到现在还能让人不寒而栗,也许这套书不仅仅会让人心碎,还可以列入恐怖小说的范畴,就像现在,哪怕在高考结束六年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从解不出数理化试题的噩梦里惊醒,想到被它支配的恐惧。当年的我,在这套书上留下了汗水、泪水、口水(看睡着)的同时,艰难并且努力地吸收无数成功者的累积和智慧的结晶,这套书,是知识的加油站,是高考的动力臂,是可以翘起地球的支点。当然,这些美好的修饰在高考结束的若干年里会跟随衰退的记忆力消失殆尽,你也会在网上骂着应试教育傻逼的同时叮嘱亲戚家的小孩用打王者荣耀的时间多做点儿题。

暑假过了一半,不论你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跟高考前设想过的场景是否相同,熬夜做题或者上网买答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十七八岁应该是潇洒、适合早恋的日子,但在《53》和高考的折磨下,我们只能一次次感受成绩和排名带来的万念俱灰般的心碎。幸好,这样的心碎被来自工作和社会更重的暴击替代,《53》已经成为了我们戏谑的道具。

(推荐人:麦吉)

#找朋友 正式上线!新朋友接着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