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  23 小时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  23 小时前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  3 天前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  3 天前  
舰大官人  ·  初五迎财神💰。In battle ...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杨绛先生谢世一周年:万人如海一身藏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5 08:57

正文

一九八九年冬天,钱锺书与杨绛在三里河寓所院中


一年前的今天,学者、作家杨绛在北京逝世。


不夸张地说,这是整个二〇一六年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事件——相比之下,十八年前钱锺书的谢世,在公众领域引起的反响远远望尘莫及(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普通中国人,还生活在前互联网时代)。即便如此,在二十世纪文化史上,也很少有其他学者夫妻,能够产生如此长久和广泛的公众影响力。


当然,你可以说这不过是“网络喧嚣”,也可以说这不过是“消费符号”,但是这些都无伤钱锺书杨绛夫妇的声名,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向深处慢慢隐去的历史背影与文化幽思,一如题图这张群学君最喜爱的照片。


01

一个正派的社会

不会强迫别人做圣人

 

我和谁都不争

I strove with none

和谁争我都不屑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Nature, Art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

 

英国诗人兰德这首短短的小诗,是杨绛生前钟爱多年的句子,大概是因为兰德的诗照见了她的心,仿佛今生今世的注脚,岁月轮回,静水深流。


说起来,“谁也不争”的哲学,比淡泊的道家更强硬、更决绝,更像是狄奥根尼的那一句“别挡了我的阳光”。“我与谁都不争”,是对现世一切的不屑,包括现世的阴暗和崇高的道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杨绛谢世以后,有论者提出争议,认为这一对夫妇在动荡的年代,选择“默存”,也就是选择了逃避对知识分子道德责任的承担。

 

面对社会不义,知识分子是否有权保持沉默,他的道德责任何在?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从永恒的原则出发答案不言而喻,知识分子的本性决定了他天生就“应该”是普遍真理的捍卫者,社会不义的批判者。然而,对某个具体的人物,假如要做道德评判,首要的原则,是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任何抽离历史语境的判决,都是无效的、空洞的乃至冷酷的。

 

在众人争先恐后上台表态、呼喊口号的时候,有人在红色狂潮中悄然隐身,做一个沉默的“逍遥派”,虽然算不上什么高尚的美德,也是要有一点洁身自好勇气的。在那个年头,不人云亦云,不落井下石,不揭发批判老师、同事,是很需要一点内心的定力与良知的。钱锺书夫妇虽非道德英雄,却是有所不为的狷者,是黑暗时代中的正派人。他们在“不自由意志”之下,做出的是虽非英雄、却不无自尊的自觉选择。



 

02

“从今以后,我们之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据说这句话是当年月下之盟,清华园古月堂前,一袭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的钱锺书,对清秀活泼、娇俏可人的杨绛诉说的绵绵情话。

 

我开始不大相信,因为钱锺书一辈子是“孩子气、没正经”(这是他去世十年后,杨绛回忆钱基博对儿子的评价),不大可能说出这样徐志摩式的情诗,但是后来看到这两张照片,我信了——即便钱锺书没有对杨绛说过这样的话,他一辈子也是这么做的。


 

这是七十二岁的钱锺书和七十一岁的杨绛,互相帮对方理发。钱锺书用剪刀,杨绛用电动推子。


在他们生前,钱锺书的著作,都是请太太题签;杨绛的著作,也都是请先生题签。


写《围城》的时候,钱锺书“锱铢积累”地写,杨绛“锱铢积累”地看。她笑,他也笑;她大笑,她也大笑。有时她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不用多说什么,彼此已经心照不宣。

 

他们是活在二十世纪的沈三白和芸娘,用寻常日子云卷云舒,柴米油盐花开花落,书写一部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浮生六记》——尽管杨绛一辈子瞧不起沈复的那种小文人酸气,也并不喜欢这部温润小书,但是到底却模仿它的名字留下一部《干校六记》。

 

杨绛晚年回忆说,其实钱、杨两家“门不当户不对”,钱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虽宝贵,终不如男儿重要;杨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婚姻自主,职业自主,这样的“洋盘媳妇”,其实并不适合钱家那样的旧式大家族。

 

可正是这样的媳妇,终其一生,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一生淘气和一团痴气。杨绛自陈,从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避居孤岛,一直到晚年相濡以沫,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项工作终身不改,这就是做“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杨绛终身不觉其苦。钱锺书一辈子最可贵的地方,他的天性,他的淘气、痴气、天真,因为有一个杨绛,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成了普天下独一无二的钱锺书。

 

在二十世纪文化史上,钱锺书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学的,谁学谁傻。他是一个孤本,最大的价值就是“后继无人”。可如果没有杨绛,大概也不会有这么一个孤本。




 

03

万人如海一身藏

 

一九九六年底,八十六岁的钱锺书卧病在床,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终点。靠近年关时,中国文联主席团决定聘请钱锺书为荣誉委员,并且颁发景泰蓝盒装金质徽章一枚。当杨绛代领回奖章,向钱锺书一一交代时,钱锺书一言不发,只将双目译闭,表示拒绝——杨绛说,钱锺书是个狷介谨厚的书生,生平从不接受任何荣誉勋章、荣誉学位等等。

 

五年以后,中国现代文学馆通知杨绛,要将她作为代表人物列入馆中,她立刻打电话,要求撤出。文学馆的徐伟锋来信慰留:绝大多数作者都争着想进入馆中,您是唯一一个自动放弃的,像这样特立独行的,全中国大概也没有几个。

 

杨绛随即回信说,“请不要忘记,还有一个钱锺书也是不愿入馆的……他从不厕身大师之林,也向来不识抬举……我如果不向馆长说明他本人不愿、恳切请求把他撤出,我就对不起钱锺书了”。

 

与他们“天下谁人不识君”声名相比,钱锺书杨绛夫妇一生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在生活中的诸事含忍,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一百岁那年,杨绛接受采访,说过这么一段话: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宁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绝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

 

百年中国,能像杨绛这样通透明达,洞若观火并且持之一生的知识分子,凤毛麟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够得上我们尊一声:先生。先生在长达百年的生命里,始终保持住不争不慌的状态。在她身上,时间有如香料,捣得越是细细碎碎,香得越发浓烈。先生的一生,也如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茫茫苍穹。愿我们也能和先生一样,在年轻时候认真历练中每一次成长,然后能在长长的岁月中优雅的老去。



点击即可延伸阅读


1、去看了钱锺书先生的硕士论文

2、钱钟书:因为缺乏美感,文章才写得花花绿绿

3、余英时:钱钟书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二十世纪的最高结晶


推荐文章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23 小时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23 小时前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3 天前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3 天前
OFashion迷橙  ·  香水刷推荐 | 别喷了,刷两下更香!
7 年前
Thomas看看世界  ·  要学PS ACR修图,读完这篇文章就够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