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基层内科医生,最近感觉自己跟患者沟通很疲劳,有时候也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对患者多些理解,但是就是很难做到,不知道是不是职业倦怠.......
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概念,叫「巴林特小组」,据说是通过案例讨论的模式,并采用精神分析的一些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社会需求,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最终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据说欧美好多国家的全科医生等培训中都会有「巴林特小组」方面的内容。可否请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小组具体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这种模式真的有效吗? 谢谢您了!
林
鄞
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你好!非常高兴能看到有内心冲突的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有冲突,说明有内省,这是进步和提升的源动力。
我想,内科的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是很类似的。很多时候,面对的问题,远远不只是疾病这么简单,心灵的沟通,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九成以上都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特点就是很难一次性就解决,而且很可能需要和症状共存。
也就是说,治疗症状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任务,让患者学会和症状共存,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能够认可这一点,也许你和患者的沟通就不会觉得容易厌倦。
有时候,患者和我们诉说,并不一定是需要我们解决症状,而是希望我们「倾听」症状。
巴特林小组,一般由十个人左右组成。最初是由精神分析的人员发起,目前主要是针对医患沟通来开展的。
就我个人的经验,医患沟通,本质上是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平衡,合理利用共情,引导好双方甚至是多方的情绪,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就我的经验和理解,巴特林小组,主要还是针对医护这一方,让我们调整好我们的认知,最终让我们获得稳定的情绪。有了稳定的情绪,才有机会去谈其他的问题。
所以,你看到,巴特林小组只是一种工具。用好了,肯定有效。如果你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根本,不用巴特林小组,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希望你有稳定的情绪,在职业生涯上,稳扎稳打,在收获你的满足感的时候,也能给患者带来帮助
本文来源于丁香园旗下「来问丁香医生」产品林鄞医生公开回答