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济100人
深度报道新经济各行业领导者的科技新媒体。由《创京东》、《九败一胜》作者李志刚和他的小伙伴们打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近期影响美豆走势的五方面市场因素 ·  20 小时前  
BCG波士顿咨询  ·  新年扬帆再出发,携手逐梦同奋进 ·  2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济100人

年入10亿,为2000多家门店供应食材,它的目标是300亿美元的Sysco,能成吗?

新经济100人  · 公众号  ·  · 2018-03-23 07:53

正文

一片叶菜的流转,关乎着从业者的命运,反映着餐饮业正经历的变革。


撰稿:董金鹏


北京南六环和京台高速交汇的西南角,是一片工业区,海底捞旗下蜀海供应链的北京工厂和物流中心就设于此。一片灰色的办公楼和仓库,构成了华北区域数十家连锁餐饮品牌的食材供应中枢。

平均五分钟,就有一辆厢式货车进出物流中心。从各地采购的食材,先送到物流中心附近的工厂清洗、加工,再转运到仓库,4小时内装车配送。配送每天分为早中晚三拨,发往海底捞、金鼎轩、江边城外、一麻一辣、7-11等品牌的门店。

在全国,蜀海供应链部署了11个物流中心,承担着300多家连锁餐饮旗下2000多家门店的食材供应。人们来到这些餐厅,享受食物的美味时,或许并未意识到,一颗土豆、一片叶菜的流转,关乎着从业者的命运,反映着餐饮业正经历的变革。



01

餐饮革命


蜀海供应链成立于2011年,起初是海底捞的供应部门,后来做开放平台。蜀海成立后的五年,也在做对外服务,但业务规模小。

2016年,龚力加入蜀海,现担任CEO一职。此时,蜀海全年营收约4亿元。龚力曾在华为服务B端客户,他认为蜀海的逻辑与华为相似,同样是 为B端 提供组合解决方案 。不过是,一个是通信行业,一个是餐饮行业。


蜀海供应链CEO龚力


龚力加入后,将客户聚焦在 连锁客户 上,拓展客户数量。2017年,蜀海来自外部客户的营收约10亿元。


美国有三大公司Sysco、USfood、PFGC为餐饮提供食材供应链解决方案。2017年,Sysco营收503亿美元,按2018年3月21日股价计算,市值315亿美元。这家公司正是中国多家食材B2B公司瞄准的目标,包括蜀海。

龚力在一线感受到,餐饮业利润在逐渐减少。餐厅毛利60%,人力、租金成本约30%-40%,管理成本10%。要做到净利率10%,就得精打细算,否则倒闭概率很高。

人力成本高了,房租贵了,逼迫餐饮从后端节约成本,对供应链要求更高了。由于规模不够大,成本没有优势,单一企业做中央厨房的难度很大。另外,因为激烈的竞争,餐厅又不得不花大力气在市场营销上。

寻求更为灵活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也越来越被普遍接受。餐饮随之分化成两端生意,一端是面向消费者的 零售生意 ,另一端是面向商家的 制造生意 。「现在餐饮做产品的感觉越来越强了,和互联网也越来越像。」龚力对新经济100人说。

蜀海的客户杨记兴就是一个餐饮业变革的缩影。

2013年,杨记兴还叫江南小渔村,在北京开了5家店,菜单上有100多道菜,1000多个SKU,自己做供应链。转型战略确定为做爆款臭鳜鱼后,菜单逐步精简到38道菜,700个SKU。

原来有一百多道菜品的时候,一家门店一天只能卖出几条臭鳜鱼,聚焦之后,现在15家门店一天能卖掉3000多斤,占了公司总营收的50%。

转型后,杨记兴成为蜀海的全托管供应链客户,除了核心产品鳜鱼、鸡、菜籽油和料包的采购以外,其他蔬菜、水产、干货等品类都由蜀海采购、配送。即使杨记兴自行采购的核心产品,也直接进入蜀海仓库,由蜀海配送到各个门店。


▲食材离开仓库,准备装车配送


杨记兴采取食材供应链加工前置的方法,让后厨在门店面积里的占比从30%降低到15%-20%,后厨员工从30多人减少到不足20人。

杨记兴COO吕鹏告诉新经济100人,蜀海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是全品类配货;第二是有实体仓储物流体系。

在确定菜单之后,杨记兴列出所需食材的详细情况,包括品牌、规格、采购标准等,蜀海按订单寻找货源,提供样品,供杨记兴测试,确认后再批量采购。北京大约有8名核心买手、10名采购执行负责华北区域的采购需求,采购范围覆盖全国。



02

生产流水线

来自内蒙的土豆、澳洲的牛肉、南美的海鲜,经由航空、公路,源源不断地运进蜀海工厂的生产车间。


目前,蜀海在全国拥有7家工厂,北京、上海的分别有两万平方米,广东加工厂建在东莞麻涌镇,面积3.2万平方米,是最大的一家。

自建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龚力说,这也是蜀海区别于其他食材B2B的地方。很多食材B2B,采购入库后,下游有订单就直接配送,不进行加工。

蜀海北京加工厂距离物流中心不过两公里,拥有三个加工车间,分别为净菜加工区、肉类调理区和半成品菜肴区。


工厂近三百名工人两班倒,从早晨八点开始一天的劳作。为了防止污染,工人先换上统一配备的拖鞋再进入更衣室,之后换上公司统一配备的棉袄、裤子和雨靴,车间室温只有8°C。除此之外,还需要盘发,套上网帽,戴上口罩。

在更衣室,还有人负责检查,身上的头发和异物必须用刷子刷掉,指甲长度不能超过0.3厘米。通过检查后,就进入风淋室清洁,再踩着脚踏池里255ppm的消毒液,对鞋底和鞋面进行消毒,走进加工车间之前还需要用消毒液洗手,喷洒酒精。整个过程大约15分钟。

进入车间的工人们露出两只眼睛,其他地方都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他们依靠衣服颜色辨识身份,绿色的是管理员,黄色的是质检员,蓝色的是净菜车间工人,白色是熟食车间工人。衣服每天一换,夜里收回清洗消毒。

工人只能从高清洁区向低清洁区移动,不允许逆向移动。食材则相反,蔬菜在低清洁区被工人投入筐里,六筐一组,通过传送带向高清洁区移动,经过挑选、浸泡,两道水槽清洗、杀菌之后,按24筐一组的量进入机器里自动甩干,再进入到8工位的包装线,由工人进行二次挑选,按照4公斤一箱的规格分装。

这是蜀海引进的全自动叶菜清洗线。蜀海北京工厂生产经理孙叶叶介绍,清洗叶菜的水温保持在0°C-4°C区间,原来人工清洗的时候,工人的手整天在水里泡着,上了自动化流水线之后,工人的工作条件改善了很多。

新经济100人参观时,正遇上工人给便利店7-11封装沙拉。


▲工人们在包装半成品食材


净菜是蜀海的核心产品,配送到餐厅后,就能直接烹饪或者简单加工后烹饪。蜀海目前拥有近万个SKU,只要餐厅需要,蜀海就会提供,排前十位的是土豆、竹笋、菌类和叶菜等。

叶菜标准化程度低,产量、品质都会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波动,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蜀海重点攻克的品类。

酷热的天气会让部分蔬菜腐烂。蜀海的叶菜采购往上游走的缘故之一就是控制品质和损耗。传统采收,农民直接把采摘下来的叶菜堆在地里,供应商来了直接拉走,到了北京入库后再降温,这已经造成了很大损耗。

据蜀海安全管理副总邓光凯介绍,以结球生菜为例,采收后迅速预冷,40分钟后将菜心温度降到1°C-4°C,保质期可以延长到30天。而采取传统采收方式,保质期只有7天。

但是农户和采购商一般不愿意花额外的成本在田间建立冷库,降温后再配送。蜀海在云南、山东等地的产地直采,就和农户合作,预冷再装车发送。

蜀海大约有三四十个SKU是产地直采,其他主要由一级供应商提供。

现在,食品安全是餐饮消费的重中之重。杨记兴每月都会派人去蜀海仓库检测,看是否恒温、恒湿,避免食材变质。货品到门店后,也需要门店进行质检。


03

生死时速


2018年3月17日,北京迎来了久违的飘雪。

凌晨五点,配送司机陈国龙从大兴的出租屋出发,跟着工友们去配送。六点半,他开着厢式货车驶离南六环的蜀海物流中心,向城区进发。

陈国龙留着杂乱的髭须,套着一件灰色的加厚外套,脚踩一双浅绿色的运动鞋,边缘已经渐渐发黑。搬运货物的时候,陈国龙未戴手套,「弄脏了还得洗」。车上了南六环,他才腾出时间,掏出烟,抽上一根。

陈国龙出生于1986年,河南濮阳人。2017年夏天,陈国龙加入红世力物流,给蜀海做配送。刚做这活时,他穿着短袖,点货容易磕碰,胳膊上到处是血口子。「时间长了就好一点,一般都磕不着。」

他跑一趟车能挣100元,一天跑两趟,收入200元,吃住自己解决。他一个月收入6000元,花掉2000元,其中每天早餐5元,午餐、晚餐各15元。

和陈国龙一块开着货车离开物流中心的,是分头前往北京300多家连锁餐饮门店的车队。蜀海的菜品从采购到配送是T+1,需要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晚上采购回来,第二天早晨就送出。


▲配送食材的厢式货车


为北京输送食材的货车司机,一天的工作总是从黎明前的黑暗中开始。最早一班是在凌晨2点开始配货、发货。餐厅通常在早晨8点开始收货,但像金鼎轩这样的客户,必须在早晨6点30分前完成验货。为了及时完成,陈国龙甚至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店里,把车停在路边,等着餐厅开门。

通常,一趟车需要送三到五家门店,大约需要四个小时。相比早晨和中午,晚上送货量最大。下午4点前,供应商的食材和加工厂的半成品都会运抵蜀海物流中心。之后,司机开始点货、装车。晚上6点,夜幕低垂,40多辆货车驶离丰台,向城区进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