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凌晨2时,武汉官方宣布,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
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这就是最近人人皆知的武汉“封城”。
可能很多读者还不知道,在109年前,我国的东北三省也曾实施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当时的清政府
派出陆军驻扎山海关,完全断绝关内外交通,这就是标题提到的“封关”。
这次“封关”的背后是当年惨绝人寰的鼠疫大爆发和一位热心拯救国难的华侨英雄。
时间回到1910年,
垂暮的清政府遭遇了自立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天灾,这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鼠疫劫难”起源于西伯利亚,由于沙俄政府强行驱逐染疫华工回国,疫情沿着中东铁路很快蔓延到满清的龙兴之地——中国东北。
10月26日,第一例病例报告出现在满洲里。10月27日,哈尔滨被鼠疫攻克。10月30日,长春告急。11月02日,沈阳沦陷,举国震惊。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的日俄以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的控制权,各国外交使团选边站队,频频向晚清施加压力。当时的清政府遍邀名医去东北主持防疫工作,但无人响应。谁也不希望把命搭进去。偏偏有个中国人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向关外进发,准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人就是伍连德。
伍连德戎装照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896年,17岁的伍连德获得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学习。7年时间拿下5个学位(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外科学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1907年,28岁的伍连德受袁世凯邀请,归国在新军中任军医官,去东北前他的职务是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是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而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控制鼠疫的方法就是灭鼠。
伍连德现场调查了哈尔滨疫情最重的傅家甸,很快有了疑问:哈尔滨的冬天动辄零下数十度,老鼠怎么会大规模活动?而且当地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一人染病很快即感染全家。顶着清政府禁止尸体解剖的禁令,伍连德就地解剖尸体,通过检验,在尸体的肺部中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全新的观点:鼠疫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近距离呼吸传播的。
当时,日本派出了鼠疫杆菌发现者北里柴三郎的学生来东北疫区调查,他坚持着老师“鼠疫源于鼠”的思想,坚定地认为灭鼠才是唯一可行的防疫方法。同在东北的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法国人梅斯尼也持同一观点,为此还要抢夺伍连德在东北的防疫控制权。结果,梅斯尼本人因为不信鼠疫会经呼吸传染,忽视了个人防护,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到达疫区工作10天后即殉职。而那位北里柴三郎的高徒在解剖了疫区几百只老鼠后也未发现鼠疫杆菌。这些都佐证了伍连德的观点是正确的。
虽然确定了鼠疫是如何传播的,但防控工作面临着缺少医生、药品、经费的困境。日俄的掣肘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伍连德连找一块可以隔离病例的场所都不易。而当时在以土葬为主的中国,因冬季泥土坚硬,下葬速度极慢,数千具疫尸曝于荒野,已形成新的传染源。而且年关将近,大批闯关东的人将回关内,随着人群流动,鼠疫将波及华北乃至全国。对伍连德来说,形势已万分危急!
首先,隔离患者,各城市戒严。
以哈尔滨的傅家甸为例,将当地划分为四个区域,隔离监控。训练大量医务人员取代警察进行疫情监测。调动了军队及警察封锁隔离区,严禁居民跨区走动。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将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类型,既为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了治疗,又避免他们之间交叉感染。由于缺少隔离场所,伍连德就向当时俄国控制的中东铁路公司借了120节火车车厢暂作临时隔离营,收容鼠疫患者家属和接触者,以及出现咳嗽等症状的疑似者。由医生每日诊察,如果连续7天体温正常,即解除隔离。
同时,为全面控制交通,通过和日、俄当局交涉,关闭了南满铁路和日清铁路,要求清政府派出陆军驻扎山海关,完全断绝关内外交通,甚至要求连贡品也必须检查
。
对于几千具疫尸,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集中火葬。这对当时坚持入土为安的中国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伦理挑战。通过反复劝解和协调,赢得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当地官员和乡绅的支持后,1月31日,伍连德现场点查尸数,亲视焚烧,将2200多具疫尸集中火化。当时,俄国防疫部门也在旁观看了整个过程,后来他们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的疫尸全部火葬。2月间,俄方共焚化了1416具尸体,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来的。
其次,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有效隔离病菌。
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他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这种口罩,后世被称作“伍氏口罩”。同时,大量发放传单,鼓励百姓燃放鞭炮,不仅在心理上让百姓们有了消灾辟邪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利用鞭炮散发出的硫磺,起到对空气消毒的效果。
伍连德设计发明的“伍氏”口罩
杀伐决断,多管齐下后,疫区死亡人数急速下降,感染者也越来越少。1911年3月1日,是伍连德到达哈尔滨的第67天。深夜,所有防疫人员聚集在总部内,仰头观看时钟。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当天,哈尔滨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之后数日,均无感染及死亡。解除隔离后,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喜极而泣,劫后余生,恍若隔世。到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
这场横扫东北大地的瘟疫共吞噬6万余条生命。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它不仅成为了我国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更奠定了中国现代卫生防疫体系的基础。在参与这场大疫防控的2943名医务人员中,包括梅斯尼医生在内的297人殉职,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鼠疫,为伍连德以及后人提供了宝贵的防治经验和研究资料。近百年后,人们面对非典疫情几乎也是遵循着这场鼠疫的防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