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DeepSeek,紧急声明! ·  昨天  
百姓关注  ·  冲上热搜!DeepSeek招聘实习生月薪过万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博士管理实践:企业应将“内部标准化”作为“利器”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0-07 12:55

正文

俗话说“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此话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时代下,企业制定标准的重要性。企业若想从优秀走向卓越,夯实基础是必要前提。所谓夯实基础是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具体来说,是让企业在管理中“事事有流程,环环有标准,件件有人抓,件件抓落实,件件有考核”。要做到这一切,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从“分”、“析”开始,“拆”至最小的要素,对其进行标准化,最终回归于“综”、“合”,将不同类别的要素通过既定的标准构建出不同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活动开始于“分”和“析”

大多数公司的中层干部走马上任时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了,以后在这个部门就由我说了算”,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告诉手下:“从现在开始,你们做什么事情都得先征得我的同意,否则不能做。”而手下在新主管到来时通常也选择等待,往往会这样想:现在换主管了,没有上级的指示,最好不要做,先等等看。

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企业在干部交接过程中损耗特别大,风险也特别大。“管理”并不等于“统治”,管理首先应该越强调“分”,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统”。对此,我们可以考证管理理论沿革过程中对“分”的说法。“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提出的有效管理十四项原则的首项就是“专业分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也提出了劳动分工概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就系统论述了劳动分工理论;查尔斯·巴贝奇通过时间研究和成本分析,阐明了劳动分工使生产率提高的原因;“科学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定额管理制、计件工资制、人员培训制以及操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众多管理学家对于管理都提出了“分”的观点。但是,现实中许多管理者的工作却是从“统”、“控制”开始的,而且还举着“鞠躬尽瘁”的大旗。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自然形成的鹅卵石或标准砖砌墙,结果分别会怎样?标准砖可以砌成高墙,而鹅卵石只能乱七八糟地打堆。因为鹅卵石没有标准化,而且又圆又滑。但光标准化也没用,如果这些石头全都是球状的话,那它们也是标准的,但同样不能砌墙。鹅卵石不能砌墙,最大的原因就是“圆滑”,“圆”得没有规则,“滑”得不承担责任。鹅卵石的强度虽远超砖块,但仍无助于建造高楼大厦。因此,越是高楼大厦,对原材料的标准化程度要求就越高。要让鹅卵石造大厦,首先需要将其粉碎。

任何东西的有用往往是从“粉碎”开始的,包括生物界。只有在以上几个不断“分”的过程基础上才有吸收的可能性,其实“分”到最后的成分都是一样的。

员工从“进入”到“加入”企业,并最终变成真正的“自己”,同样有一个“物理粉碎”、“混合粉碎”到“化学粉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被有效地吸收利用。一个组织应先行系统标准化,后行诸个体强度(品德、知识、能力)的提升,并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互促。作为组织,在没有标准化的情况下先行提高个体能力与素质意义不大。

管理活动贯穿“四个标准化”

在谈产品标准化前,我想先来谈谈标准化的重要性。如果生产缺乏一个标准,那么规模越大,产品合格率就越低。而合格率又与成本连在一起,比如生产一个产品,成本是 0 ,价格是 2000 元,那么报废无数次都没问题。但如果成本变成 1000 元,那么报废 1 次等于 2 个产品白做。如果成本变成 1900 元,那么报废 1 次等于 20 个产品白做。如果成本变成 1980 元,那么报废 1 次等于 200 个产品白做。可见,利润越薄,产品越损耗不起。如果非标准的管理模式无法改变,损耗就必然高。很多老板整天认为是产品市场价格不高,其实是因为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绩效下降。

一个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只有全程标准化,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累计起来才有产品的标准化。如果一辆奔驰车有两万个零件,必须两万个零件全部正常,整个车才能正常。如果要车不正常,那么一个零件不行就足够了。可见,损耗与收益是非对称的:利润越薄,损耗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中国的企业必须补上这一课,把标准全部做出来。

企业管理要做到“事事有流程,环环有标准,件件有人抓,件件抓落实,件件有考核”,需要做四个方面标准:产品标准,作业标准,行为标准,精神标准。有些企业虽然有了产品标准,却丢掉了行为标准与精神标准。但事情是人做的,前面的过程不标准,产品怎么能标准呢?所以,企业必须把这几条标准全部做出来。只要做到这四个标准化,那么不管是谁,只要在同样的岗位上做同样的事情,结果就必然是一样的。然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推进过程是艰苦的,需要持之以恒,每天不断地积累。只要做一次,就有了一个标准,那么长

期下去就形成了比较精确的标准了。

标准化下管理趋于“傻瓜化”

现实中,很多企业管理得了“软骨症”,基础根本还没有打扎实。原来是破茅棚,一根竹竿撑着就可以了,现在是两层楼了,还是靠一根竹竿,那么倒塌是迟早的事情。越是摩天大楼,基础越是要打好。

试想下,汽车为什么在高速路上跑得快?火车为什么在铁轨上跑得快?飞机为什么能起飞?其实这都与跑道有关。比如在机场,摆渡车走摆渡车的路,飞机走飞机的路,货运车走货运车的路 ⋯⋯ 这实际上是它们的流程。不同的道路,路基都不一样。越是高速公路,路基越硬,标志也越明细。所以越是“傻瓜化”的管理,越能让操作简单化,管理的智能就越高。

在农业经济,往往是非标准化的做法;而在工业经济,一个机器能成千上万地复制。因此,科学的管理应该可以复制。当前,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经验型管理的水平,没有明确的标准,随意性、主观性很强。

现实中就产生“新手”与“熟练工”的概念。即使是熟练工,因为缺乏可复制的标准,所以每次做出的东西还是不一样。况且,企业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那么每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又不一样,如果一个车间十个师傅带出一百个徒弟,那么就会产生一百种做法。如此一来,规模越大,标准化的程度反而越低,效率也越低。很多企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正是因为管理无法复制,所以每一次生产、每一次“一对一”地带徒弟都付出很多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综艺节目里有一种模仿表演游戏,原则是后一人只能看前一人表演,到底五人时他的表演与第一人所表达的肯定大相径庭。

企业里面大量的岗位应该实行手册化管理。培训也应当从手册开始,上岗第一天就给一个手册,什么都按照手册操作。很多企业岗位职责很抽象,写着“做好本职工作”。但怎么才算做好?这个“好”从哪几个方面衡量?标准在哪里?流程在哪里?

以前,浙江民营企业规模小,员工也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背景基本一致,思想基本一致,那么基本行为也一致,做出的事情基本也一致。现在规模扩大了,员工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如果缺乏一套标准作为依据,人员越多,导致差异化越大,此外,如果管理没有跟标准结合在一起的话,一旦管理者不在现场,生产自然就乱套了。管理活动回归于“综”与“合”

很多人会说:“管理是很复杂的,讲不清楚的。我们公司的情况跟人家不一样,很多工作还是得我亲自抓。”哪家企业的情况是跟别人的完全一样的?这样说的人无非是他不会“拆”,“细”不下去,也组合不起来。

在管理当中,行为上强调“方”,而做成的事情强调“圆”,即“外圆内方”,而“方”的过程就是不断细分后所形成的标准化的过程。因此,管理肯定是始于“分”、“析”,而归于“综”、“合”的。按照汉字解释,“分”就是指“用一把刀将东西劈开”,是把不一样的东西分开;“析”是指“用斧子劈木头”,是把一个主体拆成两个。所以说,“分”、“析”就是“拆了又拆”;“综”、“合”是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成一有机整体。

顺着这样的思路,许多事,初看都很难,也不知从何下手。但若将其分了再分,组了再组,其实就没有什么难的。一根火柴很简单,二根火柴放在一起也很简单,一万根火柴堆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其实,复杂=重复+组合 = ∑简单。管理就要想办法使事情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然后再行组合。

分到现成已有的或能买得到为止。凡是买得到的,就一定不自己做;通常买一定比自己做便宜。因此,对于所需东西,第一原则是买而不是自己做。

有效管理要求做到:

简单——重复——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